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北归鸿 > 第34章 变法

第34章 变法

三日后,韩世渝带着一大摞资料入了朝,难为秦宣早早为变法埋下伏笔,廷议上他可得好好发挥。

当天朝会的第一件事,是填补王道贤留下的职缺。

秦宣端坐在龙椅上,不咸不淡地说,“童都知提议让李忠福做新任杂买务提辖,众卿意下如何?”

满堂无言。

“哑巴了?”秦宣挑眉道,“中书、门下、吏部都没意见?”

“回官家的话,吏部无异议,”吏部尚书金文焕答道。

“臣等亦无异议。”中书侍郎与门下侍中异口同声地说。

“那就这么定了。”秦宣语气轻飘飘的,仿佛全然是不经意,“突然想起个事,年节里皇城司来报,说是兵部侍郎许庭芝把和谈底线透给了燕国,他人已经在诏狱了……朕也没什么旁的想法,就希望这件事能给诸位股肱之臣提个醒。”

他话音未落,群臣已是噤若寒蝉。

秦宣试图用冷笑来浇灭他心头的怒火,然而终究功败垂成,他倏然站起,厉声道,“诸位,国之于民,恰如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社稷倾覆,必然伴随着生灵涂炭!为了一己之私,置万千百姓于不顾,这样的东西不配为人!”

他向后走了几步,板正的背影适时掩藏了汹涌的心绪,过了片刻才平复了呼吸,再度转过身来时,已与平日无异。

“和议事宜本是由何霖全权负责的,眼皮子底下出了这么大的漏子,我看这宰相也不必再做了。”秦宣冷森森地睨着何霖,对方身为一国宰执,却是一副冷汗涔涔,抖如筛糠的模样,他只觉得可笑。

若是心里没点鬼,他慌什么。

秦宣的声线因盛怒而颤抖,“往昔为了顾及皇家颜面,许多里通外国的东西都是被秘密处决的,但从今日起,刺字、游街、斩首、曝尸,一样都不会少。叛国之罪,必要连坐三族,受万人唾弃,才能以儆效尤!”

良久,中书侍郎小心翼翼地问,“官家……新任宰执的人选要议吗?”

“那个容后再议,”秦宣拍了拍龙椅把手,“先讨论国家财用不够的问题吧……我已给了诸位三日时间去准备对策,现在畅所欲言吧。”

左相之位空悬,变法也就少了一个决定性的阻力,这是不言自明的。

负责规划开支的户部度支郎中郑增道,“去岁燕人南下逼和,致使军费高涨,实属特例。臣以为,圣上不必为此忧心。”

秦宣对此不置可否,他垂眸俯视着殿内众臣,“还有谁要来谈谈?”

纪兰卿接过话头,“官家,依臣之见,财用不够,大抵就那么几种解决方法,要么开源,要么重新划分收入,要么节流。

先说开源,可以增税,或者通过借贷收取利息。本朝税赋已是前朝的七倍之多,实在没有课税的余地了。而效法前人,在春季借钱给民众买粮,秋后收取本息的做法,容易被执行官吏盘剥,或是强迫借贷,也不妥当。

至于重新划分收入,例年的岁入都是中央和地方两头分,中央固然可以多分,但如此一来,地方应急的钱就少了,这样做未免得不偿失。

既然前述之法都不合用,臣以为当从节流入手,削减开支,多多积累羡余,用以缓解财用不足之困。”

说完这番话,纪兰卿向韩世渝递了一个眼色,韩世渝当即意会,他上前对秦宣一揖,对方点头示意之后,便口若悬河地论述起来。毕竟早已准备多时,字字句句烂熟于胸,此时说来,连抑扬顿挫都恰到好处。

“纪内制的所言,臣深以为然,愿详谈节流之议题。每岁的开销之所以如此庞大,臣以为原因有三:冗兵、冗官、冗费。

首先是冗兵。

太祖开国时,兵力不过二十万,如今屯驻大军、厢军、三衙加在一起统共七十余万大军,看似人数众多,其中堪用的却并不多。

士卒们大多二十岁入伍,终生从军,国家禀赋终生。可他们实际能够发挥作用的时间至多只有二十年,也就是说四十岁以后,他们百无一用,却能得到国家持续的供养,直至老死。

臣以为,不妨将四十岁以上的屯驻大军下放到厢军【1】去,在厢军之中实在不堪用的,就放归乡野,作为补偿,仍旧给予一定比例的饷银,并终身免除他们的税赋。

再者就是冗官。

太宗时,举国不过万余官员,如今国土仅有全盛时的六成,官员却还比太宗时还多出两千人。

而官员人数的膨胀主要来源于门荫【2】制度与恩科。

一人任学士以上的官职二十年,一家便有二十人可以通过门荫制度出任京官。若是子孙亲戚人数不够,异性门客也可以拿来充数。

况且那些高官的后代,无论贤明还是无能,都可以获得恩荫,本就不合理。

臣以为,应当对于恩荫的对象应当进行考核,能者居之,不能者免之,另外也需对受益者做出限定,无血缘关系的异姓人士应被排除在外,如此既可以缩减恩荫的名额,也可以有效避免结党营私。

再说进士。开国时,每岁进士不过数人,而今每次殿试录取四百余人,而且例不黜落,经年日久,进入官僚体系的进士也不是个小数字。

殿试例不黜落的规矩,来源于曾经有考生在屡试落第之后投了敌,朝廷为了防止人才流失,方才出此下策。可臣觉得,为了自身前途轻易选择叛国之人,本就没有忠诚可言,这样的‘人才’,不要也罢。因此臣提议,为了缩减官员人数,殿试要重新增加一定比例的黜落。

管理官员升迁的磨勘【3】制度同样存在的问题,只要任期内无重大过失就能获得升迁,不但年少有为之人可能被埋没,也难免会有平庸之辈侥幸熬到高位。更有权臣直接干涉磨勘考核,随意提拔打压的情形。

臣以为,应该禁止权臣干预磨勘考核,同时考核标准应当重于有功,而非无过。

最后一项便是冗费。

纵观全年岁出,大抵是由军饷、俸禄、岁币、与犒赏四个部分构成,

给燕国人的岁币是雷打不动的开支,无计可想。

至于赏赐,主要包括郊祀的赏赐与节庆的赏赐。

郊祀【4】的赏赐向来是大头,通常需要地方负担一部分物资,甚至一度出现由于地方负担不起摊派的物资,不得不增税的情况。

而此处最大的问题便是,赏赐过丰,兼任多职的官员重复受赏,以及同品级官员的赏赐没有分别。

臣忖度,可以事先规定好郊祀赏赐的规模。对于兼任多职的官员,最高职务的赏赐可以全额领取,其余叠加的赏赐应该有所削减。至于品级相同的官员,应该按照政绩区别赏赐,政绩不好的,可以适当缩减一部分恩赏。

纵观全年岁出,军饷与俸禄占去了八成,军饷支出庞大主要还是缘于冗兵,前面已经谈过了,下面来谈谈俸禄。

一方面官员的俸禄支出于繁杂,百官除却正俸,还有添支、禄粟。外官又另有公用钱、职田、茶汤钱。支出名目之多,简直难以计数。

另一方面祠禄制度又养着一群老臣贵戚,没有差遣的寄禄官【5】俯拾皆是,这些坐享其成者,给财政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臣觉着,应当将各类俸禄全部折算成银两,根据各级官员的平均收入,按比例缩减俸禄。

另外,有爵位却没有差遣的寄禄官,应该适当降低俸禄。至于那些没有爵位,亦无差遣,对国家又不曾有贡献的寄禄官,应取消其坐享俸禄的资格。”

以上对策,除却韩世渝先前提出的八条,其余多半是秦宣的意思,不过是借韩世渝的口说出来,免得清流又说他一言堂。

韩世渝话音刚落,满堂私语之声纷然而至,如此长篇大论地谈论改革,显然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时又有人想要进言,秦宣没有准允,他撇了那人一眼,淡淡道,

“时候不早了,今日的朝议就到这里,众卿若有什么想说的,明日继续。”

变法的对策参考了《国史大纲》

【1】厢军:驻各州的镇兵,实际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兵

【2】门荫:又称恩荫、荫补,是指因家中长辈有功而给予晚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3】磨勘:指官员的考核、升迁制度

【4】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的仪式

【5】寄禄官:有官名有待遇,但没有实际职务,简单来说就是不干活光拿钱

感谢 @猫儿狗儿一起跑 @柠檬草 投喂的营养液!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4章 变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狩心游戏

天幕:皇帝聊天群

我喜欢的文 10

貂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