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嬷嬷本以为乡下的丫头极好哄,说两句去享福便也巴巴地跟着去了,谁曾想人家一股脑儿将她来的缘由全问了个遍。
老爷说,管她要什么要求,定是要先将人带回长安。
左不过是要些钗环首饰,珠宝锦缎罢了。
马车只有一辆,这娘俩却非要将家中鸡羊一并带去。鸡笼中装着几只芦花鸡,置于马车前缘,张嬷嬷顶着风雪,跟车夫听它们咯咯哒了一路。
车内本还有地儿,却被那羊横着门挡着不让她进。
这是什么苦差。
车内炭盆燃炭火,与外头光景全然不同。
沈清婉坐在沈风禾身旁,“那死鬼当年抛妻弃女跑得比谁都快,如今倒好,竟给你择了这样一门好亲事。大理寺少卿,从四品上的大员,比他那官职还高。难道真是良心发现,想补偿你?”
“我们离长安城并不远。”
沈风禾眯着眼回,“他明明早就能寻到我,不必非要等到这个时候。”
十七年的不闻不问,眼下突然抛出橄榄枝,还是一门看似风光无限的婚事,这里面若说没有蹊跷,她是不信的。
沈清婉见她神色淡然,反倒有些着急,“小阿禾,咱们在乡下虽说不富裕,可温饱不愁,自在逍遥,没人拘着你。要不,要不我们去了吧......”
“方才谁巴巴地想去?王家馎饦不想尝了?”
沈风禾打断她,依旧半眯着眼,“婉娘,你且再靠过来些,让我睡会。”
沈清婉依着她的话,将她的脑袋往自己的膝上放平,又替她拢了拢披袄。
她倚在她膝弯,怀中抱着雪团,慢条斯理道:“你跳舞累,从县里回家路上黑。”
“不累,不黑。”
“那夜里不要总让我揉腰。”
“......不孝。”
马车是夜里走的,鹅毛大雪还在下,行路也难。
走了一夜,晨光微熹,车帘风掀开一角,外头喧嚣热闹。
沈风禾自幼长在乡野,偶尔跟着沈清婉去县里赶集,从未见过这般宽阔气象。
从明德门进城后沿着朱雀大街走,纵使雪天,也是人挤人。
西市一到,两旁的铺子鳞次栉比,招幡飞扬。
“热乎的胡麻饼哟——刚出炉的,外酥里软!”
食肆前,伙计正夹饼吆喝着,饼香混着芝麻的焦脆顺着风飘进马车。
姜饮撒上几粒桂子,辛辣混着甜香,蒸笼叠得老高,蒸饼、糖糕的香气汩汩往外溢。冯二家的酱肘,卤得酥烂,配酒最妙;油光锃亮的腊鸡、腊鸭,悬在李记食肆旁,最适合做腊味合蒸配蒸馍。
西域来的商人卖波斯枣,高鼻深目的穿着胡服站在骆驼旁贩炙羊肉。挑着担子的小贩,竹筐上盖着厚布,掀开便是热气腾腾的羊汤,能随时随地下碗汤饼。
“卖羊肉汤饼——骨汤熬了一日夜,撒上芫荽,来一碗哟!”
行人往来不绝,雪色映朱楼,当真是盛世长安。
“姑娘,进了坊再走两刻,就到沈府了。”
张嬷嬷见沈风禾掀开车帘对外探头探脑,提醒道。
沈风禾目光扫过街角冒着热气的食肆,笑着回,“张嬷嬷,婉娘念叨辅兴坊的胡麻饼好久了,我去给她买两块带回去,耽误不了片刻。”
张嬷嬷又冻又晕,一路上也被飘来的香气诱了个好歹,回道:“成,老奴跟着你,快去快回,别让老爷等急了。”
两人下了马车,往食肆走去。
这胡麻饼生意好,青色官袍的小吏也排在里头。
沈风禾让店家称了几块胡麻饼,油纸包好揣进怀里,转头就瞥见其中一名小吏咬了一大口手里的饼,含糊不清地叹了口气。
“还好少卿大人体恤,允了咱们轮休时出来买吃食,不然天天啃大理寺的饭食,我恐俊年早逝。”
另一名小吏也跟着皱眉,“可不是,就说今早那道青芹蒸酪,酪都酸了还往上撒盐,青芹老得嚼不动,混在一块儿又酸又涩,我强咽两口差点吐出来。”
“酸酪还算好的。”
小吏狠狠咬了口胡麻饼,“前日豉汁煮葵才是恶毒,豉汁放多了发苦,葵菜煮得烂成泥,还混着不知哪来的腥气。听说掌厨的是户部侍郎家的远亲,仗着关系懒得琢磨手艺,只把食材往锅里一丢就完事。本以为进了大理寺差事好,没想到要命要命。”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把大理寺饭堂的吃食批得一无是处,满肚子苦水。
“少卿大人也遭罪,上次吃了口芫荽粥,硬是皱着眉放下了筷子,往后就没怎么在饭堂用过饭,我方才还瞧见他出门。”
“姑娘。”
张嬷嬷催了一声,自己也是两块饼下肚,喝了店家一大壶热茶。
沈风禾回过神,笑着应道:“来了。”
回到马车旁时,沈风禾瞧见沈清婉已然出来,雪团乖乖趴在马车板上,正竖着耳朵往车帘里钻。
“雪团怎的在这儿。”
她上前,将雪团抱起,见一道绯色背影正转身往街角走。
那人身形极高,宽肩窄腰,很快没入漫天飞雪中之中。
“阿禾。”
沈清婉兴冲冲道:“雪团的笼子没关好,一眨眼就溜出去了,方才就是那位郎君把雪团送回来的。”
沈风禾顺手将油纸包的胡麻饼递过去:“快吃吧,还是热的。”
沈清婉接过胡麻饼却没动,拽着她的胳膊激动道:“那郎君可真俊!”
“吃你的饼吧,能有多俊?”
沈风禾失笑,转身往马车里钻。
沈清婉接过饼咬了一口,果然面脆油香。
她满意回,“斯文有礼,温润如玉。”
马车又行了一阵,在一座朱漆大门前停下。
“姑娘,沈府到了。”
张嬷嬷率先下车,转身搀扶沈风禾。
沈府门楣不算张扬,两扇朱门侧立着两尊石狮子,上方悬着一块黑漆匾额,题着“沈府”二字,字体遒劲。
沈风禾抱着雪团,沈清婉则指挥车夫往下搬东西。肥硕的羊叫着被牵下来,几只芦花鸡在竹笼里扑腾着翅膀连同她们带来的布包、竹篮,在沈府门前堆成了一小片乡野景致。
门口值守的两个下人原本垂手而立,见这阵仗,张大了嘴。
左边的小厮悄悄扯了扯同伴的衣袖,“我的天,怎还带着羊和鸡,这是把乡下的家都搬来了?”
另一个婆子上下打量着两人,“瞧着穿得也普通,带着这些活物进门,也太......不成体统。”
张嬷嬷见状,忙上前呵斥:“瞎看什么,还不快过来搭把手,这是姑娘带来的东西,仔细伺候着!”
下人们不敢再多言,连忙上前接过缰绳和竹笼,只是搬东西时还忍不住偷偷打量沈风禾和沈清婉。
两人跟着张嬷嬷往里走,前院的月洞门两侧栽着几株红梅,雪压枝头,暗香浮动。
穿过两道回廊,便到了前堂。
张嬷嬷轻声道:“姑娘,老爷在里面等着。”
沈清婉跟着沈嬷嬷先去照顾家中鸡羊,沈风禾则独自进屋,暖意扑面而来。
堂内燃着银丝炭,火苗旺而无烟,檀香淡淡。正厅中央摆着一张紫檀木桌,两侧是雕花椅,墙上挂着几幅山水字画,皆是文人墨宝。
沈岑便坐在雕花椅上。
他穿着一件石青色锦袍,满脸沉稳。虽已年近四十,却依旧能从眉眼间瞧出他年轻时甚是俊朗。
他手中捧着一卷书,在沈风禾进门时抬了起来,视线在她脸上停顿片刻后,竟恍惚了。
“青娘......”
沈岑的眼眸里渐渐泛起了红意。
他像是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半晌,又低低地重复了一遍,“青娘。”
雪团在沈风禾怀里轻轻动了动,沈风禾蹙了蹙眉回过神,“沈大人,我叫沈风禾。”
“沈大人”三个字,客气又疏离,敲醒了沉浸在回忆里的沈岑。
他放下手中的书卷,沉声道:“你理应叫我爹。”
沈岑端坐主位,也并未起身,因那酷似青娘的眉眼的惆怅也很快敛去。
“想来张嬷嬷也都跟你说了。你既为沈家血脉,便该为家族分忧,爹替你寻了门好亲事。”
见沈风禾不说话,他又似是施舍般继续道:“爹会将你记在你嫡母名下,给你一个名正言顺的沈府小姐身份出嫁,日后在少卿府也有底气,不必在乡下受苦。”
沈风禾垂眸,长长的睫毛投下暗影。
再抬眼时,她又是满脸笑意,弯了眉眼,“父亲的好意,女儿心领了。但嫡母名下的名分,女儿不敢要。”
沈岑眉头骤然蹙起,不耐道:“你可知这是多大的恩典?若非看在你生母的份上,你哪有这般机缘,有这样好的亲事?”
若不是薇儿不愿出嫁,他也不会将她接回。
大理寺少卿陆瑾年二十,出身吴郡陆氏,家族底蕴深厚,又是钦点探花。
天后游猎遇刺,他护了她周全,且顺藤摸瓜抓到了幕后之人,深得陛下赏识。两年之内,连连晋升,从正九品上校书郎晋为从四品上大理寺少卿。
他努力多年,都比不过旁人短短两年,只有个“清流文官”的名声在外头。
眼下,他好不容易因“清流”的名气大,攀上这根高枝。那陆老夫人择了他家女儿,说是书香门第,管管自家这躁头小子。
沈岑自然是欢欢喜喜的,他知晓陆瑾此人长相俊美,品性温润,女儿沈薇嫁过去理应是享福,如何是“躁头小子”。
办茶会白日相看那日,沈薇远远一望,便笃定了非他不嫁。
谁知那陆瑾公务繁忙,没喝两口茶便走,黄昏时来接陆老夫人时,衣诀凌乱,神情淡漠,面容染血。
沈薇与几位贵女在门口偷偷瞧,却见他提溜着一鲜血淋漓的人头扔给手下,顺手又“刺啦”一声,将不知哪儿冒出的刺客一刀劈成了两半。
胳膊腿就这样乱飞到了沈薇面前,还在颤抖。
她当场晕了过去,醒时说父亲要将她嫁去阎罗殿吗。
又笃定死也不嫁。
他的幺女还未及笄,但这可是陆瑾这根高枝,前途无可限量啊。
百般惆怅之际,他忽想起青娘的女儿。
听说被一乐人养在乡下,年方十七。
沈岑见沈风禾笑得不明所以,便忽然起身,抬高声音,“你若不入嫡母名下,乐籍之女,便一生都是乐籍!”
“乐籍之女啊......”
沈风禾低嗬了一声,“故而父亲不肯认她,连名分都未曾给过。可父亲不知,娘早在生下我之前,就已攒够银钱自赎为良。”
沈清婉在揭晓她的身世后,早就将青娘的往事与她说得清清楚楚。
她说着,从怀中取出一方叠得整齐的纸,双手捧着递上前。
纸页泛黄,却依旧平整地写着“乐女何青玉,准其自赎,脱籍为良”,朱红官印清晰可辨,落款是十七年前的吴郡府衙印鉴。
“她一生只盼着父亲能认她,却直到临终都没能等到,就因为父亲以为她是乐籍。”
一个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的三甲同进士出身,为了往上爬,如何会承认乐籍女,并娶进门。可她高高兴兴地怀着孩子回吴郡自赎,拿着文书回来时,他已然娶了亲。
沈岑拿着纸,一股酸楚涌上心来,低声喃喃,“她竟不是......”
沈风禾依旧笑着,“如今父亲要女儿要替妹妹出嫁,只求父亲应允两件事。”
沈岑皱眉望她,“讲。”
“一是亲自去将娘的坟迁回沈家族地,让她死后能有个归处,不至于孤魂在外漂泊。二是给女儿的养母置办一处小宅,让她有个安身之所。”
阿禾:长安长安[撒花]
(路过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入长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