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和刘浩的打架事件平息后,李悦总在课间站在教室后门观察。分组值日时,各组组长能有条不紊地分配任务;早读课上,朗朗书声从未间断;就连以前总忘事的谢晏,都能精准交接每日工作——班级管理的“骨架”已然立住,可“血肉”却始终单薄。她看着教室里泾渭分明的小圈子:王磊一群人聊篮球,赵阔带着几个男生谈编程,林晓雪和女生们凑在一起看漫画,还有像李小斌这样的“隐形人”,独自坐在角落刷题。这个班级,更像一个高效运转却毫无温度的“作业共同体”,而非彼此牵挂的“家”。规则能约束行为,却暖不了人心,李悦下定决心,要打破这层看不见的隔阂。
第一节:冰冷的现实
周三的课间,教室里格外热闹,却又异常割裂。王磊正拿着篮球,跟几个男生比划着昨晚的比赛:“最后那个三分球,我要是再跳高点就进了!”旁边的人跟着起哄,没人注意到同桌刘浩想插话,却又把话咽了回去——自球场风波后,两人虽不再打架,却也没了往日的熟络。另一边,赵阔站在讲台上,拿着草稿纸给“跟班”们讲数学题,声音洪亮,却没留意到后排的谢晏盯着同一道题,眉头紧锁,想请教却不敢开口。
最让李悦揪心的是小组合作课。上周安排“班级文化墙设计”任务,各组都分了工,可林晓雪所在的组,她画了整整三张草图,却没人认真看;王磊组的劳动组长李小斌默默把材料整理得井井有条,却没人说一句“谢谢”;甚至有组因为“谁画标题”争执起来,最后干脆各画各的,贴在墙上时歪歪扭扭,毫无美感。下课后,李悦问林晓雪:“为什么不跟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女孩低下头:“说了他们也不会听,还不如自己画。”这种“各管各”的淡漠,像一层薄冰,覆盖在班级的每个角落。
办公室里,牟蕊欣也有同感:“我班也这样,小团体一堆,平时除了交作业,都不怎么说话。”李悦翻着班级名册,54个名字,个个鲜活,可他们之间却像隔着无形的墙。她知道,没有情感凝聚力的集体,再完善的规则也只是空壳。必须主动搭建一座桥,让这些孤立的心灵岛屿连接起来。
第二节:“优点轰炸”计划
周五的班会课,李悦没有像往常一样拿“小组积分表”,而是搬了个小桌子,放在教室后方的宣传栏旁。桌子上摆着一沓彩色纸条和几支笔,宣传栏上贴满了写着学生姓名的卡纸,每张卡纸下面都挂着一个透明的小口袋——那是她昨晚熬夜做的“优点收集袋”。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评积分,不查作业,玩个游戏。”李悦拿起一张彩色纸条,笑着说,“游戏名字叫‘优点轰炸’。”底下立刻响起窃窃私语,王磊皱着眉:“优点轰炸?是要批评谁吗?”林晓雪也悄悄攥紧了衣角,生怕自己被点名。
“是表扬,不是批评。”李悦解释道,“规则很简单:你可以站起来,大声说出任意一位同学的优点,哪怕是他帮你捡过一支笔,或者值日时扫得很干净;如果不好意思当面说,就把优点写在纸条上,折好放进对应同学的口袋里。”她指了指那些口袋,“我每周五会把纸条取出来,隐去写作者的名字,读给大家听。咱们比一比,谁收到的‘优点’最多,谁发现的‘优点’最特别。”
学生们的反应各不相同:外向的孙宇兴奋地搓着手,想跟同桌“互夸”;内向的谢晏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面;王磊和刘浩对视一眼,又赶紧别过头,显然觉得“说优点”太肉麻。李悦没有强求,只是把彩色纸条分发给每个人:“别急,慢慢想,哪怕只写一句话,也很珍贵。”
第三节:尴尬的开场与沉默的纸条
活动开始后,教室里陷入了诡异的安静。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愿意第一个开口。李悦站在讲台上,没有催促,只是微笑着看向常务班长赵阔。赵阔接收到眼神信号,清了清嗓子,硬着头皮站起来,目光扫过全班,最后落在王磊身上:“我觉得……王磊体育好,上次运动会拿了100米冠军,而且作为数学组长,收作业很及时,有责任心。”
话一说完,教室里响起几声憋笑的声音——赵阔的语气太生硬,像在念工作总结。王磊愣了一下,脸瞬间涨红,别扭地扭过头,对着窗外嘟囔了一句“废话”,可耳根却悄悄红了。有了开头,孙宇立刻站起来:“我觉得林晓雪画画好看!上次她给我画的动漫头像,特别像!”林晓雪猛地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连忙低下头,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接下来的发言,大多集中在班干部和外向的学生身上,内容也多是“学习好”“爱劳动”“体育棒”之类的套话。刘浩想夸王磊“修椅子”,张了几次嘴,还是没说出口;谢晏看着赵阔,想说“上次你讲的题我听懂了”,却也只是攥紧了手里的纸条。班会结束时,主动发言的只有不到十个人。
但李悦注意到,下课后,几个学生悄悄围到了“优点收集袋”前。林晓雪犹豫了半天,把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条放进了李小斌的口袋;刘浩趁没人注意,快速把纸条塞进王磊的口袋,转身就跑;谢晏也磨磨蹭蹭地走过去,把纸条放进了赵阔的口袋里。李悦站在门口,偷偷笑了——沉默的纸条,比生硬的发言更有温度。
第四节:口袋里的微光
周日下午,李悦特意去了学校。她走到教室后方,小心翼翼地取出每个口袋里的纸条。大部分口袋还是空的,但有十几个口袋里躺着彩色的纸条,有的折成星星,有的画着小笑脸,字迹稚嫩却工整。
她先打开林晓雪口袋里的纸条,只有一张,上面写着:“你上次配音课模仿的小猫叫声特别像,我跟我妈学了好久都学不会,真佩服你!(一个偷偷听你配音的人)”字迹娟秀,是女生的笔迹。李悦笑着点点头,又拿起王磊口袋里的纸条,是刘浩的字迹,歪歪扭扭的:“上次我椅子坏了,你没吭声就帮我修好了,谢了。(不是跟你服软啊)”后面还画了个龇牙咧嘴的表情。
最让她感动的是李小斌的口袋,有三张纸条。一张写着:“你每次值日都把走廊扫得干干净净,连墙角的灰尘都不放过,我们组从来没因为卫生扣分,谢谢你!(你的组员)”另一张是林晓雪写的:“上次我画文化墙,你帮我递颜料,还帮我扶着画板,虽然没说话,但我记得。”还有一张没写名字,只画了个大拇指,旁边写着“劳动小能手”。
谢晏的口袋里也有一张纸条,是赵阔写的:“上次你问我数学题,我讲得太快了,以为你没听懂,后来看到你作业全对了,真厉害!以后有题随时问我。”李悦把这些纸条整理好,放在教案本里,像捧着一堆细碎的星光。
第五节:漫长的融化
第二周的班会课,李悦捧着纸条走进教室,学生们的目光瞬间集中过来,好奇中带着一丝期待。“上周的‘优点轰炸’,我们收到了很多温暖的纸条,现在我读给大家听。”李悦拿起第一张,“这张是写给一位女生的:‘你模仿的小猫叫声特别像,我跟我妈学了好久都学不会,真佩服你!’”
话音刚落,全班的目光都投向了林晓雪。林晓雪的脸一下子红了,把头埋得低低的,可肩膀却忍不住微微颤抖——这是她第一次被全班关注,而且是因为自己喜欢的配音。李悦又拿起一张:“这张是写给一位男生的:‘上次我椅子坏了,你没吭声就帮我修好了,谢了。’”大家齐刷刷看向王磊,王磊摸了摸鼻子,偷偷瞥了一眼刘浩,刘浩赶紧装作看窗外,嘴角却弯了起来。
当读到李小斌的纸条时,全班安静了下来。“‘你每次值日都把走廊扫得干干净净,连墙角的灰尘都不放过’——这位同学,默默为小组付出,却从不张扬,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李悦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李小斌的背不自觉地挺直了,眼睛里闪着光,第一次主动抬起头,看向自己的组员。
班会结束后,班级里有了些微妙的变化。王磊主动把篮球递给刘浩:“要不要打一局?我让你一个球。”刘浩愣了一下,接过球:“谁要你让!”两人一起跑出教室,打闹着奔向球场。林晓雪画完画,会主动问李小斌:“你觉得这个颜色好看吗?”谢晏遇到数学题,也敢小声问赵阔:“这道题的辅助线怎么画啊?”
李悦在教育日记上写道:“我从未指望一次‘优点轰炸’就能让54颗心紧紧相拥。小团体依然存在,腼腆的孩子依旧不敢当面表达,可那些匿名的纸条,那些悄悄改变的眼神,那些主动伸出的手,都是坚冰融化的痕迹。情感的连接从来不是命令,而是创造机会,让善意流动,让优点被看见。”
她把那些纸条贴在“情绪留言板”旁边,取名“星光墙”。每天都有学生偷偷去看,也有越来越多的纸条被放进“优点收集袋”。李悦知道,让班级成为“家”的路还很长,但只要这些微小的星光不断汇聚,总有一天,能照亮整个集体的心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