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没想到议论的正主正在背后,顿时吓了一跳,讪笑着作鸟兽散开。
朱颜不敢耽搁,从柜台里找到锁锁上了门,拜托隔壁布帛铺的娘子,要是钱画匠回来了就转告他王掌柜去了衙门,而她去了东家家里。
来过一次乔家,她熟门熟路地叩门。
门开个缝,守门的婆子见过她,就大开了门请朱颜进去。
“东家在不在?铺子里出了点事。”朱颜不啰嗦,直抒来意。
婆子摇头:“东家去别县巡铺收账了,不过姑奶奶在,要见的话我去通报。”
姑奶奶就是林三婶,自端午回了升元县一个多月,前几日大哥捎信说大嫂有喜了,不过正撞上他要去巡铺收账,家里没人照看,请姑奶奶来家里住一段日子。
乔大舅夫妇年岁不小,曾生下一个孩子,却在三岁的时候夭折了,多年以来都是憾事,如今再度有孕,就连林三婶也很高兴,便收拾了箱笼带着林胥书又坐车来了檀州准备长住。
管他是谁,只要能主事就行,朱颜连忙点头。
见了林三婶,朱颜赶紧将宋监工来铺子上拿走了王掌柜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关于钱画匠从中的事她只略提了一句,却惹得林三婶动怒不已:“他是从我还在家时就干活的老人了,如此信任,怎么胆大包天干出这样大的糊涂事来!”
朱颜也点头:“的确是糊涂事,不过要紧的是得赶紧知会东家一声,否则衙门那边什么情况咱们两眼一抹黑,更加被动。”
这个道理林三婶怎么会不明白,她摇摇头:“巡铺的事一去就是半个月,现在才初三,大哥才走三日,怎么也来不及回来。”
“那怎么办?”
其实朱颜也猜到了这件事定然是乔家的对家顾家干的好事,不过凡事讲求证据,她只凭直觉和猜测是没有用的。
更何况这件事是乔家东家和钱画匠之间互相的问题,她算是局外人,不好过多出主意,跑腿还是行的。
林三婶来回踱步,好半晌才拿定主意:“朱娘子,我即刻去一趟衙门,至于你还是回铺子上去,钱画匠回了铺子你就让他去衙门找我。”
朱颜问:“你就不怕他得知事后跑了?”到时候她可拉不住他。
“怕什么,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林三婶笑了一声,却透着点冷漠,“这么多年了,他姓甚名谁,老家有老母妻儿,亲戚族人在哪,我们可都是晓得的。我们乔家大不了关铺损失点钱,可他钱生这辈子名声可就臭了。他跑得动,他那年迈的老娘和四个儿女可跑不了,不想一辈子直不起腰做人,他就不敢动这个心思!”
朱颜打了个寒颤。
林三婶到底还是商贾出身,说这话时那股子自信与算计简直都要溢出来了。
不过有林三婶这么一说,朱颜就听从地回了乔家的铺子。
回去时,钱画匠还没回,过了一刻钟,他才带着点酒气踏进了门,想也知道干什么去了。
果然,朱颜将今日发生的事简单描述,又将林三婶的安排与他一说,钱画匠平日里看人不起的一双细眼就瞪大了好几倍,最后却是垂头丧气地往衙门方向去。
朱颜叹了口气:“林三婶还真是——”厉害啊。
*
报完信,朱颜就回了院子,没想到周娘子要给她谢酬。
“多谢你费心,我家官人特意让我给你这个。”周娘子递来一只香囊,精致漂亮还鼓鼓囊囊。
朱颜不用上手摸,一看就是三两银子的形状。
可她没接:“上次给过钱了,我不好再收额外的。”
周娘子却笑吟吟地,“上次是上次的钱,你做的这样好,让他出了风头,他不给你这个钱简直是心里过不去,还说让我今日回来一定给你。”
有钱人就喜欢强行给别人塞钱吗?朱颜有些无奈,正还要推,周娘子却像是知道她要说什么,赶紧道:“别推来推去的了,实话跟你说了吧,上回你做的贴金,我也瞧了,肯定成本不低,你挣的是辛苦钱,我们不能白占你的便宜。这个钱你就收好了,下回我婆婆过寿,还要你做郑学子那次一样的灯,到时候还得麻烦你!”
朱颜这才反应过来,她说的是蛤粉贴金的事。
顿时面上有些发热。
那些矿物颜料是补夏衙内扇面剩余的,蛤粉是宋监工出的,她没出半分钱,现在等于白得三两银子,怎么着都有些良心难安。
周娘子不知情,只以为她面浅,就将整个香囊往她手里一放,耐心劝道:“你就收下吧朱娘子,要是你不收,以后我都不敢找你了。”
到底是盛情难却,朱颜只好收下。
手里还有四周邻里找来的两样小活,都是写札幌大字。
天气炎热起来,朱颜盯着下午的烈日从铺子走回来出了一身的汗,她赶紧端了水来擦洗,而后换了身干净清爽的衣裳,这才算舒适了不少,继续赶工。
隐约又要下雨,金乌些许遮蔽后,空气里的高温才散去,渐渐变得凉爽。
天色虽然还早着,可已经有些看不清手里的内容,朱颜觉得没必要较劲一股做完,于是收了东西整理,打算明日继续。
她正收拾的时候,冬云斜背着她的工具包从外头探了个头进来。
“今日怎么回来得这样早?”
冬云走进来,“朱娘子,听说衙门去乔家的铺子拿人了?”
朱颜诧异:“你不是在集市吗,怎么会晓得?”
“都传遍了,”冬云更显得诧异,似乎对于朱颜不知情她说的话更加疑惑,“我就是听说来的。”
朱颜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略微一想也晓得肯定是顾家的人趁机大散消息。
索性起了身,扯下挽起袖子,对她说:“我还是去一趟衙门好了。”
简单明了。
冬云点点头,目送她出去。
*
衙门里,几方人或坐或站,形势有些严峻。
“乔氏,你说这都是误会?”县衙二堂里,杨县丞对林三婶发问。
林三婶看了对面站着的两名农夫模样的汉子和两名妇人,其中一个带着孩子的妇人更是哭哭啼啼停不下来。
林三婶悄无声息地皱了皱眉头。
从她来就吵吵嚷嚷的,这些人都是附近的村民,人又多,又七嘴八舌,还不讲理,各说各的,得知她是乔家灯笼铺子的人就逮着不放,吵的她头都疼了,又不能斥责。
偏偏负责此事的杨县丞迟迟不来,好不容易来了,却并不理会那几个家眷,反而冲她发问。
这不是个好兆头。
林三婶看向那几人,事情就是以他们告状起的头。
檀州城外桥体被冲垮,县衙召集工人前去通渠放水,是个既辛苦又危险的事,不过工钱却不低,因此有不少急用钱的汉子报名。
夜里黑暗,灯笼点亮两旁,倒也给了工人们一份安心,谁知就在工事快要完的最后两天,中途下了场一夜的雨,第二日夜里再去干活,一直相安无事的六十只灯笼竟然陆续被浇灭了三十多只。
一瞬间没了光源,加上疲累过度,导致有四个工人不小心被泥水冲走,好在有旁侧人眼疾手快拉住其中三人,唯一一个却因阻力太大没能拉住,往下冲时头又撞到了一块大石上,现在还躺在家里睡着,生死未卜。
这些人,就是这四名工人的家眷。
那个哭哭啼啼妇人的丈夫正是生死未卜那位。
站在林三婶身后的王掌柜不由地在心里将钱画匠骂了又骂。
林三婶神色却平静。
自己爹还在世时,钱画匠就在自家铺子里做学徒学手艺,后来虽然乔家的铺子被挤得只剩檀州这块地方了,但钱画匠却因为老实而留在铺子里做工这么多年。
大哥念在他多年的份上,对他吃油水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想到多年纵容,居然干了这么一件坑林家的事。
想到这,林三婶坚定自己的说法:“是的,大人,这一定是误会。”
对向其中一名汉子冲她瞪眼:“你说误会就是误会?那灯笼可是从你们乔家的铺子提走的!”
林三婶摇头:“我家的铺子从开张到现在,每一个步骤都是明明白白,绝不会错漏半点,这些,我家从前的熟客都晓得,都能证明。更何况这事衙门的工事需要,我们怎么也不敢胡来。”
“那你的意思,我们是胡来?”吊梢眉妇人属她嗓门最大,非常不满瞪着,“我丈夫信衙门,用了你家的灯笼,才出了这样的事,你现在想不认?”
“这位大嫂,你的心情我能感同身受,但事实该是如何就是如何,不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林三婶打定主意不松口,“不过,灯笼从我家铺子出来,的确多少有些责任。这样吧,你们几家的药费我们乔家出了,不管衙门给多少赔偿,我们乔家再一律另外给一两银子的慰问钱,望你们不要嫌少。”
她宁可找到机会给衙门塞钱打点,也坚决不会承认灯笼少了工序。
前者只不过是损失一点钱,可后者要是坐实,乔家铺子也就别想继续开下去了。
那吊梢眉妇人顿时变了脸色:“这什么意思?你是打发叫花子呢,你休想!”
“我不是这个意思。”林三婶声音压低了些,抿了抿嘴唇,一副有些不知该说什么的模样。
对面几人看她这样更是来气,正要再辩,就看一直不吭声吃茶看他们吵嘴的杨县丞忽然瞥眼看过来,领头的汉子顿时散了气。
“好了。”杨县丞沉声开了口,“此事还未明,是不是与乔家有关,叫乔家的人来,不过是为了问清楚,老爷都还没升堂问罪呢,你们瞎咋呼什么?”
几人顿时都哑口无言,不敢再吱声,甚至连方才哭闹的孩子都停了。
就在这时,有小吏禀告,乔家铺子的钱画匠来了。
杨县丞点点头,很快钱画匠就进来了,一路走来,满身的酒气依然还有味,进来的时候先看了眼林三婶和王掌柜,心虚地垂下头走了近前来。
“钱生,你可知叫你来是为何?”
“不,不知。”钱画匠咽了把唾沫。
杨县丞哼笑一声,肃然着将整件事精炼成三言两语就说了个通透明白,然后再问:“当初制这批灯笼的时候,你可按照县衙要求制作?”
“当然是按照要求。”钱画匠赶紧答,“先泡后刷,刷三道,桐油都用了三斗六升呢,账本都有记录的,不信问王掌柜。”
说着飞快斜睨了林三婶一眼,撞见王掌柜冷眼,也不敢看,赶紧垂了头。
杨县丞不懂做灯笼,但在审这件事前,已经大略了解过了,普通的灯笼和油面灯笼的区别。
“那你解释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面孔冷肃,声音几乎冰冷威严,逼着钱画匠“老实交代”。
钱画匠酒都吓醒了,结巴道:“不,不,我也不知为何。”他偷看了另一头像是要将他生吞活剥了的几人,吓得连唾沫都不敢咽了,赶紧胡乱找补,“当时刷了两道后,我出去了,至于最后一道是铺子里新来的朱娘子刷的,我不清楚她到底刷没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3章 第五十三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