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案的报告如同雪花般堆满了凌曜的办公桌,每一页都记录着惊心动魄的较量、曲折的真相和最终的胜利。新闻发布会低调召开,官方通报了这起特大文物走私、洗钱及危害国家安全案件的侦破,重点表彰了专案组的卓越工作和无畏精神,隐去了许多细节和顾珩的关键贡献,这是对他的保护。
凌曜站在台上,接受着嘉奖和掌声,肩章上或许会再多一道杠,但他心中明白,最大的奖励并非这些。他目光平静,言语简洁,将功劳归于团队协作和上级指挥。只有坐在台下角落的顾珩,能从他偶尔投来的、短暂交汇的眼神中,读到那深藏的、无需言说的情感与默契。
走下台,卸下荣誉的光环,他依旧是那个冷静锐利的凌警官,只是眼底深处那常年不化的冰霜,似乎消融了许多,多了一丝历经风雨后的沉稳与通透。他变得更加懂得倾听,更加注重证据链的完整与逻辑的严谨,同时也未曾丢弃那份关键时刻敢于冒险的直觉。这次案件让他深刻认识到,理智与情感并非完全对立,绝对的理性有时反而会成为盲点,而信任,是比任何侧写都更强大的武器。
……
与此同时,博物院文献修复中心那间熟悉的实验室里,也恢复了往日的静谧。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柔和地洒在宽大的红木修复案上,空气中重新弥漫起令人心安的古纸、植物染料和浆糊的混合气息。
顾珩穿着洁白的修复服,戴着口罩和手套,再次伏案工作。他的面前,摊开着那本在混乱中险些被毁、也见证了无数惊险的核心账本,以及几件在袭击中受到不同程度波及、需要紧急处理的珍贵古籍。
他的动作依旧沉稳、精准,如同最精密的仪器,镊尖和毛笔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小心翼翼地分离着粘连的书页,填补着虫蛀的微小孔洞,还原着褪色的墨迹。只是,那专注的神情中,少了几分以往的清冷疏离,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与珍惜。
每一次轻柔的触碰,每一次成功的修复,都像是在抚平那场风暴留下的褶皱,象征着他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生活,都在一点点地重新恢复秩序与平静。这项工作于他而言,早已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一种修行,一种与历史对话、让文明延续的使命。经历了这一切,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守护”二字的重量。
偶尔,叶蓁会轻手轻脚地进来,送上一杯参茶,或是一些新到的补纸样品,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和一丝小心翼翼的好奇,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带着过于热烈的企图心。苏婉清也会时常过来看看,目光欣慰而慈祥,不再过多询问,只是默默关注着他的状态。
他的世界,似乎真的安静了下来。
傍晚,下班时分。
凌曜的车会准时停在修复院楼下。他有时会靠在车边等着,穿着简单的便服,受伤的手臂还吊着绷带,却丝毫不显狼狈,反而有种落拓不羁的魅力。他会看着顾珩从大楼里走出来,步履从容,脸色虽然依旧偏白,但眉宇间舒展了许多。
没有过多的言语,有时只是一个默契的眼神,一个自然的接过顾珩手中提包的动作,为他打开车门。
车上,或许会放着舒缓的音乐。他们可能会聊几句一天的工作,凌曜会说说警局里的趣事,顾珩也许会提及某本古籍修复的难点,或者偶尔,会非常简单地提到家族那边似乎真的安静了许多,不再有莫名其妙的电话。
他们依旧不是话多的人,但沉默不再尴尬,而是充满了舒适与安心。那种历经生死、穿透误解后形成的信任与理解,早已超越了语言的范畴。
生活仿佛真的回归了正轨,沿着平静的轨道向前滑行。
他们都因经历了这一切而变得更加成熟。凌曜学会了在坚硬的理性中,融入一丝柔软的信任与温度。顾珩则在保持沉静内核的同时,生出了敢于确立边界、表达需求的勇气。
他们依旧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一个是守护现实世界秩序的利刃,一个是修复历史长河碎片的巧手。看似平行的两条线,却因为爱与信任,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彼此支撑,彼此滋养。
案件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那个最后的信号依旧是个未解之谜),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此刻,夕阳的余晖温暖而宁静,照亮着前行的路,也照亮了车内两人交握的手。
事业回归正轨,爱情悄然生长。这一切,便是风暴过后,最好的礼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