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为设定与历史讨论向,可视作作者的夹带私货论文。
一、从现实出发:为什么历史上的蜀汉赢北伐几乎不可能
先把一个基本盘摆在桌面上:双方力量完全不对等
关羽丢掉荆州以后,蜀汉就一州。益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盆地外加一小块汉中。哪怕算上本作设定中后期拿下的陇右六郡,本质上也只是多了一部分今天的陕西、甘肃地区。
反观曹魏,控制的是整个北方核心区:中原是平原,也是从炎黄开始发展了几千年的地方,传统王朝的核心区域,农业条件远好于蜀地,人口与资源更是碾压蜀汉。
史料虽然对总人口统计有出入,但粗略上蜀汉全国上下约九十万人左右(含老弱妇孺);而曹魏人口在四百万量级,即使不考虑任何因素,单单看数据对比:
90 万打 400 万,拿头打?
再加上蜀地自身的结构问题:四川在今天有多少地方还没通高速高铁、交通不便,何况在公元三世纪,没有任何现代基建桥梁的情况下,当然是开发程度极度有限、交通极度不便的山区—盆地组合;任何一次北伐,都意味着翻越秦岭/褒斜/陈仓等天险,后勤线修得越长,战场上能动用的兵力就越虚弱——战场还没到呢,半路上运粮的人就先吃掉70%,前线喝西北风吗?
换句话说,诸葛亮北伐的最大敌人不是司马懿,而是地理条件的天险与粮草运输一边进水一遍出水的算术。
还有资源问题,四川山区多,也就成都平原那块富裕,其他地方经济农业啥啥都不行(放在今天的数据,看看成都和第二绵阳的差距就知道了)。而且产马极少、煤矿铁矿这些也少
这也是为什么整个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从四川出发向北打穿中原并建立长久统一王朝的政权,从未真正出现过。诸葛亮星落五丈原是千百年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之美,而所谓的明知不可为就在于,这副“起手牌”本身是人口、资源和地理全是3的一手烂牌。
在此可能有人会反驳了,秦灭六国起于关中,刘邦曾经是汉中王,既然他们能从西部打出一个天下,蜀汉为什么不行?但仔细一拆,就会发现这两种情况跟“三国时期的蜀汉”完全不是一回事。
1. 秦的崛起:远交近攻 敌人一盘散沙
秦的核心根据地是关中地区(今陕西关中盆地),不是四川。
关中有几个关键优势:
地理居中:东出潼关就是中原,西控陇右、南临汉中、北拒胡骑;
土地肥沃:渭河流域是老牌高产区,农业人口和税收都可观;
交通条件:相对于蜀地来说,关中通往东方的路径要平坦得多。
同时,秦统一六国时有一个关键的时代红利:战国格局下,东方各国彼此攻伐、互不相让,本身就已是一盘散沙;所以秦可以玩“远交近攻”——先打近的、拉远的,逐个各个击破,对手的内部高度分裂,这给了秦极大的战略伸展空间。
2. 西汉刘邦:从“汉中王”到天下之主,不是靠“入蜀”
刘邦曾被封为“汉中王”,势力范围一度涵盖巴蜀地区,但他实际上也只是在汉中,率军进入蜀地也只是过渡性的经营和兵员补充,从未真正把家搬到蜀地去。更关键的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是:楚汉争霸时期,天下各路诸侯表面归楚,实际上各怀鬼胎;项羽刚分封完天下不久,政权结构远未稳定,内部已有诸多裂痕;加上项羽个人性格问题,所以刘邦能趁着项羽与诸侯间的矛盾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最后再来看蜀汉的处境:
曹魏已经完成了北方整合,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政权,没有“六国互殴”可钻空子,蜀汉要面对的是一个人口、资源、地理全面占优的单一对手。并且三国时期的曹魏已经形成成熟的官僚与军事体系;内部虽有权臣掣肘(如诸葛亮死后的曹爽、司马氏内斗),但对外仍是一个整体;不存在“六国并立—群雄四起”那种系统性混乱。
总结一句话:秦与西汉的胜利,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对手自乱阵脚”的结构性红利之上,而蜀汉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整合完毕的超级北方政权。想用同一套剧本复制成功,本身就是对时代差异的低估。
二、本作的设定:穿越者已经把盘子推到极限
在本作的设定中,宁星舟的穿越时间点是公元 227 年。
此时官渡、赤壁早成往事,曹操、刘备、周瑜等一线人物早已入土,天下三分基本定型——换而言之蜀汉已经错过了汉末乱世群雄逐鹿的最佳窗口期。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穿越者拿着“历史剧本”所能做到的极限操作是什么?
我给的答案是:明修栈道(指剧情中诸葛亮率军在陈仓、五丈原引走大部分曹军),暗度“陈仓”(靠着拿好的历史剧本,以这个时候还没被发现的真实历史上邓艾的方式帮助蜀汉跨过秦岭天险)搞绕后偷家,最终才能在陇右六郡站稳脚跟。
也就是说,蜀汉在宁星舟的干预下,已经获得了真实历史中诸葛亮终其一生都没能拿到的战略前沿阵地,以天水为中心的陇右地区,成为蜀汉北上作战的桥头堡;后勤压力得到部分缓解——至少在前线也有了自己的地盘和仓储点,不必每一袋粮食都翻秦岭。
从“军事游戏”的角度看,这已经算是开了相当大的金手指。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陇右(凉、雍州)的土地,看着地方不小,但本身仍然是资源贫瘠的边缘地带,根本不足以单单凭借这里就有了和曹魏相抗的资本。
虽然并不能完全等同,但最直观的说法就是,今天的甘肃在中国的经济排序中人均GDP长期倒数第一,陕甘宁地区依然是大西北是需要被支教的地方。作者作为上海、东南沿海地带的人,对这片地方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安塞腰鼓hhhhh(甘肃宁夏没去过,陕西就去了西安和华山)
注意:这是纯类比,只是为了直观展示人口与经济差距,不涉及现实任何地域评价。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地域黑。
换言之,目前的蜀汉即便在宁星舟的帮助下已经远超正史水平,依旧无法凭借四川 部分陇右自力更生硬撼整个曹魏。话说糙点,就是即使在今天拿着川陕甘宁的经济人口去打北京天津 山河四省 部分湖北安徽江苏,也是一样的拿头打
三、剧情转折的必然性:当内战无解,就只能向外找空间
在这样的设定前提下,如果继续沿用传统三国穿越文的路线,继续北伐,只会写成平推曹魏的爽文。因为经过前两段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目前的蜀汉打曹魏没有赢的可能,要赢要么就写曹叡司马懿变白痴送人头蜀汉无脑赢爽就完了,要么就只能靠点完全超越时代的科技树比如宁星舟手搓出来一个马克沁,直接一秒三千六百转表演什么叫大人时代变了,突破历史逻辑的降维打击。
但我们都知道曹叡和司马懿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宁星舟也不可能在如此原始的时代整出热武器,对本作“尽量尊重历史结构”的基调来说,这是自毁设定
于是,第二条路自然浮现出来:既然蜀汉自身的资源、人口、地理框死了天花板,想要彻底改写战争的结局,那么就必须找到魏蜀差距中、中原无法提供的变量,向外去寻找新的资源与空间。简单来讲,玩王者的也知道推塔之前要打野吧。
具体而言就是:以已经拿下的陇右地区为跳板,从甘肃出发,出阳关、玉门关;穿越今天的青海、新疆;进一步触达三世纪时活跃于中亚一带的诸多势力——即今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乃至更西一带的前身世界(贵霜,萨珊波斯等),通过战争与商贸,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圈,去获得新的资源(比如我之前已经提过的马匹)、新的人口。
这条线并非全然虚构。历史上从西汉张骞、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起,丝绸之路便已经成为沟通中原与中亚的通道。只是在“三国”这一段,传统叙事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原争霸,很少有人写到这里去。
四、Make Han Great Again:为什么要走出三国地图
综上所述,在第二卷中把主视角逐渐从中原战场移向西域,并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为了“自创一个新地图玩玩”,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前提:
1. 尊重历史结构:
正视蜀汉在地理、人口、资源上对曹魏的劣势,不强行捏造一个“诸葛亮赢北伐”的平行宇宙。
2. 承认穿越金手指的边界:
即便有宁星舟这种握着“历史剧本”的穿越者,她能改变局部战局(如拿下陇右六郡),却无法凭空创造粮食、人口与肥沃土壤。宁苏二人穿越的时候都恰好没带食物,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否则没什么写的必要了,本文就会像知乎搞笑回答一样:如果给丞相无限猪脚饭,丞相可以北伐到南极。
3. 延展“蜀汉胜利的可能性”,但不是违背其现实:
主角团会在历史给出的棋盘上,寻找一条仍然自洽的“另类出路”——不是继续撞魏国这堵铁墙,而是沿丝路向西,阳关玉门关,向西去,去寻找新的资源、盟友与对手,
以上便是本书开启西域地图的理论依据与碎碎念。
欢迎历史学大佬、地理党、军迷在评论区补充纠错。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