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朱颜去李家村看望他,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了。
看他黑瘦的不成人样,朱颜发自内心的酸楚,差点掉下泪来,转瞬又笑,“快进来,怎么不让李二郎给我带个信就回来了?”
邵远身上穿的是走时的旧粗衣,原本还算看得过去的肩部布料已经磨地薄可见棉丝了,黑褐的裤膝拱包发白,露出一截精瘦的腿肚和草鞋。
他放下手上的东西,朱颜过去看,都是柳条编的筐,一筐是菱角,另一筐装着收拾干净的田螺,个个肥满油润,下锅炒了一定很好吃。
洗了洗手,邵远将包袱取下来,“衣裳是你上次给我带的,我没舍得穿,还是干净的。”
朱颜打开看,果然是崭新的,不免责怪他:“你怎么不穿?衣裳做了就是要穿的,省这个做什么。”
“我日日上山干活,穿这么好做甚,浪费。”邵远一譬洗手一譬和她解释,“再说我就是干体力活,你才是辛苦的那个,你都没穿好的,我怎好穿这样的好衣裳?”
朱颜这才看到他手上深浅不一有新有旧的伤口,竹篾利手,稍不注意就要划破,想必也是吃了不少苦头。
她顿时叹了口气,见他不听,就不在这上头多费口舌,将衣裳收进箱笼,又问他怎么忽然回来。
邵远就答:“我当然是回来看你啊,要不是李二郎说漏了嘴,我都不晓得乔家居然这样欺负人。之前原以为林三婶是个宽和人,没想到居然这样行事。”
一副脸色很难看,有些生气的样子。
朱颜却反过来安抚他:“我这不是没事吗,别担心了。”又说,“前几日有村里的人带口信来,也不知怎么打听到我这儿的,你爹说收早稻你不在,就请了人,当下要种晚稻,请不了人了,让你我过两日回去,你怎么看?”
她知道邵远终归姓邵,是要回去的,若是不回去别说那对老东西要胡咧咧,村里的人也会对邵远有些看法。
不过她不觉得在外这么久了,邵远就心甘情愿地回去,尤其是邵父邵母护着小儿子伤了养子的心,任谁都没法假装没有这回事。
因此朱颜将问题丢给他决定。
邵远就“嗯”了一声,他将一身脏衣裳换下来,用水简单擦了擦,换上干净衣裳,“要回去,但不是现在。”
虽然他现在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可李二郎那头还有一个月才出师,正好乔家出事,李二郎有更多的时间在家里待着,他还想借着李家的东西再多练手,保证回来后就能立刻上手,不出岔子。
“咱们不回去,你爹肯定有话说。”朱颜说得都算是客气了,邵父邵母不但有话说,杨桂花肯定还要去村东头大肆宣扬次子和次媳的“好话”。
“有话说就有话说,”邵远口干舌燥,就着朱颜吃过的陶杯,将里头剩的冷水仰头干尽,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架势,“不用管。颜娘,家里有没吃的?”
李大郎的手艺实在是难以下咽,他今日一早天没亮就坐船赶回来,腹中空空。
朱颜还记挂着没说完的事,提议道:“要不托人给带话回去,让你爹请两个帮工?”
邵远想了想,觉得就算自己不要脸面,将来的孩子还要做人,心里很是憋屈地点头:“按你说的办好了。”
商量好了事,朱颜出门正要去将早上的剩的炊饼拿来给他垫垫,就听见外头有挑担子的喊炙鸡卤鸡子的,便转了方向去外头喊来花了三十五文切了半只炙鸡,包了三个卤鸡子带回去给他吃。
邵远也没说什么,目送朱颜去给邻居送田螺和菱角。
等她回来,一看油纸包里,三个卤鸡子伴着炊饼吃没了,烤的油汪的炙鸡却一口也没动。
朱颜叹口气,知道他是舍不得吃,就将油纸包包好,留着下一顿吃。
东屋里,冬云正在赶活儿。
她沾了朱颜的光,偶然间接了宗做衣裳的大活。
原本那妇人只是来问做新灯笼的,得知是她女儿要嫁人,灯笼是嫁妆,便问喜服盖头做了没有。
一般大户人家的小姐才有空自己亲手绣喜服,平头百姓都是买一身红布的裁了衣裳穿就行,不会多花钱绣花样。
不过朱颜大力推荐冬云,有不少人晓得她收价比少,还免钱贴绣片,于是妇人犹豫中就点了头。
这下她在针线铺子里学的裁衣裳手艺也就派上了用场,将这单做得精益求精,针脚平整,剪裁合体。又听朱颜的建议,将梁娘子从前塞在箱笼里的那些贵价香囊拿出来裁成绣片贴上去,顿时就不一样了,妇人收了货细细看,眼睛都笑眯了,直夸冬云手巧,痛快付了酬劳。
随后就有人陆续被介绍来,找她制作秋裳、小孩的衣裳、头巾裤袜等等。
仲夏的天气闷热,屋里屋外都热,朱颜伏案才一刻钟就觉得身上出了一层薄汗,更别提被布料围着的冬云了。
下场在即,周娘子忙着给丈夫准备要用的东西,棠姐儿被冷落没人管,又不许她出门,于是来找冬云玩,“云姐姐,天儿这样热,咱们去买外街上买冰雪冷丸子吃吧,我请你!”
冬云拉了手里的线顺势抬头,看棠姐儿热得红扑扑的小脸蛋,就摇摇头:“这两单活着急要,我得赶紧做了,下次吧。”
“早知道让娘把昀哥带来了,虽然他话多还讨厌,但是也好过没人玩。”棠姐儿碰了壁,顿时没了笑脸儿,但也没走,只是蹲在她跟前捧着脸叹气。
冬云不能出去,但是也心软她孤单,手上活不停,口里和她搭话:“昀哥为什么不能来?”
“祖母不让!”说到这个棠姐儿就更加撅嘴了,“在家里昀哥有三个人伺候他,到这里就不能带伺候的人了,祖母说怕他磕着碰着,还怕他生病,怕娘一个人带不好,说什么也不让娘带他一起来。”
昀哥是祖母的孙子,她也是啊,但祖母见了她就只是笑笑,见了昀哥却能笑得看不见眼。吃的也是,二叔父在京里做生意,又孝顺,有什么好的吃的都会从汴京带回来献给祖母,祖母就都藏起来给昀哥吃,不给她吃。
祖母以为她不知道,其实她都知道。
娘知道后,让她不要计较这些,昀哥是男孩子,以后要继承家业,也是她将来的娘家兄弟,是她的依仗,让一让他也没什么。
爹除了偶然回趟家,平日里都在檀州书院里忙着读书,也没空理会她的烦恼。
所以后来她就谁也不说,自己心里生生闷气就算了。
冬云不好评价奉家的事,又拿手绢擦了额头和手上的汗,就安慰她:“你可以到处玩,昀哥只能关在家里,这样不是更好?”
棠姐儿小孩心性,将这话听了进去,就又笑嘻嘻起来。
她还要说会话,就看到娘从外头进来,脸色有些不好看。
棠姐儿站起身,兴冲冲跑过去喊了一声娘,周娘子却没了平日的笑脸,勉强地“嗯”了一声,喊她回屋。
“棠姐儿,昀哥生病了,娘要回桑安一趟,不方便带你,请了叔公家里的四堂婶照顾你,你在四堂婶家里住几日好不好?”
棠姐儿的曾祖父时候给儿子分了家,曾祖父在老家桑安,叔公就在檀州置了房,除了婚丧嫁娶很少来往。
棠姐儿不喜欢叔公,他和祖母一样,只喜欢孙子,不喜欢女孩,每次看了昀哥儿就笑呵呵的,看到她就板着脸。
听说这话,棠姐儿就着急起来:“昀哥儿生的什么病?为什么生病?严不严重?娘你什么时候回来?”
周娘子心烦意乱,但还是耐着性子和她解释:“不严重。我已经将考院用的东西送到书院了,你爹不会再回来住,我就去三四日,你弟弟好一些就来,你要乖乖听四堂婶的话,不许胡闹,知道吗?”
棠姐儿明显看到了她眼里的烦躁,还想问的话都咽了回去,最后乖巧地“哦”了一声。
*
第二日。
阳山书院,奉存新才出书院,就看到邵堂在街边树下冲他招手。
两人这些日子来往频繁,奉存新原本只是喜欢结交朋友,能和邵堂有来往一开始当然有朱颜的缘故,不过邵堂有意借着借书的名义和他来往,他也没道理推拒。
但越交往,他就越发现邵堂这个人很不错,人生的端正俊秀,说话行事有品格却不清高陈腐,学问还好,记忆力过人,与他探讨起来时常令人有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
奉存新身边还有还有好几个书院的学子,平日里因他出手大方,这些人都捧着他,他爱听什么就说什么,对于邵堂这样的有才之人自然暗戳戳的排外,不过当着奉存新的面却是一团和气的样子。
和邵堂打了照面,一行五个人走了几步去最近的茶水店吃饭。
这里并非什么高档饭馆,却是书院附近开了十几年的老水饭店了,一份包子鸡皮、一份肚肺鳝鱼、一份凉拌莴苣丝儿和脯鸡,一人一碗凉凉的水饭,吃得是满嘴生香又不生热,舒心畅快。
吃完饭,自然是奉存新付钱,今日夫子有事,离下晌的课还有些时候,其余人撺着再去逛逛,邵堂不好再去,就拿出预备好的借口说要去酒缸巷子找二哥二嫂。
考试在即,奉存新本就不想去玩乐,也就顺带推了同窗的请,和邵堂一道回去。
“邵兄,我同你告个罪,”奉存新说,“你上回做的诗赋我拿给老师,没想到他看了也说好,还让我告诉你,要是有其他的诗赋和文章,也尽可以送过去细看指点——你可别面浅,这可是大好事,多少人想都想不来的。”
邵堂就面露惊愕,随后转位羞愧:“我这样的文章怎好拿给尹老先生看,实在是污他老人家的眼。”
交往久了,邵堂就发现,奉存新表里如一,是个真正有着赤子之心的人,对待朋友又仗义热情,要真扒拉个缺点,那只能是比较好面子了。
那日他耍了个心眼随口一提,奉存新就将他的诗赋文章要了去,也果然如他所料送去了尹老先生府上。
奉存新拍拍他肩膀,打趣道:“你写的文章若叫污眼,我写得那可不就得叫难以入眼了?别说了,再说下去就不是自谦而是过谦自傲了。”却没有嘲讽,而是开玩笑的口吻。
天气炎热,两人只加快步伐回了酒缸巷子,却发现门口有二人抬的青布绿油顶小轿歇在门口。
邵堂看着有些眼熟,心里一动,脚步就慢了下来。
奉存新当然也注意到了,一眼就认出来:“那轿子不是夏家的吗?”
普通人家别说轿子,就是马车骡子都很难买得起养得起,也因身份不能用。就算用,这样的青布绿油顶小轿只有官宦人家能用,普通人或商贾想花钱赁,也只能赁褐布棕油顶,材质和大小比前者低了好几个层次。
中元节过后,夏行宜就离开了升元县回了檀州,虽然他去县学的次数不多,但邵堂还是很抵触,尽可能不和他有碰面的机会。
如今在此处遇到,他更是不会主动上前。
奉存新也疑惑:“好端端的他来这干什么?”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