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的硝煙散去,沈知晴的生活恢復了表面的平靜,但內心卻蕩漾著難以平息的漣漪。「暮雨」那篇如同定海神針般的文章,不僅為她正名,更在她心中樹立了一個智慧與格局並存的豐碑。她對這位匿名的導師充滿了感激與欽佩,這種情感純粹而熱烈,不摻雜現實中與陳暮遠相處時的複雜與忐忑。
然而,關於陳暮遠可能在現實中也暗中出手的猜想,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她心湖中持續擴散著環環相扣的波紋。她開始不自覺地,用一種新的、帶著探究與反思的目光,悄悄觀察他。
她發現,他出現在她視線範圍內的頻率,似乎比前段時間要高一些。不是在團契活動中刻意靠近,而是在一些不經意的場合——她週六下午去教堂圖書館查資料時,會「偶遇」他也在那裡安靜閱讀;她週日崇拜後與朋友在庭院交談時,會瞥見他站在不遠處與長執寒暄,目光卻似乎偶爾會掠過她所在的方向。
他的態度依舊溫和而保持距離,但那種曾經讓她感到冰冷的「界線感」,似乎變得柔軟了些。他不再急於在她靠近時後退,也不再急於用「兄長責任」之類的話語來劃清界限。他更像一個耐心的守望者,在她可感知的範圍內,提供著一種沉默卻穩固的存在感。
一次團契查經後,大家討論起「寬恕與和解」的話題。沈知晴因為之前的網絡風波,對此頗有感觸,發言時引用了「暮雨」文章中的一個觀點,關於「建設性對話」的重要性。她說完,下意識地看向坐在斜對面的陳暮遠。
他正低頭看著手中的聖經,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書頁邊緣,彷彿聽得很專注。但在她目光投去的瞬間,他恰巧抬起眼,兩人的視線在空中短暫交匯。他那雙慣常冷靜的逗號眼裡,沒有讚許,沒有探究,只是一片深沉的平靜,卻彷彿帶著一種……了然於心的溫和。
沈知晴的心跳漏了一拍,慌忙移開視線。那種「他什麼都知道」的感覺,再次強烈地湧上心頭。
她開始嘗試著,以一種更輕鬆、不帶那麼多情感負荷的方式與他相處。在一次只有幾個人的小組討論結束後,大家隨口聊起最近的天氣,沈知晴狀似不經意地對陳暮遠說了一句:「陳執事,您之前推薦的那幾本關於行為經濟學的書,我看完了,很有意思,謝謝您。」
這是一個安全的話題,關乎過去的、純粹的知識請教。
陳暮遠聞言,眼中閃過一絲幾不可察的亮光,他嘴角微微揚起一個真實的、不帶社交面具的弧度:「是嗎?能對你有幫助就好。那本《推力》裡提到的『選擇架構』,其實在教會事工的流程設計上,也可以借鑒。」
他自然地接過了話題,與她討論了幾句學術觀點,語氣平和,像一位樂於交流的學長。沒有逾越,沒有退縮,只是恰到好處的接納與回應。
這種順暢的、不帶壓力的交流,讓沈知晴緊繃的神經稍稍放鬆。她發現,當她不再執著於從他那裡索取情感回應,而是將他視為一個可以交流思想、值得信賴的長輩或朋友時,相處變得輕鬆了許多。
而陳暮遠,則將她的這種變化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心裡。他不敢將這視為一種進步,更願將其看作是一種脆弱的、需要精心維護的平衡。他依舊不敢主動靠近,生怕自己任何一個不合時宜的舉動,都會打破這來之不易的緩和。他將所有的關注與守護,都隱藏在那副平靜溫和的面具之下,如同一個沉默的港灣,靜靜等待著那艘可能永遠不會靠岸的小船。
他將目前的狀態視為一項風險極高的戰略投資項目進入了關鍵的靜默期與觀察期。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估值大幅波動甚至交易失敗。他必須極度耐心,維持市場穩定(兩人之間的平和氛圍),等待標的公司(沈知晴)內部產生更積極的協同效應(對他的信任與好感自然增長),從而降低併購溢價(他需要克服的內心障礙與外部壓力)與整合風險(關係確立後的磨合挑戰)。
然而,這種小心翼翼的平衡,並未能維持太久。生活總是以其出人意料的方式,介入人們精心編排的劇本。沈知晴合租公寓裡那潛伏已久的矛盾,終於在一個普通的夜晚,以一種讓她措手不及的方式,徹底爆發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