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穿越七零之幸福军婚养娃日常 > 第64章 第 64 章

第64章 第 64 章

回到西北家属院后,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红星鞋厂在新年期间迎来开门红,不少供销社都慕名前来下单。

部队也给了个大订单,按照现在的产出,累计订单量已经排到了半年之后。杨红梅和管理组商议后,决定再次扩招军嫂。

这次苏晚没有参与具体事务。

当初组建军嫂鞋厂和育红园,核心目标就是改善军嫂们的生活条件,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让她们能挺直腰杆生活。

看着鞋厂红火、育红园步入正轨,看着军嫂们脸上日益增添的自信和光彩,苏晚心底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终于可以稍稍放下。

她知道,即使自己不再亲力亲为,这份由她亲手点燃并呵护起来的事业,其带来的深远改变和希望,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命运里,也成就了她内心最大的满足。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育红园。

这个凝聚了她心血的托儿所,制度完善,理念先进,并不会因为她的离开就停止运转。

它将继续守护着军属的下一代,为孩子们铺就更光明的道路。

而这一切改变的源头,都始于她的构想与实践。

现在育红园已经步入正轨,苏晚开始物色一位既有能力又有威望的合适人选来接任园长。

经过多方考察,她最终锁定了齐师长的爱人王淑芳。

这位前辈不仅三观端正、见多识广,还参加过抗战,在战地管理过托儿所,经验丰富。

最重要的是,她对女儿齐宝珍管教严格,从不纵容。齐宝珍如今的乖张跋扈,完全是重生后“天选之女”心态膨胀的恶果,与王淑芳的为人处世毫无干系。

有王淑芳坐镇,齐宝珍多少会投鼠忌器。

于是,苏晚特意选了个日子,登门拜访。

说明来意后,王淑芳惊讶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她万万没想到,在自家因齐宝珍泄密事件而处境微妙的当口,苏晚会将如此重要且声誉正隆的育红园交到她手上。

想到女儿对苏晚做的那些事,散布谣言、泄露军情、甚至收买员工给幼童下药陷害,王淑芳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

“苏同志,这,”王淑芳放下茶杯,声音艰涩,“我家宝珍对你可是,”后面的话,她实在没脸说出口。

“王姨,”苏晚微笑着打断她,手指轻轻拂过桌上摊开的育红园发展规划图,“一码归一码。您的人品和能力,全军区都有目共睹。”

她的指尖在某处画了个圈,“特别是您在战地托儿所的经验,正是现在的育红园最需要的。孩子们需要您这样有信念、有担当的引路人。”

王淑芳望着眼前年轻却目光坚定的苏晚,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当年战火中那些坚持办学的女同志身影。

她当然知道育红园的分量,它不仅关乎军属的生计,更承载着下一代的未来。

更让她动容的是苏晚这份以德报怨的胸襟。

“不过,”苏晚话锋一转,“育红园有育红园的规矩。即便是您的女儿,若是她再次使坏,”

她顿了顿,语气斩钉截铁,“这次可不会像上次下药事件那样,仅仅是内部处理了。”

“这个你放心!”王淑芳猛地一拍桌子,她眼中迸发出当年在战场上才有的决绝厉色,“我王淑芳这辈子,最恨的就是为非作歹、祸害无辜!”

她霍然起身,腰板挺得笔直,掷地有声,“若是宝珍敢在育红园伸一根不该伸的手指头,我第一个把她捆了送去军事法庭!绝不姑息!”

“欢迎王园长加入育红园。”苏晚也站起身来,阳光在她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希望育红园在您的手里,能像当年的战地托儿所一样,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王淑芳紧紧握住苏晚的手,掌心传来的不仅是温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托付。

“我以我的党性和这条老命保证,”她声音异常坚定,“一定不会辜负你这份心意,不会辜负园里的孩子和军属们的期望!”

窗外,一阵狂风卷着沙尘呼啸而过。

两个女人的身影在光影中交错,仿佛完成了一次无声却厚重的时代接力。

茶杯里的水纹渐渐平息,倒映着她们坚毅的面容,也预示着育红园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育红园正式移交给王淑芳管理的消息传开,园里的老师和红星鞋厂的军嫂们都炸开了锅。

“苏同志干得好好的,为啥要交给别人?”

“还是交给齐宝珍她妈?这能行吗?”

“苏同志是不是有啥难处?”

疑惑、不解甚至一丝担忧在人群中弥漫。

但长久以来对苏晚建立起的信任和敬佩,让她们最终选择了尊重。

苏同志每一步都走得稳,看得远,当初把鞋厂交给杨红梅,不也带得红红火火吗?

她这么做,必定有更深的考量。

杨红梅和牛美兰心里也不踏实,特意登门询问。

苏晚给她们倒了水,语气平和:“当初办鞋厂,是为了让姐妹们有份收入,腰杆子硬起来;办育红园,是让姐妹们安心工作,孩子有人教、有人护。”

“现在这两桩事都走上了正轨,根基也打牢了,我肩上的担子也该卸一卸了。总得放手,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来挑大梁,事业才能走得更远。”

一席话,像拨开了杨红梅和牛美兰心头的迷雾。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触动和感激。

是啊,若非苏晚,她们现在可能还在为鸡毛蒜皮吵得脸红脖子粗,或是无所事事地闲磕牙,一辈子围着灶台和男人转,手里没几个钱,说话都不硬气,孩子跟着吃苦受穷。

是苏晚,一点点为她们谋出路,手把手领着她们,硬是闯出了这片新天地!

这份恩情,重如山!

新学期到来,陆睿和保国上学,卫国和安安入托育红园,生活按部就班,平静安稳。

这天,苏晚接到通信兵通知,陆团长从首都来电,让她速去接待室。

她刚坐下,电话铃声便清脆响起。

“喂,我是苏晚。”

“是我,晚晚。”陆远川低沉熟悉的声音传来,“你和孩子们都好吗?”

“都好,你呢?”

“我也好。”电话那头顿了顿,带上笑意,“听说有位英勇的军嫂同志,在火车上智擒人贩子,协助乘警一举端掉六个拐子,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你怎么知道了?”苏晚心头一跳。

“公安部要表彰这位见义勇为的军嫂,联系到我这儿核实情况了。”陆远川解释。

一听描述,他就知道是自家媳妇。

她身手好,痛恨人贩子,遇上了绝不会袖手旁观。

他并不太担心她的安全,他担心的是,这会不会勾起她心底的旧伤?

“你还好吗?”他放轻了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小心。

电话这头,苏晚有短暂的沉默。

那些尘封的、黑暗的记忆碎片瞬间翻涌,一股冰冷的戾气几乎要冲破胸腔,让她握着话筒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指节微微泛白。

但很快,她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那股翻腾的情绪,语气恢复了平静:“都过去那么久了,我没事。吃亏的是那些丧良心的拐子,我们好着呢。”

“抱歉,这种时候没能陪着你。”陆远川的声音里满是心疼和歉疚。

“说什么傻话,”苏晚轻笑一声,努力让语气轻松起来,“又不是你的错。再说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嘛。”

“什么时候能回来?”她轻声问,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依恋。

明明分开不到一月,思念却已如野草蔓延。

“快了,”陆远川的声音染上笑意,“最快下个月,最迟两个月,准能回家。”

他藏着一个惊喜,想等见面再亲口告诉她。

“真的?那太好了!我等你回来!”苏晚的声音瞬间明亮起来,仿佛阳光穿透阴云,连带着整个接待室都亮堂了几分。

“嗯,等我回来。”陆远川低沉而坚定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带着令人心安的魔力。

考虑到是公用线路,苏晚又简单叮嘱了几句便挂了电话。

走出接待室时,脚步轻快,嘴角上扬。

凛冽的西北风似乎也变得温柔起来,因为归期可期,心中暖意融融。

这天,苏晚伏案疾书,一份详尽的《军属文化提升与扫盲计划》渐渐成型。

鞋厂发展迅猛,管理要求必然水涨船高。

军嫂们光会干活不行,没有文化知识打底,未来如何胜任更高层级的管理工作?

难道永远停留在小组长?

提升文化水平,迫在眉睫!

写完计划,苏晚找到杨红梅,详细阐述了想法:“红梅姐,鞋厂往后只会越做越大,管理也会越来越复杂。姐妹们如果连基本的字都不识,报表看不懂,通知写不了,怎么参与管理?怎么往上走?只能永远在最基层。现在就得把扫盲和文化课抓起来,这是为她们更长远的未来铺路。”

杨红梅听得连连点头,深以为然:“是这个理儿!我这就召集大家伙儿开会商量。”

会上,杨红梅将苏晚的计划和道理一说,几位组长军嫂面面相觑,一时都有些犯难和畏缩。

会计小赵是读过书的,第一个表态:“苏同志这计划太好了!我举双手赞成!有文化,才能看懂图纸、算清账目、管好人,不然真是寸步难行。”

但其他人,像管后勤的张婶就忍不住嘀咕:“唉,我这把年纪了,笨手笨脚的,还学啥字啊?小时候就没念过几天书,现在学得进去吗?别耽误干活了”

管质检的李嫂子也有些犹豫:“是啊,白天干活够累了,晚上再上课,能吃得消吗?”

杨红梅没急着反驳,而是看向苏晚。

苏晚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温和却带着力量:“张婶,李嫂子,我知道大家担心什么。学文化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刚开始。但我们想想,为什么我能做计划书?为什么红梅姐能当厂长?为什么小赵能做会计?”

她顿了顿,让大家消化:“红梅姐读过高中,有底子,管厂子、抓生产才能心里有数。小赵有文化,才能把账目理得清清楚楚。”

“我呢,也是因为念过书,才能琢磨出鞋样子、办起鞋厂和育红园。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自从有了工作,手里有了钱,说话办事都更有底气了?家里的娃是不是也能穿暖吃饱,甚至送去育红园学东西了?这就是知识带来的改变!”

她拿起那份计划书,眼神诚恳:“我提这个,不是给大家找麻烦,是真心实意地想让大家以后的路越走越宽!鞋厂发展好了,需要更多能挑大梁的管理人才。难道我们甘心一辈子只做最累手的活?难道不想像红梅姐、小赵一样,坐办公室,管人管事,拿更高的工资?现在吃点苦学文化,是为了将来自己和娃们能过更好的日子!”

一席话,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军嫂们看看杨红梅,看看小赵,再想想自己从无所事事、囊中羞涩到如今有工作、有收入、被尊重的巨大变化,都是苏晚一手带来的!

苏同志什么时候害过她们?

她哪次不是为她们着想?

这份计划书,字字句句都是为她们的前程打算啊!

张婶最先红了眼眶,拍了下大腿:“苏同志说得对!是我眼皮子浅了!学!再难我也学!不能辜负苏同志这份心!”

“对!学!为了娃,也为了咱自己争口气!”李嫂子也激动起来。

其他军嫂纷纷点头,眼神从犹豫变成了坚定和感激。

她们看着苏晚,这个一次次把她们从泥潭里拉出来,又亲手为她们点亮前路的年轻女人,形象在心目中变得无比高大和温暖。

杨红梅见状,趁热打铁:“好!既然大家都有决心,那我们就按苏同志的计划,把扫盲班和文化课办起来!具体怎么安排,我们再细商量!”

会议室内,气氛热烈起来,充满了对新知识和未来的渴望。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春水摇摇晃

如何饲养恶毒炮灰

如何阻止男主发疯[歌剧魅影]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