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开阔与安定,如同肥沃的土壤,让顾珩在专业领域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丰沛期。那些曾经因情绪郁结而略显滞涩的灵感,如今如同解冻的春溪,潺潺流动,奔涌而出。
他沉浸在那套苏婉清所赠的、承载着岁月与匠心的工具里,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与凌曜跨领域交流带来的全新视角,对古籍修复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更精微、也更富有创造性的层次。
他开始尝试将一些现代材料科学的微观分析理念,与传统经验性的“望闻问切”相结合。比如,通过更精确地分析纸张纤维的老化程度和墨料的氧化状态,来逆向推导出古籍曾经所处的环境,甚至大致年代,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而非仅仅依赖手感经验。
他还从凌曜提到的刑侦“痕迹学”中受到启发,更加注重修复过程中每一个微小操作的“痕迹管理”。他改进了几种传统的清洗和固色配方,使其在有效去除污渍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留古籍原有的、带有历史信息的气息和质感,真正做到“修旧如旧”,而非“修旧如新”。
这些探索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但顾珩乐在其中,书房里常常堆满了各种实验样本和数据记录。凌曜有时深夜回来,还能看到小工作间亮着灯,顾珩正对着显微镜或者电脑上的数据图谱凝神思考。他不会去打扰,只是默默热一杯牛奶放在门口,然后安静地离开。
努力终有回响。
在一次全国性的古籍保护高峰论坛上,顾珩提交了一篇题为《基于微量物证分析的古籍保存环境逆向推断与修复方案优化初探》的论文,并做了主题发言。
当他站在台上,清晰而冷静地阐述着他的跨界研究思路、展示着详实的实验数据和对比图片时,台下起初是寂静,随即响起了热烈的讨论。他的观点新颖而大胆,却又有着扎实的数据支撑,为古老的修复技艺注入了全新的科学活力。
提问环节异常踊跃。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虽然对其中一些技术细节提出了质疑,但无一不对这种勇于打破学科壁垒、探索新路径的精神表示了高度赞赏。一位业内泰斗甚至直言:“小顾啊,你这思路,给我们这些老家伙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那一刻,顾珩站在聚光灯下,接受着来自同行们的认可和挑战,眼神明亮而坚定,身上散发着一种混合了沉静与自信的独特光芒。坐在台下的凌曜,看着那个仿佛在发光的爱人,心中的骄傲几乎要满溢出来。
这次发言,让顾珩的名字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起了关注,不再仅仅是“苏婉清的得意弟子”,更是被视为古籍修复领域一颗冉冉升起、极富创新精神的新星。几家顶尖的文博机构和大学纷纷向他抛来橄榄枝,希望开展合作研究。
然而,面对这些诱人的机会,顾珩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
他选择了留在修复院,并向院里申请,希望可以开始带教学徒。
这个消息,甚至比他在论坛上的发言更让凌曜感到惊喜和触动。带徒弟,意味着要将自己压箱底的技艺、甚至那些刚刚摸索出来、尚未完全成熟的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这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耐心,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打开内心,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和信任。
这对比从前那个习惯于独来独往、将自己封闭在专业世界里的顾珩,简直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院里很快批准了他的申请,并经过慎重筛选,为他分配了两个刚从文博专业毕业的年轻学生,一男一女,眼神里充满了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向往和敬畏。
第一次正式见面的那天,顾珩难得地显得有些紧张。他提前将小工作间收拾得一丝不苟,工具摆放得井井有条,甚至还准备了两份详细的入门资料。
凌曜看在眼里,出门前轻轻抱了抱他,在他耳边低笑:“顾老师,放轻松点,你现在的样子比第一次给我做汇报时还紧张。”
顾珩没好气地推他一下,嘴角却忍不住弯了弯:“…这不一样。”
确实不一样。这不再是完成一项工作,而是开启一段传承。
两个年轻人准时到来,恭敬地叫着“顾老师”。顾珩起初还是有些拘谨,讲解示范时语气是一贯的平淡简洁。但他很快发现,这两个年轻人眼中闪烁着和他当年一样的、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光芒。
他的心渐渐柔软下来。
他开始放慢语速,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看似稚嫩的问题;他会拿起一件工具,不仅讲解它的用法,还会讲述它背后可能蕴含的故事和匠人精神;他甚至在示范一个极其精细的揭裱技巧时,允许学生用手机近距离拍摄记录。
凌曜偶尔下班早,会看到小工作间里,顾珩正低着头,极其专注地指导学生的手势,阳光洒落在三人身上,构成一幅宁静而充满希望的画面。有时,他还能听到顾珩用那种他熟悉的、平静无波却清晰无比的语调说:“这里,力度要轻,感觉纸张的呼吸…对,就是这样,不是你在用力,是你在顺着它的脉络走…”
那一刻的顾珩,身上仿佛笼罩着一层温和而庄严的光晕。那是一种将自身所学倾囊相授的无私,是一种见证技艺得以延续的欣慰,更是一种与世界建立了更广阔、更深刻联结的满足。
晚上,顾珩有时会和凌曜聊起带徒弟的趣事和烦恼,哪个学生悟性高,哪个学生手稳,哪个步骤他们总是掌握不好…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老师”的操心和小小的成就感。
凌曜总是耐心地听着,然后给出一些或许并不专业、却充满支持的建议:“慢慢来,你当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多鼓励他们。”
事业上的突破和传承的开始,让顾珩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盈和开阔。他不再是孤身行走于漫长修复之路上的独行侠,他的身后,开始有了期待的目光,他的技艺,即将通过新的双手,流向更远的未来。
而这所有向外探索的勇气和向内打开的柔软,都源于身后那个始终温暖而坚定的怀抱。他知道,无论他走多远,飞多高,总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他安心降落,分享喜悦,抚平疲惫。
这份事业与情感的双重圆满,如同最完美的修复,将生命的过去与未来,个人与世界,紧密而和谐地连接在了一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