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棋局
灵武的秋日,天色总是亮得格外迟。卯时三刻,东方才泛起鱼肚白,刺史府改建的行宫已然灯火通明。太子李豫端坐镜前,任由内侍为他戴上七旒冕——这是监国特有的礼制,比天子九旒减等,却依然沉重得压人。玄衣纁裳上的华虫火焰纹,在烛火下泛着幽光。
"殿下,"老宦官李辅国轻声提醒,"百官已在丹墀前候着了。"
李豫深吸一口气,镜中青年眉宇间的稚气已被连日操劳磨去大半,只剩下与年龄不符的凝重。起身时,冕旒碰撞发出细碎声响,像极了此刻他纷乱的心绪。
太子监国,既要代父理政,又要谨守臣子本分,这个度比原来想象中要更难把握。
殿门开启的瞬间,肃杀秋风灌入,烛火摇曳,明明欲灭。汉白玉铺就的甬道两侧,文武百官早已按品阶肃立。
文官以宰相韦见素为首,紫袍玉带,手持象笏;武将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首,玄甲映着晨曦,腰悬金鱼袋。见太子驾临,众人齐刷刷躬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却微妙地分成了两个阵营——文左武右,泾渭分明。
"众卿平身。"李豫的声音刻意压得沉稳,目光扫过众人时,在郭子仪身上多停留了一瞬。这位刚取得嘉山大捷的老将军今日特意刮了脸,但甲胄上的战尘还未拂净。
典礼依制进行。当太常寺卿唱喏"授监国玺"时,变故突生。
"臣有本奏!"右军校尉王难得突然出列,声如洪钟打破了庄严肃穆。他跪地时铠甲铿锵作响,"叛军虽暂退,然灵武粮草仅够半月之用。请殿下即刻奏报陛下,优先调配军需!"
文官队列中顿时响起压抑的骚动。韦见素持笏的手微微发抖——王难得特意强调"奏报陛下",这是在质疑太子监国的决断权。更何况,王难得是他一手提拔的,只是不知何时,这人竟背叛了他,在今日大殿上作出质疑,是想让太子忌惮于他。
李豫尚未开口,郭子仪已朗声笑道:"王将军忧国之心可嘉!然殿下昨日已命户部拨付三万石军粮。"说话间,老将军状似无意地向前半步,恰好挡在王难得与太子之间,"倒是将军消息灵通,连户部今晨才核定的数目都了如指掌。"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维护了太子颜面,又暗指有人泄露朝议。李豫看见韦见素脸色发青,而王难得额角渗出细汗。他适时抬手:"军国大事,容后详议。继续典礼。"
冕旒垂下玉珠遮住了李豫晦暗的眼神。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发难,实则是各方势力在试探他这个监国太子的权限边界。
典礼后的政事堂会议,才是真正的战场。
"灵武仓存粮仅十五万石,而朔方军每日就要消耗千石!"韦见素将账册重重拍在紫檀木案上,"更别说还有数万流民需要赈济!如今陛下幸蜀,天下仰望灵武,若粮草不继,如何向陛下交代?"
户部尚书颤巍巍补充:"若是依照郭将军所请再拨三万石,官员俸禄就只能发半饷了......"
"半饷?"兵部侍郎冷笑,"叛军距此不过三百里,将士们饿着肚子如何守城?若灵武有失,你我有何面目见陛下?"
争吵声几乎掀翻屋顶。李豫端坐主位,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青玉镇纸。这是他第十次主持这样的会议,每次都在"奏报陛下"与"权宜处置"之间艰难权衡。文官们时时抬出父皇敲打,武将们则以军情紧急相逼。
"够了。"太子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满堂寂静,"军粮拨两万石,流民粥厂减半,官员俸禄......"他顿了顿,"暂发三成。具体细则,待本王奏明陛下后施行。"
满座哗然。这是个两头不讨好的决定——既用"奏明陛下"安抚文官,又用"暂发三成"稳住军方。韦见素欲言又止,最终化作一声长叹;郭子仪抚须不语,目光却扫过角落里记录会议的青年书记官。
李豫看得分明,那书记官是韦见素的门生。这场争论表面是为国事,实则是文官集团在通过"尊奉陛下"来制约监国权力。
与此同时,西偏殿的菱花窗后,李钊正在临摹《兰亭序》。笔尖却总在不经意间顿住,墨迹在宣纸上洇开团团乌云。
"公主可是有心事?"侍墨宫女轻声问。
李钊摇头,目光投向窗外。从这个角度能看到政事堂飞翘的檐角,此刻那里应该正进行着决定灵武命运的争吵。她想起今晨典礼上王难得的突然发难,又想起昨夜系统推演显示的"监国权责模糊引发的矛盾激化概率:79%"。
【新任务:缓解监国困境】 【奖励:政治嗅觉(初级)】
系统提示音让她笔尖一颤。作为公主,她既不能参与朝政,更不能暴露系统存在。但推演结果像悬顶之剑——若太子权威持续受损,灵武政权可能从内部瓦解,而她这个公主,也将自身难保。
"去小厨房。"她突然搁笔,"本宫要亲手做些茶点。"
当李钊端着莲子羹来到政事堂时,争论正到白热化。韦见素激动得冠帽歪斜,郭子仪则按剑而立。她的出现让众人猝不及防,连太子都露出诧异神色。
"钊儿怎么来了?"
"见皇兄操劳,炖了安神汤。"李钊垂眸布盏,状似无意地对户部尚书说,"方才路过粮仓,见许多麻袋堆在露天,若是遇雨可怎生是好?"
老尚书脱口而出:"公主有所不知,那都是掺了沙土的陈粮,本就......"话说半句突然噤声,冷汗涔涔而下。
满堂死寂。李钊继续慢条斯理地摆弄瓷勺:"倒是可惜了。我倒是听说灵武城南有座前朝义仓,虽然废弃多年,地窖里或许还存着些能用的粮草呢?"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却让郭子仪瞳孔微缩。老将军突然大笑:"公主提醒得是!臣这就派人去查探!"说罢竟直接大步离去,连礼节都顾不上了。
李豫若有所思地看着妹妹,眼底深沉。
是夜,太子书房烛火通明。
"果然清出三万石存粮!"李豫兴奋地推开地图,"虽有些霉变,但足够应急!钊儿,你从何处知道义仓之事?"话风一转,李豫抬头看向李钊,目含探究。
李钊正在研磨朱砂,闻言笔尖微滞:"前日读《灵武风物志》,偶然看到前朝曾在城南建过义仓。"这谎扯得勉强,但太子显然看着像是被喜悦冲昏头脑,并未深究。
"如此一来,至少能多撑半月!"李豫对着沙盘比划,"郭将军建议主动出击,韦相却主张固守待援......都说要奏报陛下,可蜀道艰难,一来一回要月余!"
烛火噼啪作响,将太子纠结的身影投在墙上。李钊默默调着胭脂,想起系统推演里的结论:监国制度的最大困境,在于事事请示会贻误战机,独断专行又会授人以柄。
"皇兄可记得颜真卿大人?"她突然问。
"颜卿坚守平原郡,自是忠臣楷模。"
"那......为何不请他以河北招讨使之名联络诸道?"李钊蘸着朱砂在地图上画出一道弧线,"若河北义军能切断叛军粮道,灵武压力自解。此举既未逾矩,又能建功。"
李豫怔住。这个大胆的战略超出所有幕僚的提议,却巧妙避开了"是否请示陛下"的难题——颜真卿本就是父皇亲封的招讨使。
但很快又摇头:"颜卿孤悬敌后,如何联络?"
"臣妹不懂军国大事,"李钊垂下眼帘,"只是听说......信鸽能飞越千山万水。"
烛芯爆出个灯花,映得太子眼中精光乍现。
三日后的深夜,李钊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
"公主!殿下请您速去书房!"
李钊披衣赶去时,见太子激动得满脸通红,手里攥着张字条:"颜卿回信了!河北十七州皆愿起兵响应!"
字条边缘还沾着鸽羽,墨迹被雨水洇开大半。李钊注意到太子的手指在微微颤抖,这不是喜悦,而是后怕——若这个冒险的计划失败,他不仅要承担军事失利的罪责,更要面对"擅权专断"的指责。
"多亏了钊儿提醒。"太子突然说,目光灼灼,"你近日似乎......格外关心政事?"
窗外惊雷炸响,李钊的心跳漏了半拍。她低头整理袖口:"不过是见皇兄辛苦,想为兄长分忧罢了,先前的女先生可以授课来帮助皇兄。我为阿姊,也想帮帮皇兄。"
空气突然凝滞。雨点敲打着窗棂,像无数小锤敲在心上。就在她以为太子要继续追问时,他却转身望向暴雨如注的夜空:
"明日朝会,本王要奏请陛下,准我亲征。"
"皇兄!"李钊失声惊呼。这个决定比系统推演的任何一种可能都更冒险!
"郭将军说得对,困守孤城终是死路。"太子声音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与其等叛军合围,不如主动出击。但这次......必须奏明父皇。"
雨声中传来更鼓,已是四更天。李钊看着兄长被烛光拉长的身影。这场监国局里,最难的不是调兵遣将,而是在君权与臣责之间走钢丝。这几日的商讨中,太子仁义忠孝,却摇摆不定,没有亲信,此局,无论输赢,太子都走不下去。
翌日清晨,当太子将亲征奏疏当众火漆封缄时,满殿肃然。郭子仪率先跪倒:"臣愿为先锋!"韦见素嘴唇翕动良久,最终深深叩首:"殿下忠孝两全,老臣佩服。"
李钊站在廊柱后,望着信使揣着奏疏驰出宫门。秋风卷着落叶扫过丹墀,那封向着蜀道飞驰的奏疏,承载着整个灵武政权的命运,也系着太子在忠君与救国之间的艰难平衡。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