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像一块被无限拉长的透明琥珀,将时间凝固成缓慢流淌的黏稠体。
黎予回到了沪城喧嚣的大学校园,耿星语则留在了昆城那间熟悉的教室。她们的生活轨迹,被地图上蜿蜒的铁路线清晰地划分开来。
异地恋的日子,是由无数细碎却闪光的片段拼接而成的。
清晨,往往由昆城先点亮。黎予的闹钟总在响起前就失了效——她习惯于先摸出枕边的手机。
屏幕上,一条来自昆城的消息通常已安静等待了十几分钟,耿星语总是起得更早。消息内容简洁,有时是『早,昆城有雾』,配一张窗外朦胧的景象,有时是『绿萝抽新芽了』,照片里那盆植物生机盎然,旁边或许随意搁着那枚素圈戒指。
『早!沪城下雨了,带伞了没?』黎予飞快打字,嘴角不自觉扬起,仿佛能透过屏幕触碰到对方城市的呼吸。她习惯性地汇报天气,像一种无形的陪伴。
白昼在各自的轨道上全速运行。黎予的消息密集如初夏急雨,带着她特有的活力和毫无保留的分享欲:
『看!食堂今天有糖醋排骨,感觉没有我做的好吃哈哈哈』附上一张色泽诱人但显然火候过了头的照片
『【图片】学校里面的小狗』
甚至还有『这个老师的讲课语调,感觉好困呐』后面跟着一个晕头转向的表情包。
这些文字和图片,像一串串被吹向远方的肥皂泡,试图跨越两千公里的物理距离,去点缀耿星语那片相对沉静专注的天空。
耿星语的回复往往凝练,像她画纸上精准的线条:『嗯。』、『多吃点。』、或者对着黎予发来的照片,用软件冷静地标记出几个红圈,再拍过去。
她们隔着屏幕,一个叽叽喳喳,一个安静倾听,偶尔给出切中要害的评价或建议,构成一种独特的、平衡的交流韵律。
夜晚,是思念最无所顾忌、也最需要安抚的时刻。
视频通话成了雷打不动的仪式。黎予通常会跑到宿舍楼下那个信号最好的小亭子里,戴着耳机,蜷在木制长椅上。
屏幕那端的耿星语,则总是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柔和地笼罩着她。
“今天累不累?”黎予总是用这句话开场,声音里带着一天奔波后的细微沙哑,和见到恋人后的本能放松。
“还好。”耿星语擦擦额角可能并不存在的汗,镜头会很自然地偏转一下,给她看桌上摊开的、写满密密麻麻公式的习题集,或者一张刚完成的、墨迹未干的速写。“今天状态还行,多解了几道题。”
“哇!有进步诶!”黎予从不吝啬她的夸奖,眼睛在昏暗的亭子灯光下亮得像蓄满了星星。她的肯定直接而热烈,总能精准地抚平对方眉间可能潜藏的一丝疲惫。
有时,她们也并不需要持续不断的对话。只是开着视频,各自忙碌着。
黎予在平板电脑上写写画画,构思她的设计草图,耿星语则在另一端安静地刷题,笔尖划过纸张,发出稳定而令人安心的沙沙声。
或者,她们什么也不做,只是隔着屏幕,静静地看着对方在光影里专注的侧脸。
耳机里传来彼此环境中细微的声响——亭子外偶尔经过同学的谈笑,铅笔滚落桌面的轻响,远处城市模糊不清的车流背景音。
这些声音奇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超越空间的、温暖而实在的陪伴,仿佛彼此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她们在不同的经纬度上,看着不同的日落,走着各自注定要攀登的山路。
黎予的设计稿在一次次修改和与耿星语的隔空讨论中,越发显得成熟而富有想法,她开始在设计小组里承担更核心的任务。
她们确实如那枚戒指上“0180”的寓意,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成为更好的、能够相互辉映的个体。
她们分享每一次微小的进步,也坦诚地分担偶尔袭来的焦虑和自我怀疑。在每一次视频通话结束时,那句已经成为肌肉记忆和心灵锚点的话,总会如期而至:
“我爱你。”
“嗯,我也爱你。”
……
然而,某种不对劲的苗头,在连续两周的稀疏联系后,终于无法被忽视地浮出了水面。
黎予那些原本密集如雨的消息变得断断续续,视频时的笑容也似乎蒙上了一层勉强的阴影。
『你最近很忙吗?』耿星语放下笔,直接敲过去一行字,打破了两人间惯常的节奏。
消息几乎是秒回,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烦躁:
『对啊,快被一个大作业逼疯了!』
紧接着,一大段文字涌了进来,『是一个概念装置模型,主题是“韧性与新生”,我的初稿被导师批得一文不值,说我的意象过于直白,缺乏深层的情感穿透力!』后面跟了一连串抓狂的表情。
『唉,卡了好几天了,一点头绪都没有,烦死了!』
耿星语看着屏幕上那些充满挫败感的文字,几乎能想象出黎予在另一边抓头发、愁眉苦脸的样子。她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拨通了视频请求。
铃声只响了一下就被接起,屏幕里出现黎予蔫头耷脑的脸,背景是堆满草稿纸的书桌。
“给我看看你的初稿。”耿星语开门见山,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黎予瘪着嘴,像是展示罪证一样,把电脑屏幕转向摄像头。
那是一个用破碎瓷片刻意拼接成新芽造型的草图,技术表达没有问题,但正如导师所说,意图过于明显,反而失了味道。“老师说太刻意了,像命题作文。”她的声音闷闷的。
耿星语安静地审视着屏幕上的草图,目光专注,没有立刻评价好坏。片刻后,她忽然抬起眼,看向黎予,问了一个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
“你还记得,我妈妈去世后那段时间,你第一次来我出租屋,看到窗台上那盆绿萝时说的话吗?”
黎予愣了一下,思绪被强行拉回那个沉重的冬日,她努力在回忆里搜寻:
“我说……‘它看起来很有生命力’?”
“嗯。”耿星语的目光似乎透过屏幕,看到了更远的地方,声音也变得有些悠远,“那时候,屋子里的我,和那盆绿萝,状态其实很像。外表看起来或许还算完整,甚至带着点绿意,但内里是空的,是冻僵的。是靠着你后来一次次送来热汤饭菜、一次次耐心陪伴、一点点把我和绿萝都挪到有阳光的地方,才真的慢慢活过来的。”
她顿了顿,指尖在屏幕上黎予的草图上虚划了一下,仿佛在勾勒某种无形的联系:
“‘韧性’不一定要通过展示‘破碎’和‘修补’的过程来体现。有时候,它恰恰隐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甚至有些孱弱的存在内部,体现在它们是如何被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比如持续的阳光,比如细水长流的水分,比如沉默却坚定的陪伴——悄然支撑着,最终从内部孕育出爆发性的生命力。你可以试试,不去刻意强调‘裂痕’本身,而去思考和刻画那种微妙的‘支撑’与‘被支撑’的共生关系。”
黎予彻底怔住了。
耿星语的话语,像一把淬了冰又裹着暖意的钥匙,精准地插入了她思维锈死的锁孔,轻轻一拧,枷锁应声而开。
她猛地看向屏幕里那双平静却深邃的眼睛,又低头看向自己那苍白用力的草图,一股豁然开朗的激流瞬间冲散了连日来的阴霾。
“我明白了!”她眼睛骤然亮起,像是被点燃的星辰,一把抓起触控笔,在数位板上飞快地画了起来,语速也因为兴奋而加快:“我可以……可以这样!用透明的、有承托力的结构,去‘包裹’或者‘承托’一个看似脆弱但内在蕴含生机的形态,不去表现破碎,而是表现保护下的生长……”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视频通话变成了一个激烈而高效的“线上学术”。
黎予激动地阐述着不断涌现的新构思,耿星语则从视觉语言的纯粹性、空间构成的张力以及情感隐喻的层次感等角度,给出冷静而精准的建议。
一个感性发散,思维跳跃,一个理性收束,逻辑缜密。她们的思想在无形的电波中碰撞、融合,最终诞生的方案,连黎予自己都感到惊喜和振奋。
“星语!你真是我的缪斯!我的救命恩人!”黎予对着屏幕欢呼,脸上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耿星语只是浅浅地笑了笑,仿佛刚才那段深入灵魂的启发只是随手为之,她重新拿起桌上的笔,低声说了句“快做吧”,便低头继续演算她的题目。
但黎予知道,在她最困顿迷茫的时候,她的爱人总能以最独特的方式,穿越距离,给予她最坚实、最温暖的力量。
三月,沪城的春天来得急切而烂漫,大学校园里的樱花几乎是一夜之间盛放,云蒸霞蔚,如烟似霞。
黎予和同学路过那片粉色的海洋,忍不住拍了好多照片,精心挑选了光线和角度最好的几张发给耿星语。『看!我们学校的樱花大道,是不是很好看?像不像漫画里的场景?』
过了一会儿,耿星语回复了一张照片。一张实景拍摄——昆城某条老街的灰墙黛瓦间,一树梨花恬静地探出头来,洁白的花瓣在深色背景映衬下,显得格外清雅脱俗。『好看吗?』她问,语气平淡。『这里的梨花,也开了。』
黎予看着那张照片,心里微微一动,像被柔软的羽毛轻轻拂过。
她忽然意识到,不知从何时起,她们分享生活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转变。不再仅仅是“我在做什么”的汇报,而是变成了“我看到这个,想起了你,或想起了与你相关的某种感觉”。
她的世界里,开始处处投射着耿星语的影子,无论是专业知识上的启发,还是审美趣味上的共鸣。
而耿星语那片相对寂静的天空,似乎也在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着她的每一次投递。
这种无形的、精神上的交织与渗透,比单纯的地理靠近,更让人感到亲密和安心。
她们在不同的经纬度上,看着不同的日落,走着各自注定要攀登的山路。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0章 缪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