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绣坊初兴映暖意,桂儿笑语盼归期
暮春时节的金陵城,晨光总带着几分柔润的暖意,透过临街的木格窗,斜斜洒进“金钗绣坊”的里间。宝钗正坐在靠窗的梨花木绣架前,手里捏着一枚银针,丝线在素色软缎上穿梭,渐渐勾勒出半朵盛放的牡丹——这是城南张府太太定制的生辰披肩,要求用蜀地运来的真丝线,绣出“玉堂富贵”的纹样,交货期就在五日后。
绣坊里静悄悄的,只有丝线穿过绸缎的轻微“沙沙”声,以及外间绣娘们低低的说话声。靠窗的八仙桌上,摆着一叠裁好的布料,有浅粉的软罗、月白的素绫,还有一匹罕见的石青色云锦,是前日苏州客商送来的新货,说是给京里来的官员家眷定制朝服所用。宝钗放下针,指尖轻轻抚过那匹云锦,质地细密如蝉翼,光泽却似暗夜星辰,她想起从前在大观园里,贾母也曾有过这样一匹,后来给了黛玉做了件披风,如今想来,恍如隔世。
“母亲,母亲!”门外传来贾桂清脆的叫声,紧接着,一个穿着宝蓝色小袄的孩童蹦蹦跳跳地跑了进来,手里举着一只刚摘的桃花,花瓣上还沾着晨露。贾桂今年刚满六岁,眉眼间有几分像宝玉,尤其是那双眼睛,亮得像浸在水里的黑琉璃,只是性子比宝玉沉稳些,平日里最黏着宝钗。
宝钗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起身接住贾桂,怕他摔着,又替他拂去衣角的尘土:“慢些跑,仔细脚下。这桃花是从哪里摘的?”贾桂把桃花递到宝钗面前,仰着小脸笑道:“是巷口王爷爷家的,他说给母亲插在花瓶里,说绣坊里有花,绣出来的纹样也会更俊。”宝钗接过桃花,心里一阵暖意,将孩子搂在怀里,指了指桌上的云锦:“你看这布,等母亲把这单活做完了,就用剩下的料子给你做件新衣裳,好不好?”贾桂用力点头,小手攥着宝钗的衣袖,眼睛亮晶晶地看着绣架上的牡丹:“母亲绣的花最好看了,比隔壁李婶绣的好看多了!”
2. 邻坊突施压价计,老客犹豫起疑云
宝钗正和贾桂说话,外间突然传来一阵细碎的争执声,夹杂着绣娘刘嫂子的声音。她心里一动,连忙把贾桂交给一旁伺候的小丫头春杏,自己快步走到外间。只见绣坊的柜台前,站着一位穿着青布衫的中年妇人,是常来的老客户赵太太,而刘嫂子正站在一旁,脸上带着几分焦急。
“赵太太,您这是怎么了?”宝钗走上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赵太太见了宝钗,脸上露出几分为难,搓了搓手,叹道:“薛姑娘,不是我不照顾你生意,实在是……隔壁‘锦绣阁’的王老板娘刚才拦住我,说她们那里绣同款的披肩,比你这里便宜三成,还说用的也是真丝线,我……我家里最近也不宽裕,实在是犹豫。”
宝钗心里“咯噔”一下,隔壁“锦绣阁”开了快半年,老板娘王翠娥是本地商户的远亲,平日里总爱打探各家绣坊的生意,之前也有过几次小摩擦,但从未像这次这样直接抢客。她强压下心里的不安,依旧温和地说:“赵太太,您是老主顾了,知道我们绣坊用的料子都是上等的,绣娘也是有十年以上经验的,单说这牡丹的花瓣,我们要分三层晕色,用十二种丝线渐变,‘锦绣阁’那边……怕是做不到这个精细度。”
赵太太还是犹豫,皱着眉说:“话是这么说,但三成差价也不是小数目啊。王老板娘还说,要是我今天定她们的,还能送一对绣帕,我……我再想想吧。”说着,赵太太就匆匆转身走了,留下宝钗和刘嫂子站在原地,脸色都有些沉。刘嫂子叹了口气:“姑娘,这王翠娥也太过分了!昨天李太太来定寿衣,也被她截走了,说比我们便宜两成,这分明是故意跟我们作对!”宝钗沉默着,走到窗边,看着隔壁“锦绣阁”的门脸,心里渐渐升起一股寒意——她知道,这绣坊是她和贾桂在贾府败落后唯一的生计,王翠娥这么做,是想把她逼到绝路。
3. 绣娘心动摇生计,宝钗苦劝难挽留
接下来的几日,情况越来越糟。“锦绣阁”的压价愈演愈烈,不仅抢走了新客户,连几个老客户也陆续转了过去。绣坊里的绣娘们渐渐有了怨言,毕竟绣活本就辛苦,如今订单少了,工钱也跟着减少,谁也不愿意白受累。
这天傍晚,绣娘们收工的时候,年纪最大的张绣娘磨磨蹭蹭地留在最后,走到宝钗面前,脸上带着几分愧疚。宝钗见她神色不对,就知道她有话要说,主动倒了杯茶递过去:“张嫂子,是不是有什么事?”张绣娘接过茶,双手捧着杯子,低头沉默了片刻,才小声说:“姑娘,我……我想辞工了。”
宝钗的心沉了下去,但还是尽量平静地问:“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吗?要是有难处,你跟我说,能帮的我一定帮。”张绣娘摇了摇头,眼圈有些红:“不是家里的事,是……是‘锦绣阁’的王老板娘找了我,说让我去她那里做,工钱比这里多两成,还说管饭。我家里有两个儿子要上学,实在是需要钱,姑娘,对不住你了。”
宝钗看着张绣娘,心里一阵发酸。张绣娘是绣坊里手艺最好的,从绣坊开张就跟着她,平日里也很尽心。她知道张绣娘的难处,也明白在利益面前,挽留是没用的。她点了点头,从抽屉里取出一个信封,里面是多给的半个月工钱:“张嫂子,我明白你的难处,这钱你拿着,算是我一点心意。以后要是有难处,还能来这里找我。”张绣娘接过信封,眼泪掉了下来,哽咽着说:“姑娘,你是个好人,是我对不住你……”
张绣娘走后,没过两天,又有两个绣娘辞了工,说是被“锦绣阁”挖走了。剩下的几个绣娘也人心惶惶,干活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刘嫂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跟宝钗说:“姑娘,再这么下去,剩下的绣娘也留不住了!要不我们也降价吧?不然这绣坊真的要撑不下去了!”宝钗摇了摇头,眼神坚定:“不能降。我们的料子和手艺都摆在这,降价就是砸自己的招牌。就算只剩我一个人,我也要把手里的订单做完。”
4. 孤灯夜下挑灯绣,指尖染血志难移
绣娘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订单只能宝钗自己来做。白天要应付上门的零星客户,还要照看贾桂,只有到了晚上,等贾桂睡熟了,宝钗才能坐在绣架前,挑灯夜绣。
夜里的绣坊很静,只有一盏油灯亮着,昏黄的光映着宝钗的侧脸,她的眉头微微蹙着,眼神却格外专注。手里的银针在软缎上飞舞,每一针都要精准到位,不能有半点差错。之前赵太太没定的那单披肩,后来被一位姓周的太太定了,要求三日后交货,宝钗只能熬夜赶工。
不知绣了多久,宝钗只觉得指尖一阵刺痛,低头一看,原来是银针不小心扎进了指尖,鲜血立刻渗了出来,滴在素色的软缎上,晕开一小团红。她连忙放下针,用手帕按住指尖,看着那滴血迹,心里一阵委屈,眼眶不知不觉就红了。她想起从前在薛家,她是众星捧月的大小姐,哪里做过这样辛苦的活计;想起宝玉,要是他还在,会不会帮她分担一些?可转念一想,如今她不是大小姐了,她是贾桂的母亲,是绣坊的主人,她不能倒下。
擦了擦眼泪,宝钗找了块干净的布条,把受伤的手指缠好,又拿起针,继续绣。指尖的疼痛一阵阵传来,她却像是没感觉到一样,只是加快了手里的速度。油灯里的油烧得差不多了,她就再添上一盏;眼皮打架了,她就用冷水洗把脸,清醒一下。窗外的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鱼肚白,宝钗看着绣架上快要完成的牡丹披肩,终于松了口气——再过一个时辰,就能交货了。
春杏端着早饭进来,看到宝钗眼底的青黑,还有缠满布条的手指,心疼地说:“姑娘,您又熬了一整夜?您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宝钗笑了笑,声音有些沙哑:“没事,等这单做完了,就能歇两天了。对了,桂儿醒了吗?你去看看他,让他吃完早饭,去巷口王爷爷家玩一会儿。”春杏点点头,又说:“姑娘,刚才我进来的时候,看到‘锦绣阁’的王老板娘在门口转悠,好像在看我们绣坊的动静。”宝钗眼神一冷,却没说话,只是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剪掉披肩多余的线头——她知道,王翠娥还会再来找麻烦,但她不会怕,因为这绣坊不仅是她的生计,更是她和贾桂的希望,她一定要守住。
5. 周府验货赞手艺,口碑初显转机生
辰时刚过,周太太就带着丫鬟,如约来到“金钗绣坊”。宝钗连忙迎上去,将周太太请进里间,把刚完成的牡丹披肩递了过去。周太太接过披肩,放在手里细细打量,又凑到阳光下看了看,脸上渐渐露出惊喜的神色。
“薛姑娘,你这手艺真是绝了!”周太太赞叹道,“你看这牡丹的花瓣,一层浅粉,一层深粉,还有这花蕊,用的是金线,在阳光下一看,就跟真的一样!我之前在‘锦绣阁’也看过类似的披肩,她们的绣线不仅粗,颜色也死板,跟你这根本没法比!”宝钗听了,心里松了口气,笑着说:“周太太过奖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要是觉得满意,以后有需要,还请多多关照。”
周太太点点头,又摸了摸披肩的质地,说:“这料子也是上等的蜀丝吧?摸着手感就是不一样。我原本还担心,你这么快交货,质量会打折扣,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说着,周太太让丫鬟拿出银子,不仅付了货款,还多给了一两,说是赏给宝钗的辛苦钱。宝钗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又送了周太太一对自己绣的素色绣帕,作为回礼。
周太太走的时候,特意从“锦绣阁”门口经过,手里还拿着那匹牡丹披肩,故意放慢了脚步。王翠娥在店里看到,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却又不敢上前。过了两天,周太太在府里举办宴会,特意穿上了那件牡丹披肩,引来不少夫人小姐的夸赞。有人问起披肩的来历,周太太就把“金钗绣坊”夸了一顿,说宝钗的手艺好,用料实在,比“锦绣阁”强多了。
消息很快传开,之前有些犹豫的客户,又陆续回到了“金钗绣坊”。这天下午,赵太太也来了,脸上带着几分歉意,对宝钗说:“薛姑娘,之前是我糊涂,听了王翠娥的话,去她那里定了条绣裙,结果穿了没两天,绣线就开了。还是你这里的手艺好,我今天来,是想定一件给我女儿做嫁妆的霞帔,你可一定要帮我做好。”宝钗笑着答应了,心里明白——好的手艺和口碑,才是最好的底气,王翠娥的压价,终究是留不住客户的。
6. 王娘使计造谣传,邻里仗义破流言
王翠娥见客户又回到了“金钗绣坊”,心里又气又急,想来想去,竟想出了一个坏主意——造谣。她让店里的丫鬟,在金陵城的各个巷口散布消息,说宝钗的绣坊用的是劣质丝线,还说宝钗是因为在贾府待不下去了,才来金陵开绣坊,甚至编造说宝钗的绣品不吉利,会给主人带来灾祸。
流言很快就传到了宝钗的耳朵里。这天,刘嫂子气冲冲地跑进来,对宝钗说:“姑娘,您听说了吗?王翠娥那个泼妇,到处说我们绣坊的坏话!刚才有个客户来问我,说我们用的是假蜀丝,还问您是不是被贾府赶出来的,真是太过分了!”宝钗手里的针顿了一下,心里虽然生气,却依旧冷静:“别气,流言终究是流言,只要我们的手艺在,客户总会明白的。”
可流言的影响比宝钗想的还要大。原本有些意向的客户,又开始犹豫了;甚至巷子里的一些邻居,看宝钗的眼神也变得有些异样。春杏每天出去买东西,都会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回来跟宝钗说的时候,眼圈红红的。宝钗看着春杏,心里也不好受,却还是安慰她说:“没事,我们行得正坐得端,不怕别人说。”
就在这时,巷口的王爷爷突然走进绣坊,手里拿着一把刚摘的青菜,对宝钗说:“薛姑娘,你别听王翠娥那个女人胡说!我在这巷子里住了几十年,什么人没见过?你是个好孩子,对桂儿好,对我们这些邻居也客气,她的话没人信!”紧接着,隔壁卖豆腐的张大叔也来了,说:“姑娘,我已经跟买豆腐的老主顾说了,你这绣坊的手艺好,让他们别信那些瞎话。以后谁要是再敢说你的坏话,我第一个不答应!”
越来越多的邻居站出来,帮宝钗说话。有人把王翠娥造谣的事,告诉了金陵城的商户会长;还有人在“锦绣阁”门口,跟来买绣品的客户解释,说“金钗绣坊”的绣品都是好东西。王翠娥见流言不仅没打垮宝钗,反而让她得了邻里的支持,气得直跺脚,却再也不敢随便造谣了——她知道,要是把邻里都得罪了,她的绣坊也别想再开下去。
7. 桂儿懂事分忧劳,母子相依暖人心
流言渐渐平息,绣坊的生意也慢慢恢复了。宝钗却因为之前熬夜赶工,又加上操心流言的事,身体渐渐有些吃不消。这天中午,她正在绣架前干活,突然觉得头晕,手里的针掉在地上,人也差点栽倒。春杏正好进来,看到这一幕,吓得连忙扶住她:“姑娘,您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
宝钗靠在椅子上,喘了口气,说:“没事,可能是有点累了,歇一会儿就好。”春杏却不放心,跑去巷口的药铺,抓了些补气血的药,回来给宝钗熬上。贾桂放学回来,看到宝钗脸色苍白,就拉着宝钗的手,小声问:“母亲,您是不是生病了?桂儿以后不惹您生气了,您别生病好不好?”
看着儿子担忧的眼神,宝钗心里一阵温暖,摸了摸他的头:“母亲没事,就是有点累。桂儿乖,去把你的书拿过来,给母亲读一段,好不好?”贾桂点点头,跑去把自己的启蒙书拿来,坐在宝钗身边,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他的声音还带着孩童的稚嫩,却很认真,宝钗听着,头晕的症状好像也减轻了不少。
从那以后,贾桂变得更懂事了。每天放学回来,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到处跑,而是帮宝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她理理丝线,把绣好的小件绣品叠整齐,或者在宝钗干活的时候,给她递杯茶。有一次,宝钗的手指又被针扎破了,贾桂看到了,连忙跑去拿布条,还学着春杏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给宝钗包扎,一边包一边说:“母亲,您以后小心点,别再扎到手了,桂儿会心疼的。”
宝钗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眼泪差点掉下来。她知道,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开绣坊有多难,但只要有桂儿在,有他这份懂事和贴心,再大的困难,她也能扛过去。晚上,等桂儿睡熟了,宝钗坐在床边,看着他的睡颜,心里暗暗发誓:她一定要把绣坊做好,一定要让桂儿过上好日子,不辜负他的懂事,也不辜负自己的坚持。
8. 老仆寻主送消息,旧友关怀添底气
这天下午,绣坊里来了一个陌生的老妇人,穿着半旧的青布衫,手里拿着一个布包,站在门口犹豫了半天,才小声问:“请问,这里是薛姑娘的绣坊吗?”宝钗抬头一看,觉得这老妇人有些眼熟,却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我是薛姑娘,请问您是?”宝钗走过去,客气地问。老妇人连忙上前,行了个礼,说:“姑娘,您不记得我了?我是从前薛家的老仆,李嬷嬷啊!当年您嫁去贾府,我还去送过您呢!”宝钗这才想起来,李嬷嬷是母亲薛姨妈身边的老人,后来薛家败落,李嬷嬷就回了乡下。她连忙把李嬷嬷请进里间,倒了杯茶:“李嬷嬷,您怎么会来这里?您还好吗?”
李嬷嬷叹了口气,说:“我在乡下听说姑娘您在金陵开了绣坊,就想来看看您。姑娘,您这些年受苦了。”说着,李嬷嬷从布包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宝钗:“这是林姑娘让我交给您的。林姑娘如今在苏州,听说您的事,特意让我给您带了些银子,还有一封信。”
宝钗接过信封,心里一阵激动——林姑娘就是林黛玉,当年她和宝玉、黛玉一起在大观园里长大,后来黛玉去了苏州,就再也没联系过。她连忙拆开信,黛玉的字迹依旧清秀,信里说,她听说宝钗在金陵开绣坊,遇到了难处,特意让李嬷嬷送些银子过来,还说要是宝钗有需要,随时可以去苏州找她。信的最后,黛玉还问起了贾桂,说等有空了,要来看望他们母子。
拿着信,宝钗的眼泪掉了下来。她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黛玉还会记得她,还会关心她。李嬷嬷又说:“林姑娘还说,她在苏州认识不少商户,要是姑娘的绣坊想拓展生意,她可以帮忙牵线。”宝钗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感激——有了黛玉的支持,还有李嬷嬷带来的消息,她觉得自己的底气更足了。
李嬷嬷在绣坊住了两天,帮宝钗照看了两天贾桂,才告辞回乡下。临走前,宝钗给了李嬷嬷一些银子,让她带回去养老。看着李嬷嬷离开的背影,宝钗心里暗暗想: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不会放弃,因为她不是一个人,她有桂儿,有黛玉这样的旧友,还有支持她的邻里,这些都是她坚持下去的勇气。
9. 王娘不甘再挑衅,宝钗智对破刁难
李嬷嬷走后没几天,王翠娥又开始不安分了。这次,她不再造谣,而是想出了一个更阴损的主意——让自己的侄子,假装成客户,去“金钗绣坊”定了一批高档的绣品,要求半个月后交货,还付了定金。可等宝钗熬夜把绣品做好,让他来取货的时候,他却突然变卦,说绣品不符合要求,不仅不要了,还要求宝钗退还定金,甚至威胁说要去官府告她。
这天上午,王翠娥的侄子李三,带着两个泼皮,闹闹哄哄地闯进绣坊,把绣好的一批屏风扔在地上,大声嚷嚷:“你这绣的是什么东西?跟我要求的根本不一样!我要的是‘百鸟朝凤’,你这上面的鸟,看着跟野鸡一样!赶紧把定金退给我,不然我就砸了你的绣坊!”
绣坊里还有几个客户,看到这一幕,都吓得不敢说话。刘嫂子气得脸都红了,上前理论:“你明明定的就是‘百鸟朝凤’,我们姑娘按照你的要求绣的,你现在怎么能反悔?”李三瞪了刘嫂子一眼,说:“我说是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你一个下人,也敢跟我说话?”
宝钗连忙拦住刘嫂子,走到李三面前,平静地说:“李公子,当初你定绣品的时候,我们签了契约,上面写着‘百鸟朝凤’的纹样,还有具体的尺寸和用料。现在你说绣品不符合要求,请问哪里不符合?要是你说不出来,就是你违约,定金不仅不能退,你还要赔偿我们的损失。”说着,宝钗从抽屉里拿出当初签的契约,递到李三面前。
李三没想到宝钗会签契约,顿时有些慌了,却还是嘴硬:“我不管什么契约,我说不符合就是不符合!”就在这时,之前帮宝钗说话的张大叔,正好来绣坊买绣帕,看到李三闹事,就走过来,对李三说:“小伙子,做人要讲良心!薛姑娘的手艺,我们都看在眼里,你要是故意找茬,我们这些邻居可不会答应!”其他客户也纷纷附和,说李三是故意刁难。
李三见众怒难犯,又看到宝钗手里的契约,知道自己理亏,只好灰溜溜地带着泼皮走了。王翠娥在隔壁看到,气得差点把手里的茶杯摔了——她没想到,这次不仅没难住宝钗,反而让宝钗在客户面前赚了个好名声。宝钗看着李三离开的背影,心里明白,王翠娥不会轻易放弃,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王翠娥再来什么手段,她都会冷静应对,守住自己的绣坊,守住自己和贾桂的希望。
10. 商户会长来调解,行业规矩立根基
李三闹事的事,很快就传到了金陵城商户会长周老爷的耳朵里。周老爷是金陵城有名的商人,为人公正,很受商户们的尊敬。他听说“锦绣阁”多次刁难“金钗绣坊”,还故意造谣、找茬,就决定亲自来调解。
这天下午,周老爷带着两个随从,先去了“锦绣阁”,又来到“金钗绣坊”。宝钗连忙迎上去,将周老爷请进里间。周老爷坐下后,开门见山地说:“薛姑娘,我今天来,是为了‘锦绣阁’和你绣坊的事。王翠娥的做法,我已经了解了,她压价抢客、造谣生事,还故意找茬,这些都是违反行业规矩的。”
宝钗连忙说:“周老爷,多谢您关心。我也不想跟王老板娘闹得太僵,只是我这绣坊是我和孩子唯一的生计,我不能让她把我逼到绝路。”周老爷点点头,说:“你放心,行业规矩不能破。我已经跟王翠娥谈过了,让她以后不准再压价抢客,也不准再造谣,要是再犯,我就会联合其他商户,把她的绣坊赶出金陵城。”
接着,周老爷又说:“另外,我看你这绣坊的手艺很好,用料也实在,我想推荐你加入金陵城的绣品商会。加入商会后,不仅能接到更多的订单,还能和其他绣坊互相交流,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商会也会帮你出头。”宝钗听了,又惊又喜,连忙道谢:“多谢周老爷!要是能加入商会,真是太好了!”
周老爷又叮嘱了宝钗几句,说做生意要讲究诚信,也要懂得团结,然后就离开了。王翠娥因为周老爷的警告,果然收敛了很多,再也不敢随便刁难宝钗的绣坊。而宝钗加入绣品商会后,果然接到了更多的订单,有不少还是外地的客户,专门来金陵找她定制绣品。
绣坊的生意越来越好,宝钗也终于不用再熬夜赶工了。她雇了两个新的绣娘,都是手艺好、人品正的,绣坊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刘嫂子看着忙碌的绣坊,笑着对宝钗说:“姑娘,现在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怕王翠娥了!以后我们的绣坊,一定会越来越好!”宝钗点点头,看着窗外玩耍的贾桂,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知道,她的坚持没有白费,她和贾桂的希望,终于在她的手里,慢慢绽放了。
11. 桂儿学堂受夸赞,母凭子贵添荣光
绣坊的生意步入正轨,宝钗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贾桂。贾桂在巷口的学堂读书,虽然年纪小,却很聪明,读书也很认真,先生经常夸赞他。这天下午,学堂的张先生特意来到绣坊,找到宝钗,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薛夫人,”张先生拱了拱手,说,“今日来,是想跟你说说桂儿的事。这孩子在学堂里,不仅读书认真,还乐于助人,上次学堂里有个小同窗摔倒了,他还主动把人扶起来,帮着包扎伤口。昨天我考了他们《论语》,桂儿是唯一一个能全文背诵,还能解释清楚意思的,真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宝钗听了,心里比自己接到大订单还高兴,连忙道谢:“多谢张先生夸奖,都是先生教得好。桂儿年纪小,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以后还要劳烦先生多费心。”张先生笑着说:“哪里哪里,桂儿这孩子懂事,又肯学,我喜欢还来不及呢。以后要是他有什么不懂的,随时可以来问我。”
张先生走后,宝钗把贾桂叫到身边,摸了摸他的头,说:“桂儿,先生刚才来夸你了,说你读书认真,还乐于助人。母亲真为你高兴。”贾桂听了,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说:“母亲,我以后会更努力读书的,等我长大了,我来养母亲,不让母亲再这么辛苦。”宝钗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有这样的儿子,再辛苦也值得。
消息很快在巷子里传开了,邻居们都知道“金钗绣坊”的贾桂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纷纷夸赞宝钗会教孩子。就连之前对宝钗有些看法的人,也改变了态度,经常跟宝钗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王翠娥在“锦绣阁”里听到邻居们夸赞贾桂,心里更是嫉妒,却又不敢说什么——毕竟桂儿是个孩子,她要是再造谣,只会更招人讨厌。
因为贾桂的优秀,宝钗在金陵城的名声也越来越好。有不少客户来绣坊定绣品,都是冲着“薛姑娘不仅手艺好,还教出了这么好的儿子”来的。宝钗看着越来越红火的绣坊,还有越来越懂事的贾桂,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12. 黛玉遣使送锦缎,旧情新谊助发展
入秋之后,金陵城的天气渐渐转凉。这天上午,绣坊里来了一个苏州来的客商,手里拿着一个大大的包裹,说是受林姑娘之托,给薛姑娘送东西来的。宝钗一听是黛玉派来的人,连忙迎上去,接过包裹。
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几匹上好的苏州云锦,有大红的、宝蓝的、石青的,都是做高档绣品的好料子。还有一封信,是黛玉写的,信里说,她最近在苏州遇到一个云锦商人,觉得料子很好,就特意买了几匹,送给宝钗,让她做些新的绣品,试试新的花样。信里还说,她已经跟苏州的几个商户打好了招呼,要是宝钗的绣坊想把绣品卖到苏州,他们可以帮忙代销。
宝钗拿着信,心里一阵温暖。她没想到,黛玉不仅送来了贵重的云锦,还帮她拓展生意。她连忙让春杏准备了些金陵的特产,让苏州客商带回去给黛玉,又写了一封回信,感谢黛玉的帮助,说等忙完这阵子,她会带着贾桂去苏州看望黛玉。
有了黛玉送来的云锦,宝钗心里有了新的想法——她想设计一批新的绣品,用云锦做底料,绣上金陵的山水风光,然后卖到苏州去。说做就做,她先画了几张设计图,有“金陵十二景”的屏风,有“秦淮河夜景”的披肩,还有“玄武湖荷花”的手帕。设计图完成后,她就带着云锦,和绣娘们一起研究怎么绣,才能更好地展现云锦的光泽和金陵的美景。
半个月后,第一批云锦绣品完成了。宝钗让苏州客商带了几件去苏州,交给黛玉。没过多久,黛玉就回信了,说苏州的商户们都很喜欢这些绣品,已经定了一大批,让宝钗尽快赶工。宝钗看着回信,心里充满了感激——黛玉的帮助,就像一场及时雨,让她的绣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刘嫂子看着忙碌的绣坊,笑着对宝钗说:“姑娘,要是林姑娘能来金陵看看就好了,她要是来了,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她。”宝钗点点头,说:“等这批订单做完了,我就带桂儿去苏州看她。我也很想她,想跟她说说这几年的事。”说着,宝钗拿起一匹云锦,心里暗暗想:有旧友的支持,有自己的努力,还有绣娘们的帮助,她的绣坊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她和贾桂的未来,也一定会充满阳光。
13. 王娘悔悟求和解,同行相携共繁荣
随着“金钗绣坊”的生意越来越红火,“锦绣阁”的生意却越来越差。因为之前王翠娥的种种刁难,客户们都不愿意去“锦绣阁”定绣品,绣娘们也陆续走了,只剩下王翠娥和一个丫鬟,守着空荡荡的绣坊,日子过得很艰难。
这天傍晚,王翠娥独自一人,来到“金钗绣坊”门口,犹豫了半天,才鼓起勇气走进去。宝钗正在和绣娘们讨论新的绣品设计,看到王翠娥进来,心里有些意外,但还是客气地说:“王老板娘,请问您有什么事?”
王翠娥走到宝钗面前,脸上带着几分愧疚,低下头说:“薛姑娘,之前都是我的错,我不该压价抢你的客户,不该造谣,不该让我侄子来闹事。我知道错了,求你大人有大量,原谅我吧。”说着,王翠娥还想给宝钗跪下,宝钗连忙拦住她:“王老板娘,快别这样。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我也不想再提了。”
王翠娥抬起头,眼里含着泪,说:“薛姑娘,你真是个好人。我这‘锦绣阁’现在快撑不下去了,绣娘们都走了,客户也没有了。我知道你现在生意好,能不能……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我以后再也不跟你作对了,我们好好做同行,互相帮衬,好不好?”
宝钗看着王翠娥憔悴的样子,心里也有些不忍。她想了想,说:“王老板娘,其实绣品行业不是只能互相竞争,也可以互相合作。我这里最近接到了一批大订单,人手不够,你要是不嫌弃,可以让你的绣坊跟我合作,我把一些简单的绣活交给你做,工钱按市场价给你。等你的生意慢慢恢复了,我们再一起研究新的绣品,把金陵的绣品行业做得更好,你看怎么样?”
王翠娥听了,又惊又喜,连忙道谢:“多谢薛姑娘!多谢薛姑娘!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以后一定好好跟你合作,再也不耍小聪明了!”宝钗笑了笑,说:“不用谢,大家都是同行,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诚信经营,金陵的绣品行业一定会越来越繁荣。”
从那以后,“金钗绣坊”和“锦绣阁”开始合作,宝钗负责设计和接大订单,王翠娥负责做一些简单的绣活。王翠娥也改变了之前的态度,变得诚信经营,不再耍手段。金陵的绣品行业因为她们的合作,变得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繁荣,而宝钗,也因为她的善良和智慧,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和支持。
14. 冬日暖阳照绣坊,母子期盼未来明
转眼到了冬天,金陵城下起了第一场雪。雪不大,却把整个城市装点得银装素裹,格外美丽。“金钗绣坊”里,却依旧温暖如春,绣娘们围坐在绣架前,手里拿着银针,在锦缎上穿梭,偶尔传来几句说笑的声音,充满了生机。
宝钗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一件刚完成的“梅花图”披肩,正在做最后的检查。披肩用的是黛玉送来的宝蓝云锦,上面绣着几朵盛开的红梅,花瓣上还沾着几片雪花,在灯光下一看,就跟真的一样。这是给苏州的一位商户太太定的,用来做冬日的披肩。
贾桂放学回来,身上带着一股寒气,却没像往常一样去烤火,而是跑到宝钗身边,手里拿着一张纸,兴奋地说:“母亲,您看!这是先生给我的奖状,说我这次考试得了第一名!”宝钗接过奖状,上面写着“贾桂同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特授予‘学堂之星’称号”,落款是张先生的名字。
宝钗笑着把贾桂搂进怀里,在他的额头上亲了一下:“桂儿真棒!母亲为你高兴。今天下雪了,晚上母亲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好不好?”贾桂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好!谢谢母亲!”
春杏端着热茶进来,看到这一幕,笑着说:“姑娘,您看桂儿多懂事,现在绣坊的生意又好,真是双喜临门!”宝钗点点头,喝了口热茶,看着窗外的雪景,心里充满了平静和幸福。她想起刚到金陵的时候,一无所有,只能靠着自己的双手,开起这家小小的绣坊;想起遇到的种种困难,王翠娥的刁难,绣娘的辞工,流言的困扰;也想起那些帮助过她的人,黛玉的支持,邻里的仗义,周老爷的公正……
正是因为这些,她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拥有了红火的绣坊,懂事的儿子,还有越来越光明的未来。她知道,未来或许还会遇到困难,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去面对一切挑战。
雪还在下,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宝钗看着怀里的贾桂,又看了看绣坊里忙碌的绣娘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和贾桂的希望,就像这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亮,照亮了她们的未来。
我可以帮你继续扩写后续章节,或者根据你对现有内容的反馈(如调整某部分情节、增加特定人物互动等)进行修改,你需要吗?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