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河流,从不为任何人的黄金时代停留片刻。仿佛只是几个挑灯夜战、几次湖畔漫步的功夫,毕业的骊歌,便已悄然在夏日的热风中奏响。
校园里弥漫着一种躁动而感伤的气息。随处可见穿着学位服拍照留念的毕业生,抛起的方帽划过湛蓝的天空,像是告别青涩的仪式。跳蚤市场热闹非凡,旧书、台灯、小风扇……每一件被廉价处理的物品背后,都藏着一小段即将落幕的青春。空气中漂浮着离愁别绪,也涌动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不安。
周晚和周屿,不可避免地,也被卷入了这股洪流之中。
求职季的硝烟,早在半年前就已点燃。周屿的目标明确得如同他绘制的图表——顶尖投行、咨询公司,或者大型跨国企业的核心管培生项目。那是通往世俗意义上“成功”最快捷、也最富挑战性的路径。他的简历漂亮得无可挑剔,京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尖子生,“言鼎”杯最佳辩手,丰富的项目实践经历……面试邀请如同雪片般飞来。
他穿梭在各大企业的宣讲会之间,定制的西装合身挺括,领带打得一丝不苟,眼神里是志在必得的锐利。每一次面试,他都像一位即将踏上战场的将军,精心准备,全力以赴。周晚见过他深夜对着镜子练习英文自我介绍的样子,也见过他为了一个案例分析废寝忘食、眉头紧锁的模样。她知道,那是他选择的战场,他享受那种在精英中脱颖而出、用智慧和能力征服一切的感觉。
而周晚的路径,则显得更为曲折一些。她没有海投简历,目标锁定在几家以深度调查和人文关怀见长的媒体机构。对她而言,工作的意义远不止于薪酬和职位,更在于它能否承载她的理想与表达欲。她参加了几个笔试和面试,过程虽不似周屿那般密集轰炸,却也绝不轻松。
他们依然分享着彼此求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在图书馆的老位置,周屿会揉着眉心,跟她分析不同投行的企业文化和发展前景,计算着起薪、奖金和晋升空间的“现值”。周晚则会拿出她写的评论文章或调查提纲,与他探讨某个社会事件的深层逻辑,或是某个选题的伦理边界。
起初,这种分享是自然而愉悦的。他会佩服她洞察的深刻,她会欣赏他思维的缜密。他们依然像过去一样,在思想的碰撞中汲取营养。
但渐渐地,某种微妙的分歧,开始像初春湖面悄然裂开的冰缝,无声无息,却真实存在。
那是一个闷热的傍晚,两人刚结束一场面试,在学校附近常去的一家小咖啡馆碰面。空气中弥漫着咖啡豆的醇香和糖分的甜腻。
周屿显得神采飞扬,他解开西装最下面的扣子,身体微微前倾,压低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晚晚,‘启明资本’的终面通过了。HR刚才来电,正式offer明天就会发到邮箱。”
启明资本,那是国内最顶级的投行之一,以高强度、高回报著称,是无数金融学子梦寐以求的殿堂。
周晚的心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她太清楚他为这份offer付出了多少努力。“太好了!周屿,恭喜你!”她伸出手,紧紧握住他的手,眼中是毫不掩饰的骄傲。
“起薪是这个数,”周屿在她手心快速写下一个数字,眼神亮得灼人,“还有签约奖金。第一年的总收入,可能比很多工作三五年的还要高。”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规划未来的笃定,“我们可以先在金融街附近租个好一点的公寓,通勤方便。等年终奖下来,首付的事情就可以提上日程……”
他畅想着未来,蓝图清晰,步伐稳健,每一步都踏在现实坚实的土地上。那是他习惯的、并且擅长驾驭的世界。
周晚微笑着听着,为他高兴,心底却有一丝极淡的、难以捕捉的异样在悄然弥漫。他的未来规划里理所当然地有她,这让她温暖,但那规划的具体内容,却让她感到一种隐约的疏离。
“你呢?”周屿终于从自己的兴奋中稍稍平复,关切地看向她,“‘深度周刊’那边有消息了吗?”他知道那是她最心仪的媒体,一家以敢言和深度调查闻名的杂志。
周晚端起面前的拿铁,抿了一口,奶泡的绵密和咖啡的苦涩在舌尖交织。“嗯,上午刚收到的通知。”她放下杯子,语气平静。
“通过了?”周屿期待地问。
“通过了。”
“太好了!”周屿再次握住她的手,由衷地为她高兴,“我就知道你可以!‘深度周刊’的记者证,含金量可不低。虽然起薪可能……”他下意识地顿了顿,将可能不那么悦耳的比较咽了回去,转而说道,“但平台很好,很适合你。”
“起薪是三千五。”周晚平静地报出了这个数字,目光清澈地看着他。
咖啡馆的背景音乐恰好切换到了下一首,是一首略带伤感的英文老歌。周屿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虽然很快恢复自然,但那瞬间的错愕并没有逃过周晚的眼睛。
三千五。这个数字,甚至不到他起薪的一个零头。在物价高昂的京州,这意味着她将过上一种与他截然不同的、需要精打细算的生活。
“哦……这样。”周屿的声音放缓了些,像是在小心地斟酌词句,“刚开始,积累经验最重要。薪资……以后会涨的。”他试图让自己的话听起来充满支持,但那丝源于现实考量的迟疑,还是暴露了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判断。
周晚笑了笑,没说话,只是低头用勺子轻轻搅动着杯中的拉花,直到那颗心变得模糊不清。她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甚至是在努力地体贴她。但正是这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基于他那一套价值体系的衡量,让她清晰地感受到,那条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冰缝,正在悄然扩大。
分歧并非突如其来,它潜藏在无数个细节里。
当他兴致勃勃地研究着哪个地段楼盘有升值潜力时,她正在为某个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忧心忡忡。
当他分析着某个行业并购案背后的资本逻辑时,她正在推敲一篇揭露性报道如何能在通过审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批判的锋芒。
他送她的礼物,开始从书籍、钢笔,变成了更实用的、价格不菲的护肤品或饰品,美其名曰“她值得更好的”。而她更怀念的,是那张画着坐标系的便签纸所带来的、直达灵魂的震颤。
他们依然相爱,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们都隐约感觉到,他们仿佛站在两条即将分岔的跑道上,身后是共同拥有的、灯火通明的校园,面前,却是指向不同方向的未来。他的跑道宽阔、平坦,指向财富与权力的高峰;她的跑道或许荆棘丛生,却通往她内心认定的、值得坚守的价值高地。
几天后,两人都正式签署了录用协议。
晚上,他们又一次来到未名湖畔,像过去无数次那样。夏夜的湖水平静无波,倒映着岸边的柳丝和远处教学楼的灯光。
周屿手里拿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启明资本”华丽的电子录用函。周晚的帆布包里,则安静地躺着一份打印出来的、“深度周刊”简约而有力的录用通知。
“我们……”周晚望着湖面,轻声开口,打破了沉默,“好像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那张船票。”
周屿转过头看她,夜色中,她的侧脸显得有些朦胧,带着一种他无法完全把握的疏离感。他心中莫名一紧,伸手揽住她的肩膀,将她往自己怀里带了带,语气坚定:
“嗯。只是登上了不同的船而已。但我们的目标,是同一个彼岸。”
他的怀抱温暖而有力,带着熟悉的、令人安心的气息。周晚靠在他怀里,听着他沉稳的心跳,没有说话。
同一个彼岸吗?
她在心里默默地反问。
可如果,我们对于“彼岸”的定义,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呢?
湖风习习,吹不散心头的迷雾。两张薄薄的录用通知,像两道无声的界碑,矗立在他们黄金时代的终点,也标记着一段充满未知的、现实旅程的起点。他们手握不同的船票,怀揣着对彼此的爱意,即将驶向命运为他们规划的不同航路。前方的海面,是风平浪静,还是暗流汹涌?无人知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