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划过,紧接着“轰隆”一声,惊雷在头顶炸开。片刻之后,疾雨倾盆而下,将整个天地笼罩在昏暗之中。
“该死!都入秋了,怎么还有雷雨?”豆蔻抱着头,一边在雨水里逃窜一边咒骂这说变就变的天气。
丁莹顾不上回应侍女的抱怨。她急急忙忙找出一件蓑衣,却没有穿,而是盖在自己的书笥上。
“女郎!”探路的老苍头匆匆赶回,“前面有间破庙,我们去避一避吧。”
丁莹点头。主仆三人提着行囊,在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等他们好不容易到了老苍头说的那间废弃山神庙,却发现庙里已经有人了。
橙红的火光从庙内透出,几个人高马大的壮汉作下仆打扮,正把守在门口。见三人向神庙冲来,他们已生警觉,立时便有两个人站出来,要将丁莹三人拦下。
“我等并非歹人,”丁莹连忙解释,“也无意惊扰,但求在廊下避一避雨,还望足下行个方便。”
她刚才靠近时,凑巧透过大门,瞥见了庙廊下一闪而过的一道女子身影。虽然只是影影绰绰的一眼,却足以让她辨识出那人身上的绫罗衣饰。加上眼前几个家仆的雄壮气势,她迅速判断出这一行人身份不凡,必是豪门贵眷出行。她不欲多惹麻烦,故而恳求在外面廊下避雨。但凡对方稍通情理,应该都不至阻挠。
几个壮汉尚未回答,内里忽然传出说话声。声音很低,丁莹甚至听不清那人说了什么,只依稀分辨出是个女声。须臾,一名青衣婢女快步从里面走出,吩咐那几名健仆:“娘子说,都是避雨的行人,没有我们独占此处的道理,不得阻拦他人。”
几人得令,低头避到一旁。
斥退了他们,青衣女婢笑吟吟地转向丁莹:“三位里面请。”
三人跟在她身后,穿过破败的庭院,进入山神庙内。庙堂内的空间已被行障分割成两块。青衣侍女将他们引至行障的左侧,指着角落里的火堆说:“家主看几位身上都湿了,命我请几位来这边烤干衣物,免受风寒。”
丁莹眼角余光扫到离火堆不远的供案上搭着一条绛紫色罗帔,由此猜到这婢女的主人是特意将火堆旁的位置出让给他们,遂向青衣女侍深深一揖:“请代我答谢令主。”
青衣女子笑着还了一礼,飘然退至行障另一侧,向主人复命了。
丁莹脱下湿透的外衫,让豆蔻拿去烘烤。她自己则打开书笥检视,见里面的书卷和文稿并未被雨水沾湿,不由长舒了一口气。
她放下心,终于有余力注意行障另一边的动静。从对面走动的身影看,那边至少应有四到五人,俱为女子。一直安坐中间的那名女子应该就是她们的主人,余者则为侍婢。丁莹三人进来后,女主人就再没开过口。偶尔侍女询问或是回报事务,她只是点头或者摇头,至多“嗯”一声,表示知道了。
丁莹推测对方是喜静之人,便尽量不去打扰,专心致志地和豆蔻烘烤衣物。
半个时辰后,雨过天晴。水洗过的天空一片碧青,还挂上了一道彩虹。
此时丁莹三人的衣衫已经烤干。她站起身,隔着行障再次道谢。依旧是之前的青衣侍女过来,客气地回了她几句话。其余几名婢女则在忙着收拾各种物件。她们撤去行障时,丁莹终于见到了那位主人。她已起身,正要戴上手中的帷帽。丁莹只在她戴上帷帽前匆忙一瞥 ,并没有将她的年貌看得很清楚,但她一眼注意到生在此女眼下的一颗泪痣,细小有如粟米,却平添几分风韵。丁莹目光下移,见这女子身着红绫小袖衫子,外罩浅黄织锦半袖。半袖上散织蓝绿两色宝相花纹。衣袖覆盖下的左腕微露一段金色柳叶镯。腰间的丝绦坠着一枚青玉佩。下身搭配一条红黄二色间裙。华贵的妆扮配上她修长的体态,可说是极尽妍丽。
对方似乎察觉到丁莹的打量,戴好帷帽后也向丁莹望过来。目光落到丁莹穿着的白麻衫上时,她似是一怔,旋即发出一声低笑。
除此之外,两人再无交汇。不多时便有侍女过来回禀那名女子,可以出发了。女子点头,走向庙廊之外。几名家仆俱已整装待发,其中一人牵着一匹桃花马,在廊下恭敬等候。女子轻盈地翻身上马,很快就在一众仆从簇拥下翩然远去。
山神庙在女子离开后归于冷寂。丁莹回想之前在庙中避雨的情形,竟觉如同幻梦。怅然若失之间,她忽然听见豆蔻呼叫了一声:“呀,这好像是他们落下的。”
丁莹回头,顺着豆蔻手指的方向,瞧见了遗落在供案上的那件绛紫罗帔。
她将那片帔纱拾起。罗纱制作精美,上面附有清淡的白檀香气,丝缕散入她的脾肺,仿佛在提醒她,方才庙中之人是真实存在的,并非雨中的幻相……
*****
除了这一场大雨,丁莹接下来的旅程再没遇上什么波折,可说是异常顺利。半月后,主仆三人平安抵达京师。
自从先皇薨逝,帝女登基,改元弘久,距今已七年有余。
今上即位后的第二年,诏许女子参与科试。从那时起,女子也可同男子一样参加科考,入朝为官了。丁莹此次入京正为应举。
赴试春闱的举子往往在秋冬陆续进京。丁莹动身不算太早。到她抵京时,都城里已随处可见身着白衫的赴考士子。
省试多半安排在次年的正月,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位考生在那之前就可以闲着。
凡是赴试之人,都须先至其所在州府取解(注1)。取得文解以后,方可进京应试。入京后第一件要紧的事便是到礼部南院递交文解及本人家状。接下来他们要将过往的诗文习作整理成集,交纳于礼部或是投献给京中的达官贵人,谓之纳卷、行卷。又因在京的举子需要结款通保,且同年及第的进士日后在官场常常互为援引,因此士子们在试举之前就开始互相引见、往来交际。还有些人会借着离家的机会眠花宿柳,狎妓冶游。
丁莹倒是不需为风流韵事烦恼,不过她也有自己的苦闷。如今女子虽可应考,但参与科试的人始终是少数。每年来京应试的士子不下千人,其中女子却至多百余,且多赴明经,敢应进士举者寥寥无几。最初的几年不时还有女子登第,可近两三年登科的进士,竟无一人为女。时间一长,士人们愈发不将女举子放在眼里。客气一点的会在碰面时委婉建议她们去考更容易的明经科;不客气的干脆无视。别说互通声气,连正眼都懒得给一个。丁莹身为女子,又是初次赴考,更易被人轻视。且她在京师人生地不熟,还无人从旁指点,常常事倍却功半,因而格外疲惫。好在她还算机敏,奔忙两月后,也渐渐摸出一点门道来,加上结识了数名同赴进士试的女举,终于不再是孤军奋战。
元日引见(注2)之后,试期日益临近,士子们托请荐举(注3)也到了鼎盛之际。丁莹这段时日亦常随几位朋辈四处奔走。此时都中权贵的府邸,无一不是宾客盈门。不过这日她与另一位女举途经一坊,却见东南一处轩敞华丽的宅院门庭冷落。丁莹微觉奇怪,向同伴询问:“请问必先(注4),那是何处?”
同行的梁月音看了一眼,随口回答:“那是谢兰台的宅邸。”
“谢兰台?”丁莹一脸茫然。
梁月音想起京中重臣的名姓丁莹都还未曾记熟,不能指望她通晓诸位公卿的别称雅号,遂耐心解释:“就是秘书省少监谢妍。先帝曾将秘书省改称兰台。谢妍虽然只是少监,如今却总领秘书省事,所以旁人也用兰台呼之。”
“原来是她。”丁莹恍然。
对于诸位女举而言,谢妍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当初谢妍因为出众的文才,得到尚是公主的今上赏识,荐入宫中担任女官,从此平步青云。今上即位后,谢妍上书请设女官。
其实先帝在位之时,前朝便已开始任用女官,但是并未形成常制。是谢妍这道表章建议将女官的选拔并入科试,得到女帝诏可,天下女子才有了赴举的资格。
不过据丁莹数月来的观察,这位谢少监在京中的名声算不上很好。从旁人的描述看,似乎是有才无德,善于逢迎,欺下媚上之人。可是无论如何,谢妍颇得圣眷,且分别于弘久二年和四年,两次以中书舍人的身份知贡举。举子们寻求仕进,怎么也不应该把她漏掉。
大概看出丁莹的疑问,梁月音又笑着说:“听闻谢少监这半年几乎一直在京外公干,恐怕来不及在春闱之前返都,所以今年没什么人走她的门路。”
丁莹明白了。谢妍虽然在秘书省任少监之职,但是因为皇帝信任,经常另有差遣。她离京办差,怕是不方便对今次春闱施加影响,所以举子们便将她略过了。
“没必要在无关的人身上浪费时间,”梁月音道,“听人说陈给事与这次的主考是好友,我们还是去他府上碰碰运气。”
丁莹点头称是,两人相携离开此坊。
她们走后没多久,忽然有一队人马从南面进了坊门,停在谢妍的府邸之前。守在门口的下仆见了他们,急忙遣人入内禀报。没过多久,便见谢府门户大开,仆从列队出迎。一名骑着桃花马的女子慢吞吞地从刚抵达的队列里驱马而出。这女子头梳椎髻、身着红色翻领胡服,眼角还有一颗泪痣。她不紧不慢地下了马,漫不经心地受着众人的迎接。
谢妍回京了。
*****
注1:本文关于科举的描述主要参考唐代制度,但会根据情节需要进行一定加工。
注2:元日引见指各地荐送的举子会在元旦那日受皇帝接见。
注3:唐代科考试卷并不糊名,且其他官员可向主考官推荐贤才。举子四处行卷,就是希望能得到高官赏识,从而推荐自己。发展到中晚唐时,如无人推荐,几乎不可能及第。
注4:举子之间往往以“必先”互称,为“名第必居先”之意。
之前放的《妹妹,你等会》的脑洞,到现在也没有太完整的构思,又有了一个更想写的故事,所以换成这个了。
题材又很冷,不过比这更冷的题材我也写过了,主打一个头铁。何况这个故事是我自己特别喜欢的,喜欢到可以不考虑任何市场因素和收益,只为满足我的审美和恶趣味。最初的灵感来源是《北梦琐言》里一小段文字,加上另外一次偶然的讨论。当然目前的故事和两个灵感来源已经毫无关系了,以后有机会我再展开聊。
文名取得有点随便。其实我觉得最适合这个故事的名字是《奸臣》,奈何奸臣通不过审核。
说明一下:本文科举、官制等描写主要参考唐代,不过跟据情节需要,存在取舍与混搭(比如官制接近唐代前期,但科举的描写更接近中晚唐)。又因故事里皇帝为女帝,涉及到女官,可能会让大家有一些历史上某个时代的即视感,毕竟现成的例子,不可能一点不参考。然而所有人物都是跟据情(磕)节(CP)需要重新做了人设,不存在历史原型,也请大家不要代入历史人物。本文中一切背景设定和政治描写都是为了更带感地磕CP。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庙遇(1)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