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的深秋,“痕迹与重生——纪瓷修复艺术展”在市美术馆如期开幕。这已不仅是行业内的小型交流,而是备受瞩目的文化盛事。
展厅内,人流如织。那盏历经崩溃与救赎的北宋汝窑盏居于核心展柜,金色的裂痕在射灯下流淌着沉静的光辉,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与一年的心路。旁边依次陈列着她修复的其他珍品,每一件旁边的卡片上,除了专业说明,还有寥寥数语的心境札记,坦诚而深刻。
纪瓷穿着一身简约的深蓝色长裙,站在展厅一角,从容地与来宾交谈。她的眼神沉静,笑容温煦,身上散发着一种经由时光打磨后的自信与平和。她不再需要躲在作品之后,她与她的作品,共同构成了这个完整的展览。
顾怀安穿梭在人群中,与她的父亲纪文远并肩而立,向几位重要藏家介绍着展品背后的故事。纪文远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骄傲,这一年来,他与女儿的关系在彼此努力下,已寻得了一份崭新的、舒适的平衡。
林薇依旧活跃,拉着她的未婚夫四处拍照,看到纪瓷时,冲她用力眨了眨眼,竖起了大拇指。
而展厅的尽头,那件名为《痕迹》的现代陶碗前,依旧聚集着最多驻足沉思的观众。素白的碗体,那道被璀璨金粉填充的裂痕,如同撕裂黑暗的旭日,充满了磅礴的生命力。
“这件作品,仿佛在说,最深刻的修复,不是抹去,而是用光去照亮过往。”一位评论家低声对同伴感慨。
展览圆满落幕。送走最后一位宾客,偌大的展厅安静下来,只余下窗外渐沉的暮色和展厅内尚未熄灭的、温柔的地灯。
纪瓷独自站在《痕迹》前,静静地看着。一年前的恐慌、挣扎、一次次在情绪日记上的笔耕不辍、面对苏玥时的紧张、被顾怀安稳稳接住的瞬间……所有画面在脑海中静静流淌,最终沉淀为眼前这片璀璨的金色。
一件温暖的外套轻轻披上她的肩头。顾怀安站到她身边,没有说话,只是与她一同凝视着那片金色。
“累了?”他轻声问,手自然地揽住她的腰。
“有一点,但心里很满。”纪瓷向后靠了靠,倚在他坚实的臂弯里,感受着那份熟悉的安定。
她望着作品,轻声说:“以前,我总觉得心里有个洞,拼命想找东西填满,或者把它藏起来。现在我才明白,那不是洞,那是我的一部分。就像这道金缮,裂痕不是缺陷,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是让它之所以成为‘它’的独特印记。”
顾怀安收紧了手臂,低头在她发间落下一个轻柔的吻。
“你就是光本身,纪瓷。”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爱意,“你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我。”
他没有试图去填补她,他只是陪伴她,见证她如何自己生出光芒。
两人依偎着,在渐暗的展厅里站了许久。然后,像过去无数个夜晚一样,他牵着她的手,并肩走出美术馆。
秋夜的凉风拂面,带着清爽的气息。街灯初上,将两人的影子拉长,交织在一起。
“回家?”顾怀安侧头问她,眼中是温柔的星光。
“嗯,回家。”纪瓷点头,握紧了他的手。
那个曾经让她感到窒息和束缚的词汇,此刻听在耳中,却充满了温暖的归属感。那不是失去自我的牢笼,而是心灵可以安然栖息的港湾。
她不再是一座孤岛,也不再需要坚固的堡垒。
她成了一个完整的圆,拥有自己的核心与轨迹。
而顾怀安,是另一个同样完整的圆。
他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吸引,共同环绕,构成了一片稳定而温暖的星系。
在这个星系里,她拥有爱,也拥有完整的自己。
月光如水,静静洒落,将紧握的双手与交织的影子,融成了一个再也无法分开的、圆满的符号。
(全文终)
---
后记
这个故事始于“回避”,终于“完整”。希望纪瓷这段穿越恐惧、抵达自我的旅程,能带给您一份关于爱、成长与接纳的温暖力量。感谢您的一路陪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