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的气息愈发浓郁,昆城的白昼变得绵长。耿星语坐在书桌前,空气中似乎还隐约飘散着墨锭研磨开后特有的松烟清香。
面前摊开的不是数学习题,而是一张被她写写画画了很多遍的、关于未来一年规划的草稿,旁边还搁着一支小楷笔,笔尖的墨迹已干。
窗台上的绿萝藤蔓垂坠而下,绿意盎然,一如她心中那个经过无数个静心书写、反复斟酌后,愈发清晰和坚定的念头。
这个决定,并非在躁动中产生,而是在日复一日逐渐沉淀下来的清醒认知。她比任何人都清楚,书法这条路,讲究的是水到渠成,是厚积薄发。
之前的动荡、休学、治疗,不仅打断了文化课的进程,更严重的是中断了她需要日日不缀、悉心涵养的笔下功夫。
那些落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手腕的稳定、对笔墨精微的控制力,以及沉浸在黑白世界里所需的那份纯粹心性。
以她目前恢复练习后的水准,去应对顶尖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考试,她知道,火候还差得远。
而另一个更深沉的驱动力,如同笔下暗藏的力道,源于对未来的勾勒。
那个未来里,不只有她倾心的翰墨书香,还有一个鲜明温暖的身影——黎予。
她不再满足于精神上的遥相呼应,她渴望的是地理上的靠近,是能更频繁地分享同一片江南的烟雨,是能在她想念的时候,一张高铁票就能触碰到真实的温度。
深思熟虑,在一个两人刚结束一日课业、氛围宁静的晚间视频通话里,耿星语轻轻放下手中正在把玩的一方青田石素章,将这个重要的决定,慎重地铺陈在黎予面前。
“黎予,”她的声音带着书法生特有的沉静,却又比平时多了一份决断的力度,“有件事,我考虑了很久,想和你商量一下。”
屏幕那头的黎予似乎刚画完草图,指尖还沾着点炭灰,闻言立刻抬起头,将手在围裙上擦了擦,凑近屏幕,眼神里满是专注:
“嗯?什么事?你说。”
“我……”耿星语的语气平稳而清晰,“我打算复读一年。”
黎予微微睁大了眼睛,脸上掠过一丝讶异,但没有出声打断,只是用眼神鼓励她继续说下去。
“我已经准备好再复读一年了。”耿星语继续说道,坦诚着自己的评估,“不仅仅是文化课,更重要的是手上的功夫。之前统考的成绩不是很理想。书法这东西,骗不了人,落下了就是落下了,需要时间重新捡起来,而且想冲顶尖的学校,现在的积累还远远不够。”
她抬起眼,眸光清亮而坚定,“我不想将就。所以,我已经在准备重新参加艺考了。而且,目标也不再是之前考虑的川美。”
她停顿了一下,仿佛在积蓄力量,然后清晰地说出了那个承载了更多重量和期望的名字:“我想考国美的书法系。”
国美。这不仅是中国艺术教育的顶尖殿堂,其书法专业更是底蕴深厚,名家辈出。
更重要的是,它坐落在杭城——一个与黎予所在的沪城,同处于长三角核心圈,高铁穿梭便捷,几乎可以算是“同城”的距离。更好的学术氛围,更高的艺术平台,以及,触手可及的相聚。
然而,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漫长的准备期。
耿星语没有回避这个现实问题,她的眼神里带着一丝坦诚的考量:
“这意味着……如果我决定复读,并且目标是国美书法系,我们可能……还需要异地更长的时间。不是之前预估的几个月,很可能是一年,甚至,如果第一年结果不理想,可能需要更久。”
她说完了,静静地看着屏幕里的黎予,等待着她的反应。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学业和职业路径的抉择,更是一个直接影响她们未来相处时光的重要议题。
黎予在短暂的沉默中,迅速消化着这个信息。她的目光掠过耿星语身后书架上那一排排整齐的法帖和卷起的宣纸,最终落回耿星语脸上。
她没有先去计算那“更长异地”的时间,而是首先看到了耿星语眼中那簇对于书法艺术本身不容置疑的虔诚与热爱,以及那份不愿亵渎这门古老艺术、定要登堂入室的决心。
几秒钟后,黎予的脸上重新绽放出笑容,那笑容如同冲破云层的阳光,温暖而充满力量,不带一丝阴霾。
“我当是什么大事呢!”她的语气甚至带着点如释重负的轻快,“看你那么严肃,吓我一跳。”
她身体前倾,双手交叠垫在下巴下,眼睛像蕴藏着星星,无比认真地看着耿星语:
“没有任何事情,比你自己的人生追求,比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更重要。”
她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毫无保留的支持,“你想复读,那就安心复读。你想考国美书法系,那就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学术高地,你值得去那里深造,我一百个、一千个支持!”
她完全略过了“更长异地”可能带来的个人情感成本,毫不犹豫地将耿星语的艺术生命和个人成长放在了首位。
“至于要多等一段时间……”黎予笑了起来,那笑容里是全然的理解和豁达,“一年算什么?两年又怎样?我们已经证明了,距离打不垮我们。多出来的这些时间,是为了让你能更扎实、更从容地走进你梦想的学术殿堂。我等你啊,这根本不需要犹豫。”
她说着,伸出食指,隔空轻轻点了点屏幕,眼神温柔得能融化一切:“而且,国美在杭城啊!想到以后我们可以经常在西湖边散步,在南山路看展,我就觉得……哇,这复读一年太值了!我们的未来简直闪闪发光!”
耿星语听着黎予这番没有丝毫犹豫、充满了理解、信任与无限憧憬的话语,心中那一点点关于“延迟相聚”的歉疚和忐忑,瞬间烟消云散。
一股坚实而温暖的力量,从心脏流向四肢百骸,比任何誓言都更让她感到安稳和充满斗志。
她不需要过多解释书法专业的特殊性,不需要阐述复读的必要性,黎予懂她,并且用最坚定的姿态,为她的艺术理想保驾护航。
“嗯。”耿星语重重地点了点头,鼻腔有些发酸,眼底闪烁着晶莹而坚定的光芒,所有的感动与承诺,都凝聚在这个郑重的音节里。
她知道,她的笔墨之路有了最坚实的后援。而这份毫无条件的支持,将化作她接下来这一年,在墨香与古籍中、在日复一日的临帖与创作中,甘之如饴、奋力前行的最温暖的底气。
她们共同描绘的未来蓝图,因为这一个勇敢的决定,变得更加清晰、璀璨,充满了在艺术高峰和人生路上终将交汇的笃定。
黎予的支持像温暖的堡垒,让耿星语内心充满了前行的力量。
然而,现实的另一面,总需要去面对。兴奋的余温还未完全散去,黎予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轻声问道:
“那……这件事,你爸爸他知道吗?”
屏幕里,耿星语脸上的光芒似乎黯淡了一瞬。她沉默地摇了摇头,声音低了些:“还没。不想那么早跟他说。”
黎予理解她的顾虑,那个家,那个父亲,带给她的压力和伤害实在太多了。但思索片刻,她还是温和地劝道:
“姐姐,我知道你不想跟他多说。但复读一年,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程序上,他作为父亲,终究还是有知道的权利。而且……如果他能从正面支持,哪怕只是一点,你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耿星语垂着眼睫,手指无意识地抠着书桌的边缘。她知道黎予说的是对的,是理智的。她无法完全绕开耿峰,独自完成这一切。
内心深处,或许还残留着一丝极其微弱的、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期待——期待那个名义上的父亲,能有一次,仅仅一次,站在她的角度,理解她的选择。
她摇了摇头,语气平静:
“我准备时机成熟一点再跟他正式谈。现在,不想让那些事情影响心情。” 她看向黎予,眼神里带着依赖和信任,“我想先和你一起,好好规划一下这一年,想想我们以后在杭城的日子。”
黎予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她不想让父亲的阴影过早地笼罩这个充满希望的决定。她用力点头,笑容重新变得温暖而有力:
“好!那我们就不想那些!先好好规划我们的未来!”
接下来的时间,视频通话变成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未来畅想会。她们隔着屏幕,用手指在空气中划着地图,讨论着国美象山校区附近有哪些好吃的馆子,幻想着周末黎予从沪城坐高铁到杭州东站,耿星语去接她,然后两人手牵手在西湖边的长椅上晒太阳,或者一起去逛书法用品店,黎予帮她挑好看的宣纸,耿星语则答应教黎予写最基本的笔画……
她们甚至开始讨论,等耿星语考上国美,要不要在学校附近租一个小房子,那样黎予周末过来就更方便了。
黎予兴致勃勃地说要把它布置得温馨又充满艺术气息,要有大大的书桌给耿星语练字,也要有舒服的沙发让她自己画设计稿。
“到时候,我就可以经常尝到你的手艺了!”耿星语笑着说,眼里闪着光亮。
“那必须的!保证把你喂得饱饱的!”黎予拍着胸脯保证,表情夸张又可爱。
那一刻,所有的现实阻碍、时间的延迟,仿佛都在她们对共同未来的热烈描绘中消融了。
距离不再是无情的阻隔,而是通向更美好相聚的、值得等待的旅程。她们沉浸在由爱意、梦想和期待编织出的美好蓝图里,仿佛已经能触摸到那个在西湖涟漪与翰墨书香交织下的、闪闪发光的未来。
至于告知耿峰可能带来的风雨,暂时被她们心照不宣地搁置在了憧憬之外。此刻,她们只想尽情享受这份属于她们的、充满希望的甜蜜规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啦[星星眼]星语终于不再是妥协地向未来奔赴,而是有了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3章 夏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