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晴將所有精力投入工作,試圖用編輯專業上的成功來證明自己,也藉此忘卻情感上的困擾。她主動爭取負責一本社內頗受重視的年輕本土作家的作品,精心策劃營銷方案,與作家溝通順暢,項目進展順利,這給了她極大的成就感和底氣。她與「暮雨」的郵件往來也愈發順暢,這種純粹的智力交流成了她心靈的避風港——她刻意不去深究「暮雨」的身份,將這個謎團連同對陳暮遠複雜的情感一起,暫時封存起來。這種「分隔」給了她一種奇妙的安全感,彷彿擁有了一個獨立於現實煩擾的精神角落。
然而,平靜很快被打破。出版社的線上平台開設了一個專欄,讓編輯們分享閱讀心得或行業觀察。沈知晴抱著交流的想法,寫了一篇短文,探討「流行文學與經典作品在敘事節奏上的差異」,其中委婉地提到某些過度追求速食爽感的網絡小說,可能削弱了讀者對深層情感和複雜結構的耐心。
她自認為觀點溫和,僅是學術討論。不料,文章被一個擁有眾多粉絲的知名網絡作家轉發,並斷章取義地解讀為「傳統出版社編輯傲慢貶低網絡文學」,瞬間引發了該作家粉絲群的猛烈抨擊。評論區充斥著謾罵,指責她「思想迂腐」、「不懂市場」、「居高臨下」。
這股怒火甚至蔓延到了出版社的官方社群平台。雖然規模不算巨大,但言辭激烈,對出版社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總編找沈知晴談話,雖然沒有嚴厲批評,但語氣凝重地提醒她:「知晴,作為編輯,公開言論需要更加謹慎。尤其是涉及不同創作形態的評價,很容易引發誤解和對立。」
沈知晴感到前所未有的委屈和壓力。她並非有意挑起爭端,只是表達專業見解,卻遭到了如此惡意的解讀和攻擊。
這感覺就像發行了一款結構性金融產品,本意是滿足特定投資需求,卻因市場情緒化誤讀和惡意做空,導致價格劇烈波動,甚至危及發行機構的聲譽。她個人的信用評級和職業前景,瞬間暴露在系統性風險之下。
她需要理解和支援,但第一個浮現的身影——陳暮遠——被她立刻否決。不,她不能再依賴那份若即若離、只會事後讓她更傷心的「關心」。
而此時的陳暮遠,在瀏覽資訊時無意中看到了這場風波。他的心立刻揪緊了。他能想像她的無助。幾乎是下意識地,他撥通了她的電話。電話響了幾聲後被接起,她的聲音傳來,帶著一絲疲憊和明顯的疏離:「喂,陳執事?請問有什麼事嗎?」
這個稱呼和語氣,讓陳暮遠準備好的話堵在了喉嚨口。他頓了一下,盡量讓聲音聽起來平靜自然:「我看到網上有些關於你的爭議文章。你還好嗎?需不需要……」
「謝謝陳執事關心。」沈知晴迅速打斷了他,語氣禮貌卻帶著一道清晰的界線,「只是一點小誤會,我自己可以處理。社裡也在幫忙應對,不勞您費心了。」
她的拒絕直接而明確。陳暮遠握著手機,一時語塞。他聽出了她語氣中的防備和那份「劃清界線」的決心。他第一次主動伸出援手,卻被她毫不猶豫地推開了。
「……好,如果有需要,隨時可以找我。」他最終只能幹澀地說出這句話。
「謝謝,再見。」沈知晴說完,便掛斷了電話。
聽著電話裡的忙音,陳暮遠感到一陣前所未有的挫敗感和……更深的焦急。他清楚地感覺到她平靜語氣下的焦急與無助,但她卻寧可獨自承受,也不願接受他的幫助。
幾乎就在掛斷陳暮遠電話的同時,沈知晴深吸一口氣,打開了郵箱。她需要一個不會讓她情感失控的、理性的聲音。她開始給「暮雨」寫信,詳細描述了事件的經過、她的初衷以及目前面臨的壓力,誠懇地請教他,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如何看待這種輿論現象,以及應如何專業、得體地應對。
她拒絕了他現實中的現金流支持,卻轉向尋求一個匿名資產的價值背書和風險管理建議。這讓陳暮遠意識到,他在她現實生活中的信用額度已被凍結,而他在網絡世界的隱形持股,反而成了她此刻唯一的流動性來源。
這種被排除在外的感覺,遠比之前的默默守護卻被她誤會,更讓他難以忍受。她寧可去向那個虛無縹緲的「暮雨」求助,也不願意接受他現實中伸出的手。
他關掉手機,目光銳利地重新審視著屏幕上的輿論風暴。沈知晴的拒絕,非但沒有讓他退縮,反而激起了他更強的決心。既然常規的關心路径被阻斷,那麼,他必須找到一個更巧妙、更根本的方式,從源頭上化解這場危機,同時,或許也能為自己創造一個無法被輕易拒絕的、「正大光明」地站在她身邊的理由。
他需要一個計劃,一個既能精準打擊惡意源頭,又能提升她專業形象的一石二鳥之策。而這一次,他不會再滿足於隱身幕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