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底,余苒跑了趟《萌芽》杂志社,去给沅沅姐和张主任送了茶叶、果酱作年礼,顺便把邀请函拿了回来。
作协的年会在2月2日,会后还会有记者采访,前一天她特意去美容店做了美容美发,好好打扮了下自己。年会当天,余苒穿着去年自己设计的那款宽松的墨绿色带暗纹中式短旗袍,下身是黑色小脚紧身瘦腿裤,再配上一双黑色中筒靴、黑色皮包,再穿上一件深咖长款羽绒服,感觉还不错。至于首饰,余苒比较了半天,带了一只老柳在广州买的福禄寿三色手镯,就没有其它了。
在大会堂门口出示了邀请函,余苒就被请了进去。会场的布置和以往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就是余苒发现自己的座位提升了好几排。原来在中间,现在是前几排了。是不是该写篇小作文,谈一谈好作品的重要性?余苒在心里调侃着自己。
在自己的座位坐下,余苒和前后左右的同行打招呼。“江雪你好,我特别喜欢你的小说,那个《唐人街传奇》写的特别好,读起来特别有感觉。”
“你是千家雨?你去年的两本小说写的太好了!”
先是一轮商业胡吹,然后余苒拿出笔记本,请大家给签个名。再然后,就有一大摞笔记本递过来,请余苒签名了。余苒写上寄语,一一签名,也过了把名人的瘾。
年会开始了。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张璐款款走到台前,宣布年会开始。接着就是各级领导的讲话,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千家雨这个名字无一例外地受到层层表扬。余苒坐在那里感受到众人投来的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特别的不自在,盼望着这个环节尽快过去。
终于到了节目表演环节,大家的心神都被台上的节目吸引了,歌舞表演、相声小品,都很精彩,落在余苒身上的目光终于没了,余苒也放松了好多,尽情欣赏节目表演了。
然后,刘老师上场了。演唱的歌曲还是《从头再来》。主持人一宣布歌曲的名字,作词作曲,好不容易撤去的目光又回来了,余苒觉得自己穿汗衫来都不会觉得冷,这目光太炙热了。
音乐响起,与前世相比曲调略有变化,刘老师浑厚的歌声一加入,余苒就有一种头皮发麻、心神战栗的感觉。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辛辛苦苦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期待的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演唱结束,刘老师再一次感谢作词千家雨老师,作曲大地老师,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到现在余苒都有点儿懵,她这个作词人怎么一点儿消息也没收到。当然,余苒想的绝对不是那点儿稿费的事。据说前世火遍全国的歌曲《十五的月亮》拿到的稿费是16元,这个梗儿全国人民都知道。
好在后边的节目也很精彩,余苒承受的压力一点儿一点儿消失了。
节目表演结束,没等余苒离开座位去找前两排的大作家索要签名,又一大摞笔记本递了过来,余苒无奈地坐下干活,承受这成名之苦。苦逼地签完名,作协张主任办公室的小干事上前说:“余苒,张主任在后台等你,你马上过去吧,有采访。”
余苒冲四周的人点头道歉,拿着自己的东西和小干事走了。到了后台一看,张主任正和刚才上台表演的刘老师聊天,看到余苒过来,张主任说:“余苒,我来给你介绍下刘老师,他特意在这儿等你想认识下你。”
余苒伸出手和刘老师握手,“刘老师好!我是余苒,笔名千家雨。”
“没想到千家雨这么年轻,听说你还在读书?”刘老师问。
“嗯,我下学期博三。”
刘老师从自己的包里掏出个笔记本,“麻烦大作家给我签个名,也留个联系方式,咱们以后多联系。”
余苒接过来,也从自己包里拿出个笔记本,“刘老师,也请您签个名,我是您的歌迷。”
余苒在刘老师的笔记本上写下来这句话:繁华中自律,安静中自省,低谷时自强。与刘老师共勉。然后是自己的名字和笔名,家里的电话,为表诚意,余苒家里的三个电话都留了,各有备注。
刘老师将签好字的笔记本交给余苒,“我也是你的书迷,从最早的《过年》开始,一直到去年的《从头再来》,你的文笔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真好!”
张主任在边上插了句:“这丫头做事很有规划,读书、创作、结婚、生子,一样没落下,现在还有对儿龙凤胎,旁人羡慕的狠呢!”
“龙凤胎啊!真让人羡慕!我家就一个小棉袄,都觉得多了很多事,你这是两个啊。”
“刘老师家的千金多大了?我家的两个快一周岁了。”
“我家的小棉袄儿三岁了,已经上幼儿园了。”
“我听师姐说你家的双胞胎说话特别早,现在会说很多话了。”张主任说。
“我家那两个从小就听故事,每天都得读几个,记忆力又特别好,说话早应该是这个原因。”
“我是给准备了录音机、故事带……”
一个奶爸、一个奶妈、再加上一个过来人张主任就育儿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直到小干事过来说两位记者已经到了,余苒和张主任才跟刘老师告别,去了接待室。
进了接待室,还是熟人,《京都日报》的记者李雯和于娜。
”李姐,于姐,又见面了。”余苒笑着和二位记者打招呼。
“是呀,又见面了。上次采访完,我们三个在车里就说这《从头再来》会大火,没想到火成这样!恭喜你呀,余苒!”李雯记者率先开口。
“谢谢!我也没想到会这么火。”小说刚刚连载完,沅沅姐说已经有好几家出版社找上门来要出版,还有来谈影视版权的。
周巧芝这本小说,也在暑假采访后不久,就签了版税合同,这次是13%,元旦前又签了一个影视剧版权,各15万,随着名气的提升,余苒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了。
“余苒,咱们今天重点采访《从头再来》这部小说。故事的发生地你选在了东北辽省沈市,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大家都知道,东北是咱们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他们受到的冲击最大,设备老化,经营管理不善等等问题,导致下岗的工人越来越多。我觉得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比较具有典型性。”
“你小说里的东北话用的很地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大学宿舍里有一个室友是东北人,她一个人说东北话,感染了我们全宿舍。大学几年,我们宿舍的人出去,一张嘴都是一口大碴子味。更好笑的是,我们宿舍有一个是南京来的,典型的江南美女,你能想象出来她说东北话的样子吗?”余苒这话把周围几人都给逗笑了。
“你这部小说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这个时期,下岗工人多,需要再就业的也多,一味等着国家安排、补贴是不现实的,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实行自救,有一股不服输从头再来的精神,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在也是这样,我们把自己的小家顾好了,再照顾大家,为国家排忧解难,万众一心,我们才会走向繁荣富强。”
……
采访进行了一个小时,把余苒都给说饿了,终于结束了。抬手看看时间,快两点了,难怪这么饿。
望向周围几人,“咱们去哪儿吃饭?附近哪家饭馆现在还开着?”
“我知道一家私房菜馆,这会儿应该还开着,咱们去那儿吧。”张主任说。
“行,咱们门口打车吧。”余苒说。
“不用,我们俩开车过来的。”于记者说
“太好了!这地儿还不太好打车呢。赶紧走,我肚子都快叫了。”
张主任推荐的私房菜馆在崇文门,确实离大会堂不远。是个两进的四合院,这地方余苒熟悉啊,当初还来这里看过房呢,没想到让人买下来、修整一番开饭馆了。
张主任和饭馆经理比较熟,点了几个招牌菜,服务员端了壶茶进来,给几人倒上,又端来几样小点心。几人洗了手,有吃有喝,聊着天,耐心等待。
余苒刚才看了菜单,知道这是家京菜馆,招牌菜是秘制酱肘子、糖醋里脊、四喜丸子、爆炒腰花、醋溜木须、烤鸭等。问过服务员,知道张主任点的几道都是肉菜,余苒又加了两样清炒时蔬。
菜很快就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余苒端着茶杯以茶代酒敬了几人一杯,因为她大家跟着饿肚子,耗到现在,怎么也要表示一下。忙到现在,大家也饿惨了,顾不上说话,先吃个半饱再说。
肚子里有底儿了,大家继续聊天。李雯看着余苒带的福禄寿三色手镯说:“苒苒,这个手镯可真漂亮,很贵吧?”
“我爱人送的,他是在信托商店买的,不便宜。好东西肯定越来越贵。你要是有钱,可以去这些地方转转,一般都是真的,以后也可以留给孩子。”
“也是。我以后有时间去转转。”两位记者家境殷实,不会不知道这道理。
“你都淘到过什么好东西?”于记者好奇地问。
“我开始转信托商店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就觉得这东西好看,又不是多贵,花个几十块钱就给买回家了。后来我导师去家里,看到我买的东西,说还不错,好好收着,还给我讲了怎么看这些东西。我有了兴趣,有时间就会去转转,遇到合适的就买下来。”
“至于你说的好东西,几十块钱的小件买过,像什么手串、手把件、印章石都买过,大的摆件,特别是玉石的,都挺贵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出手。”余苒又多说了几句。
“余苒的导师在这方面很有见地,还曾经被博物院征用过。”张主任跟两位记者解释。
吃完饭,余苒买了单,搭了两位记者的车到最近的车站,坐车回家了。
亲,两章合一。求收藏求关注啦[抱拳][抱拳][抱拳]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2章 余苒的高光时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