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王府另一边的清鹤院。
隐在暗处的暗卫道:“回禀王爷,墨七来信一切已按计划行事,说完后又呈上一本有着浮水案三字的书册,接着说王爷暗探来信刺杀王妃的除了已查清的宁王。
另一群人的身份也已查明,侍卫的语气停顿了一下,说道另一群刺客是太后的人。”
烛光映照坐立于书案旁,棱角分明眉目疏朗神情冷淡之人,此时正拿着那本印着浮水案的名册。
翻页的指尖听到太后一词也没有丝毫的停顿,继续翻起一页新名册,只是深邃的瞳孔逐渐变得幽深狠戾。
翌日清晨,生物钟准时让林知榆在六点醒来,既来之则安之林知榆扫视一眼这古色古香的房间。
走到桌边倒了一杯水喝下,外间的丫鬟听到动静连忙问道:“王妃是否需要奴婢们现在进来梳妆打扮。”
听到询问声的林知榆放下茶杯边往梳妆台前走边回:“进来吧。”
“奴婢们给王妃请安。”
林知榆一时没反应过来愣了片刻,淡淡道:“免礼。”
林知榆望着铜镜里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脸,一时陷入沉思脑海里不由自主的冒出自己能回去的想法。
端坐着的林知榆以为梳个头发然后装几个头饰就可以了,没想到还要描眉画钿等如此多的程序。
于是干脆闭目养神,闭着眼的林知榆在感觉到她们终于梳妆完后睁开眼,察觉房间里的视线都凝视在她身上。
“有何不妥吗?”林知榆望着铜镜里的自己疑惑的开口
“王妃恕罪,王妃恕罪,奴婢们一时看着王妃,如画像里的仙女一般的模样看迷了眼,所以失了礼数。”
林知榆看着她们惊慌的神色,脸上闪过一抹吓到她们的罪过感。
“不必惊慌,我没有怪罪你们。”
接着另一群捧着衣裙的丫鬟走到林知榆跟前缓缓的为林知榆穿衣。
看着丝滑飘逸的衣裙,林知榆微垂眼眸想着这身衣服能值多少钱。
林知榆不太习惯的动了动这身里三层外三层的浅绿色衣服说道:“你们先退下吧。”
穿着这身繁杂的服饰提步到古色古香的书案边,书案上放着一架古琴,书柜上摆放着一些书和瓷器。
林知榆视线一一扫过这些书,视线停在一本地方志的书本上,随后伸手取出坐到椅子上翻看。
“王妃,早膳已经准备好,可要现在用膳。”
林知榆从书上抬头,看了眼下方的枝桃眼眸微动,放下手中的书随意问道:“枝桃现你一早就去膳房了吗?”
下方的枝桃恭敬道:“是的王妃,奴婢怕你吃不惯临安城的吃食,所以早起去膳房让厨娘准备了你平时喜欢的吃食。”
“辛苦了枝桃,那就现在用膳吧。”林知榆放下手中的书,缓步走到桌边坐下。
语气里没有一丝波澜的开口:“只是我既然来了临安城,也想尝一尝这里的吃食味道,以后按临安城的口味便可,你看如何。”
“是王妃,奴婢知错了,奴婢下次再也不敢未经允许就擅自做主。”林知榆手上的筷子不慌不忙的夹着菜,过了一会放下筷子,看着满脸害怕到颤抖的枝桃。
林知榆声音柔和“枝桃你别害怕,我没有要怪你的意思。”
“我有一些问题想问你,你只需如实回答便可。”
直视着一个劲点头的枝桃,林知榆指尖轻点着桌面,扬起微笑一抹微笑,第一个问题:“你和我在森林中分开后,你是如何逃脱刺客的追杀。”
这个问题虽然在昨天枝桃在给她讲述刺杀过程时就已经回答过,但她现在重复问一遍,只是想证明这次枝桃的说辞和昨天相比是否有不同的地方。
但是枝桃的说辞还是和昨天讲的并无差别,甚至是讲的顺序和语气里该带着的情绪都没变。
林知榆抬手假装揉了揉眉心,然后开口打断,问第二个问题:“我昏迷的这三天可有发生什么事。”
“回禀王妃,你昏迷的三天里,只有第一天皇宫送来一些滋补的药材,其他的并没有什么事情发生。”
“我知道了。”林知榆说完便朝着屋门口的方向左去。
“我想逛一逛这王府,你去找一个熟悉王府的人带路吧。”
一步一移景的景观设计给人一种精致典雅的美,林知榆忍不住挑了一下眉反派不愧是反派既然掩藏到连一草一木这些细节都不放过,分心的同时林知榆脑海里在不断记着王府的路线。
逛完整个王府已经过去一个小时,回到她居住的院落大约午时三刻。
林知榆吩咐了一句不用午膳后,便让人搬了一张躺椅放在院落里,
拿着一本闲书悠闲的躺在椅子里的林知榆,过了一会把书放在眼睑遮住暖洋洋的阳光。
闭着眼的林知榆在脑海里回忆着王府的地形图,回忆着有哪些地方有人在把守。
好计划以后逃跑的路线,但是在意料之中的是,整个王府把守的严密程度恐怕是连一只苍蝇都飞不出去。
这样也好越严密越会有放松的时刻,老虎都有打盹的时候更何况是人呢,这些人也不是防备她的,她已经不是宋敬洵重点关注的对象。
因为今早醒来时她就感觉到暗处盯着她的人已经撤了。
这说明经过昨天以后她在反派那里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人,所以不值得花更多精力让人盯着她。
那么接下来作为小透明的她,只需等待剧情里有她出场的地方就可以,而接下来会出现的剧情点是百花宴。
百花宴表面是为庆祝平阳王大捷归来,实际却是皇帝利用这次宴会不仅找借口收回晋王也就是男主在南燕封地掌握的绝对兵权。
连带着也将男主的外祖家镇南将军府,以及另一家皇帝刚登基时就特封的,为了分散镇南将军府兵权的镇西将军府
而这次皇帝也将镇西将军府的兵权也收回大部分。
这些收回的兵权全部被皇帝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
并且这个举动还达到给其他大臣以及世家大族来了一个杀鸡儆猴的警示作用。
总之皇帝在这次的百花宴上得到了一箭三雕的结果,甚至超过一箭三雕因为宋敬洵还没包括。
至于反派宋敬洵在其他人眼里纯粹是皇帝手里的一枚棋子,现在是五年前也是。
五年前宋敬洵的外祖家有着开国之功的靖安侯府,因为勾结外敌的罪名一朝倾灭。
随后被皇帝下旨流放到蜀地,宋敬洵的母妃也就是皇后被废打入冷宫。
至于为何是流放而不是株连九族,一来是因为皇帝害怕动摇了他抢来的皇位,二来是因为他怕另一些同靖安侯府一样的开国肋骨功臣的世家大族寒了心,从而动摇根基。
小说里的皇帝本就不是明君,疑心太重一直害怕那些开国的世家大族削减皇权,从而威胁到他的黄帝之位。
而靖安侯府首当其冲成了皇帝心头的一个隐患,因为从苍麟国建立伊始靖安侯府就一直位于世家之首,历经了三任皇帝是当之无愧的朝堂元老。
可是皇帝为了一己私欲就对始终位于世家之首的靖安侯府下手。
靖安侯府虽然忠心耿耿没有丝毫异心,但树大招风只要靖安侯府存在就随时提醒皇帝要面临暴风雨。
因此皇帝就借着镇南侯和镇西侯两家之手,铲除了靖安侯府这个百年世家。
宋敬洵和他的外祖家靖安侯府不可能不知道处境,所以他们应该也料到皇帝迟早会对他们下手,所以他们早已运筹帷幄,利用皇帝的忌惮,达到被流放而不是株连九族的目的,因为他们知道当下只有保住族人的性命才是根本。
最是无情帝王家啊!林知榆轻声的感叹了一句,她没有看到后面的小说剧情,所以她现在既然开始有点期待后面故事的走向。
但是有一点林知榆感觉非常的矛盾,原主的父亲在皇帝还是皇子时就已经和皇帝站一队,并且在皇帝坐上皇位后,还被提升为丞相,是皇帝的心腹。
但是当时的皇帝为什么下旨将心腹丞相的嫡女嫁给被流放了已经三年的皇子。
一瞬间林知榆脑里出现一个猜测难道是原主的父亲为了替皇上分忧将原主推了出来。
虽说宋敬洵已经被流放,永远也不能再回临安城,但好歹还是皇子,黄帝表面为了不丢皇室的颜面,所以才会有这场赐婚。
但在林知榆看来实际应该不会是这么简单。
可世事无常皇帝也没想到西趾蛮夷会突然撕毁和平协约,还来势汹汹一举连夺几座城池,派出的几名大将也接连失守,皇帝这才迫于形势下旨让被流放到广陵的宋敬洵出征。
之所以让宋敬洵出征,是因为他十七岁那年击败一直以来困扰苍麟国十多年来的边境强悍的游牧一族,并且还收并了游牧一族。
从那一战之后百姓们将他视为保家卫国的战神。
果不其然宋敬洵出征后,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不仅结束战争还夺了西趾国的几座城池,西趾派人来送投降书并主动请求附属于苍麟国。
皇帝本来的心思是想随意打发一些赏赐给宋敬洵,不想让他回到临安城。
但是百姓之间越传越广的言论,皇帝不得不顾及自己的名声和利益再加上宋敬洵在百姓们心中的地位,才不得不下旨让他回临安城。
因为宋敬洵在未被流放之前在临安城不仅是众百姓口中满腹经纶,骑射武功一骑绝尘的奇才,还是百姓心中的战神。
被流放后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仍然很高,更别说经过此一战之后。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皇帝以为一切尽在他的算计之中,只是看过小说的林知榆可是知道的宋敬洵从回临安城那一刻,或者更准确的来说五年前,他就已经一直在刻意为之的在人前扮演他是一枚棋子的角色,那时他就已经开始骗过了所有人。
梳理完这次百花宴的剧情点,林知榆伴着春天微凉的风和温暖的阳光陷入了沉睡,醒来时林知榆拿开脸上的书揉了揉眼睛,看了一眼太阳的位置,开口问:“枝桃现在是什么时辰。”
一旁的枝桃回道:“王妃约申时二刻。”
“那就准备晚膳吧。”
她打算早吃完晚饭实地去了解一下当下的一个情况,顺便逛一逛今早逛府时听到丫鬟们小声议论的花朝节。
“王妃,刚才王爷身边的侍卫来传话,明天需要王妃在辰时五刻随王爷一同进宫参加百花宴。”
吃完饭换了一身既低调又轻便衣赏,正吩咐着枝桃让她去准备待会出府马车的林知榆,朝来汇报的嬷嬷说:“知道了嬷嬷,顿了一秒接着说嬷嬷你回去复命时和王爷说一声,我等会出府一趟回来的时辰大约是酉时五刻。”
她本来就打算派人和宋敬洵说一声出府的事,这样有利于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重要的是她现在住在别人的房子里,不说一声过意不去。
街上人声鼎沸,坐在马车里的林知榆撩起门帘的一个角,看着张灯结彩的街道,形形色色的摊位摆放有卖剪纸的,卖花糕的,卖莲花灯的。
除此之外,还有小商贩们卖力的吆喝声伴着熙熙攘攘行人的欢声笑语声,孩童的打闹嬉笑声。
视线一转不远处的湖面漂着形色各异的游船。
看着如此热闹的景象,林知榆打算先按计划买完自己需要的东西后,再去凑一凑这番热闹,不然亏大了。
林知榆先到药堂买了几味药材,又去书肆买了几本有关各国人文风情、地理范围介绍的书籍。
随后朝着专门说书的茶肆而去,林知榆找了个人少的角落坐下。
她来这里重点是消磨时间,顺便听听最近临安城发生的大小事,因为这地方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收集到轰动临安城的事。
并且这地不仅收集消息的速度快,就连传播信息的速度也是最快的。
因此朝廷在颁布律法和赋税等条令时也会借助此地将信息传递给百姓。
毕竟百姓中识字的人非常稀少比起粘贴公文,直接向百姓宣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当然茶肆的主要任务还是讲临安城发生的大小事,虽然很多事都被添油加醋的进行刻画不可信。
但是对于林知榆而言听一听也没损失,既能打发时间又能快速了解临安城的近况。
坐在角落的林知榆打量着这间规模较大的茶肆,嘈杂的环境随着说书人手里的木块一敲瞬间安静,抑扬顿挫的声音响起:“话说,最近发生的大事,大家应该都已经有所耳闻,当属平阳王大捷归来后回到临安城,但是除了此大事外,还有一事各位可知是何事。”说书的人停顿了一会让大家猜
下方的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一阵也没猜道,被吊起好奇心的众人嚷嚷道 :“你就别卖关子了,我们怎会猜到,赶快道来。”
其余一些刚才没参与到议论中的人也附和道:“快说,快说。”
上方说书的人看到有不少路过的人因为刚才的声响被吸引走了进来,摸了摸胡子在大家催促声中手边的木块又一敲说:“另一件大事当属丞相嫡女即将嫁给宁王成为宁王妃,听说还是太后赐的婚。”
“丞相嫡女不是早已嫁给平阳王,为何还会嫁给宁王。”有人疑惑开口
旁边的人回道: “诶,你这是道听途说了吧!两年前嫁给平阳王的是已逝的丞相夫人留下的女儿,而这个要嫁给宁王的可是丞相府现今当家主母的嫡女。”
一旁的人听到有人提起平阳王后,一脸可惜的说道:“诶,平阳王可是个奇才,没想到会落得此遭遇。”
其他的人纷纷跟着点头。
“是啊!可惜了,可惜了,好在平阳王又回到临安城。”
林知榆一边往嘴里塞着刚才在街上顺便买的零嘴,一边思索听到的丞相嫡女嫁宁王的消息。
又出现与原著不符的剧情点,那么是否可以证明这个世界已经跳出原著的框架。
如果是这样那么小说里发生的剧情,就只能大致的当作一个参考。
因为剧情还是会发生,但是却会出现更多书里没出现的掩藏剧情和任务。
林知榆抬头看了眼下落的夕阳映照出的满片火红的天空,心里的成算也随之更加清晰。
“ 枝桃,我们走吧。去看一看这临安城的花朝节是如何的与众不同。”林知榆脸上充满一探究竟的神色
随意拍了几下手上残留的糕点碎屑,就朝着门口走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