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起第一天来到地面基地的时候了。
父母离开空间站的两年后,舰队7年,劳森和艾丽卡正式获批前往位于欧洲的地面基地,与父母组成的考古队汇合。当时,她和劳森前往地球乘坐的是运输艇,体积不如空轨列车那样大,载员舱可以容纳大约五人的小队,用于执行小型的遣地任务是最合适不过的体积。运输艇是预计不仅能在太阳系穿梭,也是能在地球自由行动的小型飞行器,优点是维护轻松,还搭载了自动驾驶系统,驾驶员只需要确认目的地,再小范围监控一下仪表盘以确保航行安全。缺点当然是因为体型小导致的引擎小,飞行器的速度会远不如空轨列车那样快,这意味着她在接下来的5个小时里得一直和她亲爱的兄弟待在一起了,但愿对方别太烦她。
飞行器离港时,她有幸通过舷窗看见了在她的房间里几乎看不到的景色:巨大的木星占据了窗户的几乎全部的视野,那颗色彩斑斓的气态巨星好像完全看不到尽头一样庞大。还没来得及确认布在木星上的那只红斑,飞行器就滑入了预定航道。
系着安全带的艾丽卡和劳森坐在驾驶座上,此时,他们不需要手动操作,只需要偶尔瞥一眼控制台,确认各项数值和航线无误就可以了。HUD上,绿色的航线带清晰地指向地球的方向,离开木星引力圈的他们马上就要驶入小行星带了。
因为在核危机前垂死挣扎的太空辛迪加的乱来,小行星带目前的环境变得更加混乱且危险,偶尔能碰见一些2号空间站没能清理干净的一些辛迪加舰船残骸,离飞行器规定的航线有段距离,只能远远看到。
穿越小行星带后,航线变得趋于平稳,如今已经变得灰土的目的地星球逐渐清晰。
这时,艾丽卡那坐不住的哥哥已经在舱室内随意走动了,就连这样小的飞行器都搭载着简单的重力发生系统,现在的科技真是了不得。
和她的兄弟一样,艾丽卡身穿了同款紧贴身体的连体衣。她和劳森的这身行头是穿防护服时必须穿的‘内衬’,高高的领口一直连到她的下巴处,由穿上就能自动调整尺寸的方便材料制成,特殊的记忆合金丝可以轻微收缩或放松,起到支撑肌肉的作用,帮助缓解长时间行动的疲劳,所以她并没有觉得有多不适。除此之外,这种特殊的纤维织入的生物传感器能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一系列健康读数。这件衣服还维持着她的体温,在低温环境下可以锁住热量,在体温升高或进入温度较高的区域时又能增强透气性,同时也非常耐高温。
“差不多该穿防护服了吧?”
来回踱步的劳森已经按捺不住了,就连舷窗外的宇宙景色都吸引不了他吗?
“离操作手册建议的时间还有2个小时,劳森。”
艾丽卡也不是不能理解她兄弟的心情,劳森很喜欢这套工程部研发的、为了探索未知星球的极端环境而制作的全环境防护服的设计,这套吸附在墙体上、像个大白熊似得立在那儿的防护服通体洁白,线条流畅,不像旧时代宇航服那般臃肿,却功能齐全。它采用了多层的复合材料,内置的微型生命维持系统能通过万变溶液循环提供洁净的空气、水和营养液,并高效处理排泄物,简单来说,就是…还是不说了。艾丽卡在知道这件事也有点膈应,但考虑到穿这套衣服的家伙百分百不是出去郊游的,而是为了执行高危环境下的任务的,生存当然是第一要义。
而保证生存最关键的就是其集成的高功率外骨骼系统,不仅能提供在恶劣重力环境下的强大行动力,还内置了缓冲和姿态控制算法,即使在遇到极端情况的剧烈碰撞下,也能最大程度保护穿戴者。半包式的头盔在眼睛的地方是个平平无奇的透明面罩,面罩下是一个看上去就很沉的气体过滤装置,当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交换空气,而只是体内循环的一环。外骨骼的胳膊上是按键式的通讯系统按钮和其他一些功能区,例如随身携带的气囊垫之类的玩意儿,甚至还配备有吸附式的钩索等一系列多地形活动装置,配合外置的喷气背包或是其他装置更好。
这件功能齐全的全环境防护服的穿脱并不麻烦,反而很迅速,只需要站在立式人台的防护服前,等防护服自动将你‘吃进去’就可以了。他们身着的贴身衣物在手腕、脚踝、脊椎等位置都配备有标准化的动力接口,以便在需要时能快速与防护服的外骨骼系统无缝对接。
“你说,遇到爸妈时我们该说些什么?”
现在才开始紧张?艾丽卡可是已经怕了一路了。
已经2年没和父母见过面了,虽然昨夜才与他们的父母通完话,但通讯中父母只是简单和他们寒暄了一下,确认了他们的航线以及到时降落的一些工序,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也难怪劳森犯难了。
艾丽卡没有回答他,就连现在艾丽卡都不太想说话了,执行这种任务让她平时微凉的手心都忍不住发汗。
根据时间,他们应该穿上防护服了。
坐回驾驶位绑好安全带,一切准备完毕,运输艇瞄准了他们的目的地苏格兰高地切入近地轨道,开始最后的降下程序。飞行器外壳与稀薄但充满污染颗粒的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包裹在舱体外,舷窗被调暗,外面是一片燃烧般的橘红色。剧烈的震动传来,好在他们身着的防护服有减震的效果。即便如此还是能感觉到持续的低频嗡鸣透过座椅传遍全身,这就是小型飞行器会遇到的事了。
高度在不断下降,地面的景象愈发清晰。曾经郁郁葱葱的苏格兰高地现今的大部分地区覆盖着灰烬和冻土,飞行器驶过巨大的弹坑和城市废墟的轮廓,直到地面基地的轮廓清晰可见:一个巨大的半圆形的穹顶矗立在荒原上。
运输艇调整姿态,对准穹顶边缘一处在不起眼的凹陷上的屋面停机坪降下,最终稳稳停住。随着识别信号被基地确认,整个平台开始发出低沉的液压轰鸣声,开始缓缓下沉。平台最终平稳地进入基地内部,飞行器上空厚重的防护盖板开始合拢,直到最后一丝外界光被室内的灯带替换,舱门才开启。
平台停在一个广阔的地下空间里,甚至他们的飞行器在大空间中都显得十分娇小,这里说不定足以停泊很多架空轨列车。
舱门开启,即使在建筑内,外部恶劣的环境还是瞬间扑面而来,即使有基地局部立场的防护,高浓度的辐射和化学污染物依然让空气呈现出一种扭曲感,他们真该庆幸自己闻不到空气中的任何味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