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浸染了江城的每一个角落。白日的喧嚣与燥热仿佛被一场无形的大手轻轻拂去,只留下路灯昏黄的光晕,以及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雨后泥土与青草的混合气息。
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办公大楼,大部分办公室的灯光已经熄灭,唯有二楼东侧,二支队的办公室依旧亮着一盏孤灯,如同茫茫夜海中的一座灯塔,执着而疲惫。
林语晨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摊开的是“连环数据盗窃案暨张磊被绑架案”的结案报告。台灯的光线聚焦在纸张上,将她清丽却略带倦容的脸庞映照得轮廓分明。她微微蹙着眉,手中的钢笔悬停在纸面上方,迟迟没有落下。
案件已经告破,主犯王浩及其同伙悉数落网,被盗取的商业数据大部分被追回,张磊也安全获救。从法律层面和刑侦程序上来说,这是一个堪称完美的闭环——证据确凿,嫌犯认罪,赃物(数据)追回,人质安全。对于二支队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硬仗之后的重大胜利,足以让每个人都松一口气。
白天在“满江红”火锅店的喧嚣与暖意似乎还残留在感官里——牛油火锅的浓烈香气,队友们放松的笑闹声,碰杯时清脆的响声,还有……沈墨。
想到沈墨,林语晨的笔尖微微一顿。这个半路加入、行为举止有些怪异、却总能带来惊人突破的年轻人,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和整个二支队都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她承认,沈墨的价值在这次案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最初对受害者深层恐惧情绪的精准捕捉,到后来对王浩心理弱点的预判,甚至是最后锁定废弃工厂时那种近乎直觉的“感知”,都展现了他非同寻常的洞察力。这种能力,如果运用得当,无疑是侦查工作中的一把利刃。
“初步认可……”林语晨低声自语,像是在回应着自己内心深处某种尚未完全成型的评价。但紧接着,她的眼神又锐利起来,重新落回报告中那些冰冷的文字和数据上。“但,核心永远是证据。”这是她从警多年来恪守的原则,也是刑侦工作的基石。沈墨的“直觉”或“感知”可以提供方向,缩短侦查半径,甚至在关键时刻撕开突破口,但最终,一切都必须落到实处,用铁证说话。没有证据支撑的推测,再精妙也只是空中楼阁。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将思绪从沈墨身上拉回报告本身。报告的撰写是案件侦办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对整个案件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容不得半点马虎。她开始仔细审阅每一个环节:案件的起因、发展、侦查过程、证据链的形成、抓捕行动、审讯结果……
当看到技术科提交的关于王浩及其团伙使用的黑客技术分析报告时,林语晨的眉头再次皱紧。报告中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利用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手段,绕过多重防火墙,悄无声息地侵入目标公司的内部网络,窃取核心数据。其技术之精湛,手法之隐蔽,让即使并非技术专家的林语晨也感到一丝寒意。
“又是高科技犯罪……”她放下钢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暴力犯罪虽然依然存在,但利用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行的犯罪活动,正以一种令人担忧的速度增长和演变。
这些犯罪往往具有隐蔽性强、跨地域性广、技术门槛高、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它们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烧,而是深入到虚拟的数据世界,窃取商业机密、个人信息,甚至操纵金融市场、干扰关键基础设施。对于刑侦工作来说,这无疑是全新的挑战。传统的侦查手段,如走访摸排、蹲点守候、痕迹检验等,在面对这类犯罪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林语晨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王浩被捕时那副带着一丝狂热和不屑的表情。他曾叫嚣着:“你们抓得住我,抓得住下一个吗?技术永远在进步,你们这些守旧的警察,永远跟不上时代!”
虽然王浩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他的话像一根刺,扎在了林语晨的心里。她不得不承认,这话虽然狂妄,却也道出了某种现实。科技是双刃剑,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新的土壤和工具。
“高科技犯罪的趋势……”林语晨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夜晚的凉风涌入,带着一丝凉意,让她混沌的大脑清醒了几分。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城市的霓虹灯在远处闪烁,勾勒出繁华的轮廓,但在这繁华之下,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暗流?
数据成为了新的“石油”,也成为了新的“武器”。未来的犯罪,会不会更加依赖技术,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甚至……会不会出现更难以预测、更难以防范的犯罪形式?比如,直接针对人脑意识的攻击?
林语晨甩了甩头,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过于超前和科幻了。但不知为何,这个念头一旦升起,就像一颗种子,在她心底留下了一道微弱的印记。她隐隐觉得,王浩案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可能涌动着更庞大、更复杂的阴影。
她需要思考,二支队,乃至整个市局刑侦系统,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是加强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还是与科技公司、网络安全部门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亦或是,在侦查理念和方法上进行革新?
这些问题如同沉重的石块,压在林语晨的心头。她知道,这场仗,才刚刚开始。她关上窗户,隔绝了窗外的夜色与微凉,重新坐回办公桌前,眼神变得更加坚定。她拿起笔,在报告的末尾,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标题为:“案件反思与未来挑战——对高科技犯罪趋势的初步研判”。她决定,不仅仅是完成一份结案报告,更要以此为契机,向上级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灯光下,她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而坚韧。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端,沈墨独自一人回到了他那间略显简陋的单身公寓。
公寓不大,一室一厅,陈设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单调。除了必要的家具,最显眼的就是客厅靠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塞满了各种书籍的书架,从经典文学到前沿科技,从心理学到物理学,涉猎之广,令人咋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旧书纸墨香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咖啡味。
沈墨没有开灯,径直走到客厅的沙发上坐下。窗外城市的霓虹灯光透过没有拉严的窗帘缝隙,在地板上投下几道流动的光影,勉强勾勒出房间内模糊的轮廓。
他身体向后靠去,将自己深深陷入沙发的怀抱中,闭上了眼睛。但他并没有放松下来,相反,白天在审讯室里,以及在解救张磊过程中,那些被他“读取”到的意识片段和情绪洪流,此刻如同潮水般再次涌来,冲击着他的神经。
他首先“看到”的是张磊被囚禁时的恐惧。那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是对黑暗、对未知、对死亡的极致恐惧。冰冷的地面,肮脏的空气,绑匪狰狞的面孔(虽然沈墨并未亲眼见过,但通过张磊的记忆感知到了),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冰冷刺骨的寒流,即使现在回忆起来,沈墨依然感到一阵心悸。
然后是王浩。在审讯室里,当沈墨的意识触碰到王浩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复杂而扭曲的情绪混合体。有对技术的极度自负和狂热,像一个沉迷于自己世界的天才;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愤世嫉俗,认为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有对财富的渴望,但这种渴望似乎又被一层更加强烈的、想要证明自己、想要“改变世界”(以他自己扭曲的方式)的**所包裹。最让沈墨感到不适的,是隐藏在那层狂热之下的,一种冰冷的、近乎非人的理智和算计。王浩的意识就像一台精密运转但程序错乱的机器,高效,却也极度危险。
还有王浩同伙的意识片段,那些更加直接、更加原始的贪婪、恐惧和侥幸心理……
这些来自不同人、截然不同的意识“味道”和“画面”,如同杂乱无章的拼图,在他的脑海中翻滚、碰撞。沈墨的能力,并非简单的读心术。他无法像阅读书籍一样清晰地看到别人的具体想法和记忆细节,那更像是一种感知,一种对他人情绪、强烈意念以及深层潜意识碎片的捕捉和接收。这种接收往往是被动的,尤其是在情绪激烈或意识防御薄弱的人身边,信息会像噪音一样涌入他的大脑。
这让他感到疲惫。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每一次“读取”,都像是强行将自己的意识沉浸到别人的精神世界中,去体验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恐惧绝望。这对他的精神承载力是极大的考验。
他一直试图控制这种能力,将其视为一种工具,一种在必要时才能动用的手段。因为每一次使用,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他人的情绪洪流所吞噬,甚至迷失自我。在二支队的这段时间,是他第一次如此密集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触到这么多强烈的、负面的意识冲击。
“呼……”沈墨长长地、无声地吐出了一口气,眉头紧锁。他用手指轻轻按压着自己的太阳穴,试图缓解那种如同宿醉般的昏沉和混乱感。
白天在火锅店的热闹氛围似乎还残留在记忆的边缘,队友们的欢声笑语,林语晨难得一见的柔和表情,老周的豪爽,小李的兴奋……那种属于团队的、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气息,像是一剂良药,暂时中和了那些负面意识带来的冲击。这让沈墨第一次感受到,或许融入一个集体,并非完全是坏事。至少,那种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连接感,能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而不是一个漂浮在意识海洋中的孤岛。
但此刻,当喧嚣散去,独自一人时,那些负面的感知再次占据了上风。沈墨的思绪开始不受控制地飘远,飘向意识的更深层次。
王浩的技术,是基于现有的网络和数据。但沈墨的能力,却触及了一个更加神秘、更加前沿,也更加危险的领域——意识本身。
“如果……”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悄然滋生的藤蔓,开始缠绕上他的思绪,“如果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外部的网络和数据,而是开始向内延伸,直接作用于人的意识呢?”
这个想法让沈墨的身体微微一僵。
他想起了一些自己曾经在某些冷门的学术期刊或者网络论坛上看到过的零星信息:关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最新进展,关于神经科学对意识本质的探索,关于人工智能在情感计算和心理影响方面的应用……这些原本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或科幻想象层面的东西,在经历了这次案件,尤其是深入感知了王浩那种被技术异化的意识之后,突然变得不再那么遥远和虚幻。
“意识干预……”
沈墨缓缓睁开眼睛,黑暗中,他的瞳孔反射着窗外微弱的光,眼神深邃得如同夜空。他低声念出了这四个字,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和凝重。
这不是简单的心理暗示或精神控制,虽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沈墨脑海中浮现的“意识干预”,是一个更加宽泛,也更加令人不安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某种技术手段(无论是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还是某种尚未被理解的混合技术),直接对个体或群体的意识、认知、情绪、记忆甚至行为产生影响、干扰、塑造,乃至操控。
王浩的犯罪,是窃取数据,是数字世界的犯罪。但如果有人将目标直接锁定在“意识”这个人类最根本、最私密的领域呢?
如果能干预意识,那么获取秘密将变得易如反掌,不需要复杂的黑客技术,不需要繁琐的审讯;如果能干预意识,那么操控他人将不再是天方夜谭,个体的自由意志将荡然无存;如果能干预意识,那么制造混乱、传播恐慌、甚至改变社会认知,都将成为可能……
这个念头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沈墨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并且迅速扩散开来,带来一种莫名的寒意。他意识到,林语晨所担忧的高科技犯罪趋势,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或许正涌动着更加汹涌、更加危险的暗流——那是直接针对“人”本身的攻击。
这种攻击,比任何数据窃取、财产损失都更加致命,因为它直接动摇了人类作为独立个体存
在的根基。
沈墨站起身,走到窗边,拉开了窗帘。城市的夜景尽收眼底,灯火璀璨,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祥和。但在沈墨眼中看来,这片繁华之下,似乎有某种无形的、细微的“波动”在悄然流淌,如同微澜之下的暗流,不易察觉,却真实存在。
他不知道这种“意识干预”的技术是否已经存在,或者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直觉,或者说,是他那特殊能力带来的对意识领域异常敏感的预警机制,正在发出微弱的警报。
“意识干预……”沈墨再次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词,这一次,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凝重和一丝难以言喻的忧虑。
这个夜晚,注定无眠。无论是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奋笔疾书、思考着未来挑战的林语晨,还是在黑暗的公寓中凝视着城市夜景、触摸到更深层恐惧的沈墨,他们都隐隐感觉到,“连环数据盗窃案”的告破,并非结束,而更像是一个序幕。一场围绕着科技、数据、乃至意识本身的更隐秘、更艰巨的战斗,似乎正在悄然拉开帷幕。
江城的夜,依旧深沉。而潜藏在这夜色中的暗流,已经开始微微涌动。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