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阶前落叶叹兴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荣国府门前的那两株老槐树,叶子落得满地都是,被秋风卷着,在青石板路上打着旋儿。
贾宝玉披着一件半旧的月白绫袄,站在垂花门内,望着那满地枯黄,眼神里满是落寞。
自从抄家之事过后,府里往日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断壁残垣和满心的凄凉。
丫头们三三两两的聚在墙角晒太阳,见了他也只是象征性地福了福身,再无往日的热络。
不是她们无情,实在是这府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人心也渐渐散了。
贾宝玉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往里走,脚下踩着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这衰败的家族奏响哀曲。
他走到贾母曾经住过的荣庆堂,只见门窗紧闭,门楣上的漆皮都已经剥落,露出里面暗沉的木头纹理。
伸手推了推门,门轴发出“吱呀”一声刺耳的响动,像是不堪重负。
屋内一片狼藉,桌椅东倒西歪,地上散落着一些破旧的锦缎和零碎的摆设。
他想起小时候在这里,贾母抱着他,王熙凤在一旁讲着笑话,满堂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那样的热闹仿佛就在昨天。
可如今,物是人非,只剩下无尽的冷清。
“宝玉哥哥。”一个轻柔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贾宝玉转过身,见是探春,她穿着一身素色的布裙,脸上带着几分憔悴,却依旧难掩那份精明干练。
“三妹妹,你怎么来了?”贾宝玉问道。
探春走到他身边,看了看屋内的景象,眉头微微皱起:“我听说你在这里,就过来看看。”
2. 姐妹相对诉愁肠
两人找了两张相对完好的椅子坐下,探春率先开口:“哥哥,如今府里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贾宝玉沉默着,他知道探春说的是实情,可他空有一颗悲悯之心,却无力改变现状。
“我已经写信给远在海疆的丈夫,想让他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接我们过去住一段时间。”探春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盼。
贾宝玉点了点头:“这倒是个主意,只是路途遥远,妹妹一路上要多加小心。”
探春苦笑了一下:“小心又能如何,如今这世道,哪里还有真正安稳的地方。”
她顿了顿,又说道:“倒是哥哥你,打算以后怎么办?总不能一直这样消沉下去。”
贾宝玉望着窗外的落叶,缓缓说道:“我近来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是少了点什么。”
“或许是这府里的气氛太压抑了,哥哥不如出去走走,散散心。”探春提议道。
贾宝玉眼睛亮了一下,他确实有过这样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
“出去走走?去哪里呢?”他问道。
探春想了想:“天下之大,总有去处。或许你能在外面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就在这时,一个小丫头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宝二爷,三姑娘,不好了,四姑娘她……她把头发剪了!”
贾宝玉和探春都吃了一惊,连忙站起身:“什么?快带我们去看看!”
两人跟着小丫头快步来到惜春的住处,只见尤氏正坐在床边抹眼泪,惜春则坐在梳妆台前,头发剪得参差不齐,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3. 惜春断发悟红尘
“四妹妹,你这是做什么?”贾宝玉冲上前,看着惜春的头发,心疼地问道。
惜春缓缓转过头,眼神平静得像一潭死水:“我已经看破红尘,往后只想出家,不再管俗世纷争。”
尤氏见他们来了,哭得更厉害了:“宝玉,探春,你们快劝劝她,她怎么能做出这种傻事啊!”
探春走到惜春身边,轻声说道:“四妹妹,家族虽然衰败了,但我们姐妹还在,你何必这样作践自己。”
惜春摇了摇头:“姐姐们不懂,这俗世的一切都让我觉得厌烦。”
“宁府的罪孽,荣府的内斗,我看得太多了。”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贾珍荒淫无道,贾蓉不孝不仁,这样的家族,我实在不想再与之牵连。”
贾宝玉看着惜春决绝的眼神,知道她已经下定了决心,再多的劝说也是徒劳。
“四妹妹,既然你心意已决,那哥哥也不拦你。”他说道,“只是出家修行并非易事,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惜春点了点头:“多谢哥哥体谅,我已经想清楚了。”
尤氏见无法挽回,只能无奈地说道:“那好吧,我让人在偏院收拾出一间屋子,你就在那里吃素修行吧。”
惜春没有说话,只是重新转过头,看着梳妆台上那把用来剪发的剪刀,眼神中没有丝毫后悔。
贾宝玉和探春见状,也只能叹了口气,悄悄退了出去。
走出惜春的住处,探春感慨道:“四妹妹这性子,真是越来越孤僻了。”
4. 决意云游寻初心
贾宝玉沉默着,惜春的断发让他更加坚定了出去走走的想法。
“三妹妹,我决定了,我要出去云游。”他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坚定。
探春有些惊讶,但随即又点了点头:“也好,出去看看或许对你有好处。只是你一个人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
“我会的。”贾宝玉说道,“我打算先去江南看看,那里山清水秀,或许能让我的心情好一些。”
探春从袖中取出一锭银子,递给他:“这是我攒下的一点私房钱,你拿着路上用。”
贾宝玉推辞道:“妹妹,这怎么好意思,你自己也需要用钱。”
“拿着吧,不然我不放心。”探春把银子塞到他手里,“你要是遇到什么困难,就想办法给我捎个信。”
贾宝玉眼眶有些湿润,他点了点头:“多谢妹妹。”
回到自己的住处,贾宝玉开始收拾行李。他没有带太多的东西,只拿了几件换洗衣物和一些常用的书籍。
晚上,他去给王夫人告别。王夫人见他执意要走,也只能无奈地答应,只是不停地叮嘱他要照顾好自己。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贾宝玉就背着行李,悄悄离开了荣国府。
他没有告诉其他人,只留下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的去向。
走在京城的街道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贾宝玉心中百感交集。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离开家,前方的路充满了未知,但他却没有丝毫畏惧,反而充满了期待。
他不知道自己这趟云游会遇到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最终会走向何方,但他知道,他必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初心。
5. 古道西风遇故人
贾宝玉离开京城后,一路向南而行。
他没有选择走官道,而是专挑那些偏僻的小路走,只为了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路上的风景渐渐变得秀丽起来,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与京城的肃穆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日,他走到一个名叫“清风镇”的小镇,只见镇口有一棵巨大的老槐树,树下围了不少人。
贾宝玉好奇心起,走上前去一看,原来是一个说书人正在讲书。
说书人讲的正是《石头记》的故事,只是内容与他所经历的有些不同。
“话说那贾宝玉,本是赤霞宫神瑛侍者下凡,只因凡心偶炽,便来到这红尘俗世中历劫。”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道。
贾宝玉听着,心中不禁有些感慨,没想到自己的经历竟然被编成了故事流传开来。
就在这时,他感觉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转过身,见是一个穿着粗布衣衫的年轻人,面容有些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这位公子,看着面生得很,莫非是外乡人?”年轻人问道,语气十分热情。
贾宝玉点了点头:“正是,我从京城来,路过此地。”
年轻人眼睛一亮:“京城来的?那可真是贵客。我叫柳湘莲,就住在这镇上。”
贾宝玉恍然大悟,原来是柳湘莲,当年在京城的时候,他们还有过一面之缘。
6. 酒馆畅谈忆往昔
“原来是柳兄,久仰久仰。”贾宝玉抱了抱拳说道。
柳湘莲也抱了抱拳:“不敢当,宝二爷客气了。”
两人相视而笑,柳湘莲说道:“宝二爷,既然来到这里,不如到我家坐坐,喝杯茶歇歇脚?”
贾宝玉欣然应允:“那就有劳柳兄了。”
柳湘莲带着贾宝玉来到镇上一家小酒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小二很快端上了一壶茶和几碟小菜,柳湘莲给贾宝玉倒了一杯茶:“宝二爷,尝尝这本地的茶,味道还不错。”
贾宝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只觉得茶香浓郁,口感醇厚,确实是好茶。
“柳兄,你怎么会在这里定居?”贾宝玉问道。
柳湘莲叹了口气:“说来话长,当年我厌倦了京城的纷争,就四处漂泊,最后来到了这个小镇,觉得这里民风淳朴,就定居下来了。”
“那你现在过得还好吗?”贾宝玉问道。
柳湘莲笑了笑:“挺好的,虽然日子过得简单,但也自在。”
两人聊着往事,从京城的繁华聊到如今的境遇,心中都充满了感慨。
“宝二爷,你这次出来云游,是为了什么?”柳湘莲问道。
贾宝玉放下茶杯,缓缓说道:“我想寻找一份内心的平静,看看这天下的风景,或许能明白一些道理。”
柳湘莲点了点头:“说得好,人生在世,难得糊涂,有时候出去走走,确实能想明白很多事情。”
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7. 夜宿客栈思前路
柳湘莲留贾宝玉在镇上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贾宝玉便要继续赶路。
柳湘莲送他到镇口,递给他一个包裹:“这里面有些干粮和盘缠,宝二爷路上用。”
贾宝玉推辞道:“柳兄,这怎么好意思,昨天已经打扰你了。”
“哎,都是朋友,客气什么。”柳湘莲把包裹塞到他手里,“路上一定要小心,要是遇到什么困难,就回来找我。”
贾宝玉点了点头:“多谢柳兄,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柳湘莲挥了挥手,看着贾宝玉的身影渐渐远去。
贾宝玉背着包裹,继续向南而行。
傍晚时分,他来到一个名叫“望云客栈”的地方,决定在这里住一晚。
客栈的老板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中年妇人,见他是外乡人,热情地招呼他坐下。
贾宝玉点了一间上房,又点了几样小菜,独自坐在角落里慢慢吃着。
客栈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有商人、有书生、有旅人,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论着各地的奇闻异事。
贾宝玉听着他们的谈论,心中对外面的世界更加好奇了。
吃过晚饭,他回到房间,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他想起了荣国府的亲人,想起了惜春的断发,想起了柳湘莲的洒脱,心中五味杂陈。
他不知道自己这趟云游还要走多久,也不知道前方还有多少未知的挑战,但他知道,他必须坚持下去。
8. 江南水乡初印象
第二天一早,贾宝玉辞别了客栈老板,继续赶路。
又走了几日,他终于来到了江南。
江南的风景果然名不虚传,一进入江南地界,只见河道纵横交错,两岸是绿油油的稻田和错落有致的村庄。
河面上不时有乌篷船划过,船夫戴着斗笠,唱着悠扬的渔歌,声音清脆悦耳。
贾宝玉沿着河边的小路走着,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心情也渐渐变得愉悦起来。
他来到一个名叫“乌镇”的水乡古镇,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店铺。
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丝绸、有茶叶、有糕点,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贾宝玉走进一家丝绸店,店里的老板连忙迎了上来:“公子,想买点什么丝绸?我们这里的丝绸都是上好的,花色也多。”
贾宝玉看着那些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的丝绸,想起了林黛玉当年喜欢的那些绫罗绸缎,心中不禁有些伤感。
“我随便看看。”他说道。
老板见他没有要买的意思,也不气馁,依旧热情地给他介绍着各种丝绸的特点。
贾宝玉走出丝绸店,继续在古镇里闲逛。
他来到一座石桥上,站在桥上,看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来来往往的乌篷船,心中充满了宁静。
他想,要是林黛玉还在,和她一起漫步在这江南水乡,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就在这时,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桥下的乌篷船上下来,那身影纤细柔弱,步态轻盈,很像林黛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