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婚姻,是人伦大礼,关乎种族和人类的繁衍生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呈现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恋爱体系,以诗歌形式歌而咏之,在上到朝野下到民众之间广泛传诵。显然,恋爱、婚姻、家庭是人成年后的自然现象。
牛郎和织女,董永和七仙女,许仙和白娘子,梁山伯和祝英台,孟姜女和范喜良,这些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却都是悲剧。剧情呈现了两人两情相悦,然后就在一起幸福生活了,最后受到天宫或世俗皇权的干扰而被迫分离。
《西厢记》崔莺莺和张生,《桃花扇》明代诗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牡丹亭还魂记》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与李甲,《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长生殿》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这些文学作品呈现的恋爱和爱情的故事,距离普通百姓有点远,可以参考,却并不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杞梁和杞梁妻,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秦嘉与徐淑,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秦罗敷与丈夫王仁,陆游和表妹唐婉《钗头凤》,李清照和赵明诚《声声慢》,吴三桂和陈圆圆,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这些真实的历史爱情故事,流传并不广泛,语焉不详。
周穆王与王母娘娘,项羽和虞姬霸王别姬,东汉光武帝刘秀与阴丽,汉宣帝刘询和许平君故剑情深,明宪宗朱见深和万贞儿旷世之恋,这些帝王恋情,也描述的并不清晰,距离青春期少年有点远。
乡村戏曲和电影中的爱情,也顶多就是眉眼传情,几句对白就交代了两人之间的爱情。
台湾言情教母琼瑶,华裔加拿大现当代作家倪亦舒(倪匡妹妹),台湾作家三毛,香港作家岑凯伦,台湾诗人席慕容,香港财经作家、企业家、慈善家、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国际证监会组织亚太委员会主席梁凤仪,她们的作品在80年代、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入大陆,成为很多少女的必读书。
其中琼瑶影响最大,事实证明琼瑶自己是一个爱情悲剧,初恋高中国文教师,第一任丈夫庆筠感情破裂离婚,和平鑫涛50年感情,从做小三到结婚,最终平鑫涛的遗嘱暴露了真实的内心:不过是商业利用的关系。最后自杀身亡。
亦舒17岁爱上了贫穷画家蔡浩泉,3年后离婚;第二任丈夫武打演员岳华,因情感冲突而离婚;四十岁和第三任丈夫港大梁教授才感情稳定了下来。
作家三毛,从初恋被拒绝,到遭遇渣男结婚,到结婚对象暴毙,三十岁与荷西结婚,两人彼此真爱,然而不到6年,荷西不幸潜水时身亡。三毛四十七岁自杀身亡。
席慕蓉和刘海北相识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国学生中心,回台湾后,在乡下住了10年,两个感情很稳定。
梁凤仪大学毕业、事业有成后和黄宜弘结婚,两人白头偕老,婚姻、家庭、著作、事业、地位、财富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80年代、90年代的性教育,则由港、台、日、美小电影完成的,造成了很多偏颇。扫黄打非之后,才清理掉这些污秽。
人,从诞生就具有独立自主性和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实现必须通过人际关系呈现,例如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例如儿子、女儿、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领导、下属......等社会身份。
人分男女,天地分阴阳,男女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人世间不可回避的人际关系,而且只有男女结合才能阴阳和合、生生不息,如果男女互不交通,人类就灭绝了。
独立自主性和社会性实现,作为孩子成长的核心思想,人的成长是教育的核心,整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企业教育,都围绕人的成长这个核心,以人的独立自主性和社会性实现为纲领来组织实施。把握住核心,无论外在的世界如何变化,无论知识、信息、技术、环境、人文如何变化,都是人在面对,都是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经验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和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面对急剧发展的城市化、突如其来的全球化、高速发展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显得力不从心、招架无力。
1980年以来,改革开放,市场化,价格双轨制,国企改制,计划生育,医疗、教育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个接着一个重大变化。
大学生从国家干部身份和编制,逐步到市场化择业,再到鼓励大学生创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2年开始城市户口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从分配住房变成商品房,随之土地制度也发生了变革。城市粮油关系也于1993年发生变革,并于2001年终结。劳保医疗制度也于1994年开始改革,1998年改革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劳保制度也于1986年开始改革,于1993年改为社会保险制度。
国家、社会、环境、制度、知识、信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的认知却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还停留在过去。
恋爱、婚姻、家庭、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家庭规划、家庭共识......这些显然都属于人的认知,在这急剧变化的时代,自然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然而,我们对这样的变化却并没有在意,甚至认为是玄学,因为微妙而不可以用肉眼看,也不能用尺寸量。然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也正在影响着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也影响着我们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实现的认知,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姜牛出生于安徽珠城市农村,生长的环境是典型的农民原始认知。关于恋爱,最直接的观摩是爷爷和奶奶,爸爸和妈妈,大哥和大嫂,二哥和二嫂,其他的都是村里的道听途说。
爷爷和奶奶从姜牛记事就分床而睡,奶奶带着姑姑睡,爷爷单独睡,两张床呈直角摆在东屋的东北角。冬天屋子中间放一个大火盆烤火。姜牛很少看到爷爷、奶奶有什么交流,他们之间的默契不需要用语言交流,偶尔几句交流也是笑骂那种。田里的庄稼、村里的交往、亲戚的交往、赶集买东西、或卖粮食、卖猪这些归爷爷;家里烧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带孩子、做衣服、做鞋子这些归奶奶管。他们的爱情,不用心体会,根本看不懂。直到奶奶突然去世,爷爷明白奶奶确实走了之后,一直留着眼泪抽搐着,不吃也不喝,眼看就要不行了,姜牛才真切体会到爷爷奶奶一生生死与共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子女、孙子女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一辈子操劳服务的对象。姜牛劝说爷爷为了孙子们活下来,把爷爷的悲伤转移到痛爱孙子们上,让爷爷为了孙子们,为了家族香火绵延而活下去。
父亲姜文和母亲两人整日忙的是农活和生意,聊天的内容是生活琐事和手头的活计,他们每天有说不完的话,母亲说得多一点,两个人说说笑笑。但是和姜牛说的话不多,在父母看来,小孩子懂什么,他们聊的是大人的话。他们也从来没有聊过什么情啊、爱啊什么的。这要用心领悟,才能领悟到:爱就在平凡生活中,爱就在闲聊家常中,这种最平凡的爱才是真爱,才是最伟大的爱。让姜牛体会到父母之间爱情的,是父母所铺褥子上的“地图”,一个套着一个,小时候对这些“地图”很好奇,问妈妈,被妈妈揍了一顿,他更加感到莫名其妙。青春期以后他才明白那些地图是什么。
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的真爱,可以说是无声的爱,和琼瑶小说里那些昏头昏脑的、昏天黑地的爱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误以为琼瑶那种是“爱”,却缺乏智慧去领悟爷爷奶奶之间生死相依的生命之爱,也不懂父母之间那融入闲言碎语和共同劳动持家的爱。
大哥和大嫂,二哥和二嫂,都是经媒人介绍而结婚的,吃饭、干活、睡觉,互相对眼了、彼此同意了,然后结婚办事,生孩子、过日子,也是平淡无奇的。在姜牛看来,他们称不上“爱情”,像平淡无味的白开水。但是他们的爱就是源于对婚姻的尊重,婚姻就是两人爱情的契约,他们在婚姻中互相培养着感情。
姜牛是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尤其青春期之后,从12岁开始,他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要做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业”,“如何判断是非对错”,要弄懂人,要弄懂社会,要弄懂社会问题的根源,要搞清楚人生在世的意义和价值。姜牛的思想是博大的,然而课本和学校教育的内容,完全不足以实现姜牛博大的思想。村庄上只有一个大专生,在中学当老师,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基本上都是高考落榜的高中毕业生,都无法为姜牛博大的思想建设提供线索。
姜牛是孤独的。姜牛渴望有一个人生导师,可是没有足以指引他人生道路的导师出现,姜牛以□□为导师,学习《□□选集》来指导自己,揣摩自己的人生道路,但是一知半解无法领悟透;姜牛买了《老子》和《百喻经》,以老子的智慧指引自己的人生,也是一知半解,像雾里看花一样;姜牛看《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托尔斯泰做参考,还是一直半解。
中国的教育需要改革,彻底的从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为以人为本、以人的成长为本、以人的独立自主性和社会实现性为本。让少先队真正发挥出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效果,成为真正的学生自治组织。让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各街道建立中华文化之家,日常共同读诵中华经典、历史和《□□选集》、《德育故事》、《家庭教育》,每周按时聚会,有固定的工作人员日常接待群众心理诉求,和街道处理事务诉求两者结合起来。
找不到导师,姜牛想找一个伴侣。他相信了贾宝玉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所以就想着找有灵气的女孩做人生的伴侣,共同探索这个世界,共同构建美好的人生。
他还记得两三岁,周围几个姐姐就常带他过家家,小花、小会、小丽、小娥四个女孩都比他大,他们带他打猪草、唱歌、捉迷藏、踢毽子、砍老瓦、玩游戏、过家家。过家家,姜牛是唯一男孩,总是当丈夫的角色,姐姐们带着他探索如何结婚、生孩子、干农活、过日子。
姜牛很怀念小时候过家家的日子,可是上学以后,就再也没人玩过家家了,小花、小会、小丽、小娥也都不提过家家这件事了,似乎过家家从来没有发生过,当姜牛主动跟她们提起时,她们都说:“不记得了。”真的好奇怪。
小学五年级到镇上上学,同学中有个刘梅,身高一米五左右,身材曲线分明,面若桃花,眼睛大大的很明亮,笑起来很好看,说话的声音清脆响亮,做事情也很干练,姜牛觉得她很有灵性。
姜牛想和刘梅交往,却不知道如何交往,每次一看到刘梅,心就控制不住的狂跳,仿佛要跳出胸腔一样;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舌头好像僵住了,不听使唤;两条腿也不听使唤,情不自禁的发抖。自从邻居们对过家家不认账以后,这是姜牛第一次如此想和一个女孩交往。
姜牛常常远远看着刘梅,等刘梅走近了,又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刘梅当然也知道姜牛在看她,但是刘梅是独生女儿,从小父母就希望她能招女婿上门。
姜牛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帮刘梅家收过麦子、收过花生,干活很起劲、很卖力。刘梅家点的一种沼气灯很有意思。刘梅的父母倒也不反对孩子们相互交往。但是,从刘梅的神态看,似乎觉得姜牛还不够优秀。
这种不清不楚的不明朗态度,无法深入交流思想,让姜牛非常不满意。姜牛鼓起勇气,给刘梅写了一份“情书”,把自己对刘梅的感觉、看法、思念,以及自己的理想、思想、对未来的打算,都写进了“情书”,塞进了刘梅的书包里。
姜牛上厕所,刚好路过女生宿舍,听到刘梅正在对着其他女同学朗读自己的“情书”,声音中充满对自己的骄傲,和对姜牛理想的嘲笑。腾的一下,姜牛的脸红到了脖子根,感到无地自容,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为什么要这样嘲笑人呢?姜牛不明白刘梅的心理。
初三,姜牛大概知道了答案。木中亮的成绩比姜牛成绩更好,他留了一级,是要考中专的。木中亮是个孤儿,母亲早就离家走了,父亲也去世了。
刘梅主动接近木中亮,把木中亮接到家里住,供木中亮读书,好像就把木中亮当成了女婿一样。
姜牛似乎看明白了一些,刘梅是现实的,或者可能她父母是现实的。木中亮成绩更好,考上中专的把握更大,考上中专就能端上国家铁饭碗。而且木中亮是个孤儿,上门入赘应该不会有问题。
坦率的说,姜牛的理想刘梅确实看不懂,姜牛所期望的知己:共论天下、面向未来,刘梅显然不合适。
木中亮中专毕业以后,分配到县城面粉厂工作,后来当了厂长。但是也和刘梅一家断了关系。具体是什么原因两者断了关系的,他们彼此也都没有宣扬,其他人也不知道。
木中亮的老婆长得很像刘梅,神态、声音、身材都很像,岳父是县粮食局的。
恋爱的体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教育程度,所呈现的是不一样的。核心是人,人心是根本。正如爷爷奶奶和父母,他们虽然不识字,也说不出轰轰烈烈的爱情誓言,但是他们的爱是真挚的,是真心的,是经过时间沉淀的,这才是爱的核心和根本。以人为本,真心真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