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梁祝之回归 > 第52章 52今生-烟火人间食

第52章 52今生-烟火人间食

衣食住行乃是人之一生难以逃脱的必修课。五年的时间,虽然桓秋的主要精力都倾注于解决百姓的穿衣和住宿问题,但是,民以食为天,百姓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她心中的一份牵挂。粮食,是百姓生存的根本,只有让百姓吃得饱、吃得好,才能真正实现民生的改善,人才能活出个人样。

还记得,那是深秋的午后,庆朝十年,徐州城外的荒地之上,寒风裹挟着砂砾打在脸上生疼,脚下的泥土冻得如同石块般坚硬。桓秋踩着布满冰碴的田埂,玄色披风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眼前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枯黄的野草在风中瑟缩,远处几间歪斜的茅草屋,墙壁上结着白花花的盐霜。

随行的官员捧着账本,声音里带着无奈:“娘娘,这片盐碱地已抛荒三年,百姓都说种啥都不长。”桓秋弯腰,抓起一把土,指间的白霜簌簌掉落,她仔细捻碎土块,发现土壤里混杂着细密的盐粒。目光落在远处几个衣衫褴褛的孩童——他们正用木棍在地上戳洞,试图埋下干瘪的麦种。

那些孩童大多是佃农的子女,身上的棉衣打着层层补丁,小脸被寒风吹得通红,手上布满冻疮。他们的父母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多年,却始终无法收获。桓秋心中一沉,她知道,这片土地的荒芜不仅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百姓生活的日常。

当晚,桓秋将当地的老农和士绅请到驿馆,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她想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但是当地已经经不起失败了,这种时候名望不够的,根本不顶事,也不敢站出来。

然而,来的人,也是心中沉重,贵人们想做的事情,他们阻止不了,只希望,大家伙儿家里还能有希望留个根。

议事厅内烛火摇曳,二十三位本地老农与士绅围坐在八仙桌旁。八仙桌上摆着三碗谷物:一碗是寻常麦种,颗粒干瘪;一碗是从西域换来的耐旱品种,色泽灰黄;还有一碗是她让人反复筛选培育的改良种,颗颗饱满圆润。除此之外,桌上还放着几盆取自盐碱地的泥土样本,表层泛着白花花的盐霜。

“请各位看看这些泥土。”桓秋率先打破沉默,用木筷挑起一块泥土,“盐分太重,寻常作物根系一扎进去就会枯死。但我听说,诸位家中都有些祖传的治地法子?”

说是老农,但是老朱也算是经年的老地主,然而地不行,种子不行,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磕了磕手中的烟袋:“娘娘,俺家祖祖辈辈在这地儿刨食,试过拿淡水浇地,拿石灰拌土,可都是白费功夫。盐碱地就像头倔驴,咋治都不服帖。”他的话引发一阵低声附和,其他老农纷纷摇头叹气。

“那是因为没找对法子。”桓秋将改良麦种推到众人面前,“这种麦种经过七代筛选,在青州的盐碱地上试过,耐旱耐盐。不过光有种子还不够,还得改土。”她示意宫女端来两个陶盆,一个装着普通盐碱土,另一个则是混了草木灰、腐叶的改良土,“去年在青州,我们试过用豆饼、苜蓿沤肥,再掺上河沙松土。这法子成本不高,就是费些人力。”

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农凑近陶盆,用布满老茧的手捏了捏改良土,眉头紧皱:“娘娘,这法子听着好,可万一不成,这一季的收成就没了。俺们穷人家,赌不起啊。” 百姓们并不怕费力气,只是,若是种得不行,他们心疼种子被白瞎了啊......他用缺了口的碗舀起种子,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娘娘,这麦种粒大饱满,看着就精神!”

“所以官府每亩补两斗稻种,收成好了算你们的,赔了算我的。”桓秋的声音坚定,“而且本宫会派农官来指导,从翻地、播种到收割,全程盯着。”她扫视众人,目光落在角落里一位沉默的老者身上,“王老爷子,听说您年轻时在海边开过盐田,对治盐土很有一套?”

被点到的老者一愣,随即有些局促地站起来:“娘娘折煞老汉了。不过说起治盐,倒真有些土法子。比如在地里挖排水沟,让盐水渗出去;还有拿稻草烧成灰撒地里,能好些。”

“好!”桓秋眼睛一亮,“就把这些法子都用上。咱们先划出十亩地做试验田,种上改良麦种。朱老爷子,你家不是有闲置的牛车吗?帮忙运些河沙过来,官府按市价付钱。”

老朱犹豫片刻,咬咬牙:“成!娘娘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俺老朱就信您一回。不过丑话说前头,要是不成……”

“要是不成,本宫亲自来给大伙赔罪。”桓秋斩钉截铁地说,“但本宫相信,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让这片荒地长出粮食。”

散会后,桓秋留了几位老农单独交谈。油灯下,她仔细记录着老农们的经验,时不时提出问题:“您说的用芦苇杆扎成排插在地里,具体怎么操作?”“挖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多少合适?”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盐碱地上时,桓秋已经带着农官和百姓开始翻地。她卷起衣袖,亲自挥锄,汗水很快打湿了衣襟。在她的带动下,百姓们也干劲十足,吆喝声、锄头刨地声在荒地上回荡。远处,几个孩童好奇地围观,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这一天,成为了这片荒芜土地命运的转折点。

在巡视时,她发现一户佃农家的麦苗发黄,便扒开泥土查看根系,指甲缝里沾满了泥:“这地里缺了养分,快去割些苜蓿埋进去。”这些,都是当初在青州府试种的时候,当地庄子上佃户们找出来的方子,现在换个地方,方子依然能顶用。半个月后,那户佃农家的麦田返青,他特意摘了一把麦穗送到驿馆,粗糙的手掌里还沾着草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庆朝十三年夏末,黄河决堤,汹涌的洪水几乎摧毁了三年的努力。决堤当夜,陈留县守堤士兵的铜锣声撕裂雨幕。洪水裹挟着整棵的槐树、坍塌的屋顶奔涌而下,将沿岸二十七个村落瞬间吞没。

当桓秋踩着齐膝的泥水赶到时,只看见半截土墙挂着湿透的襁褓,漂浮的粮囤在浊浪中时隐时现。灾民聚集的破庙里,空气里弥漫着腐臭味。桓秋掀开粥锅,见稀汤里漂着零星麸皮,眉头紧锁。她从袖中掏出个布袋,倒出半把糙米:“掺这么多麸皮,灾民连力气都养不出来。”说着解下腰间玉佩:“去当铺换些钱财,然后去粮铺子里购买粮食,务必让粥里见米粒。”

跟在桓秋身后的侍卫詹语没有多想,便准备转身去换粮。但是夏眠拦下他,“娘娘,水灾惨重,县里的粮仓和铺子都已经挤不出来多余的粮食了。本地府城价格不会低,只怕是,最好需要您的手谕去隔壁府城调用赈灾粮食。”

有老妪颤巍巍递来块硬饼:“娘娘,这是俺藏的最后口粮。”桓秋推回去时,触到老人掌心的裂口,像被剥开的树皮。

桓秋叹了口气,“去取纸笔来。”待写下手谕,亲手印下皇后印信,詹语才顺利出发。

灾后重建时,桓秋在堤坝工地支起帐篷。她规定每十夯土必须换人,避免劳力过度损耗;发现青壮劳力赤脚搬运石块,立即从官库调拨麻鞋。深夜查岗时,看见老石匠靠在石料上打盹,她解下披风轻轻盖上。石匠惊醒后惶恐起身,她却笑着问:“老人家,您说这堤坝用石灰汁勾缝是不是更结实?”其实糯米汁才是常用的,只是粮食金贵。

解决了燃眉之急,桓秋开始钻研土地肥力。她让人收集牲畜粪便,在扬州城郊建了三十个沤肥池。亲自蹲在池边搅拌时,溅了满身粪水也不在意:“这可是庄稼的金疙瘩。”又从江南运来紫云英,教农户在秋收后翻耕入土作绿肥。有农户不信:“好端端的草埋了多可惜。”她便划出试验田,半年后对比,埋了紫云英的地块亩产高出三成。

种子改良更是艰难。她在行宫花园设了五亩试验田,带着宫女太监日夜记录数据。玉米引进初期,因不适应中原气候,连续两年颗粒无收。有人劝她放弃,她却将枯死的秸秆堆在田边:“记下这些教训,明年换浅播试试。”第三年终于收获时,她捧着金黄的玉米棒,在田埂上坐了整整一下午。

为推广新种植技术,桓秋命人绘制《耕织图》。每幅画都要经她审核,连犁铧的角度、锄头的弧度都要精准。她还组织“农技队”,让经验丰富的老农走村串户。在徽州山区,老把式李三用新方法种出双季稻,十里八乡的人都跑来围观。李三挠着头说:“俺这辈子没见过这么金贵的稻穗,穗子沉得能压弯枝!”

庆朝十五年秋收,桓秋微服来到洛阳集市。粮摊前,老农们争着展示新麦:“娘娘您瞧,这麦粒比往年饱满!”卖馒头的铺子前排起长队,热气腾腾的蒸笼里,白面馒头个个雪白松软。她站在街角,看着孩童举着玉米面饼嬉笑跑过,发间的银步摇在阳光下轻轻晃动,恍惚间,又想起十年前那个在荒地里捡麦种的孩子。

桓秋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她还关注粮食的储存和运输问题,修建粮仓,改善交通条件,确保粮食能够及时供应到各个地区。当年还是小年轻时,马文才曾经对桓秋说过一些天马行空般的美好设想。但是现在桓秋都一点一点实现了。

哪怕这帝后二人,现在针锋相对,但是年少时的梦,总有一个人还记得。

除了粮食,桓秋还注重百姓饮食的多样性。她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和养殖技术,丰富了百姓的餐桌。她还鼓励发展餐饮业,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美食选择。通过这些举措,百姓的饮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婚内上瘾

女主并不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