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自动玻璃门在身后缓缓合拢,将那股独特的、混合着消毒水、焦虑与某种隐秘希望的“病院气息”隔绝开来。室外的阳光带着初夏的微醺,毫不客气地倾泻在两人身上,与医院内部那种被日光灯管漂白过的光线截然不同。林知梦下意识地眯了眯眼,感觉皮肤上的寒意正被一点点驱散。
手里拎着的塑料袋发出轻微的窸窣声,里面装着刚刚调整过的、贴着草莓熊贴纸的药盒,以及未来一个月的“精神口粮”。这袋子不重,却像一个小小的锚,将她与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现实紧密相连——她的抑郁是一场慢性病,需要管理,而非一次可以治愈的感冒。
晓妍站在她旁边,深吸了一口外面带着汽车尾气和路边小吃摊烟火气的空气,夸张地做了个扩胸运动,仿佛要将肺里积攒的医院味道全部置换出来。她手腕上那道粉色的疤痕在阳光下有些刺眼。
两人沿着人行道,漫无目的地往前走。没有立刻讨论去哪里,也没有像往常复诊后那样,陷入一种心照不宣的、沉重的沉默,或者用插科打诨来掩饰内心的疲惫。
走了大概五六分钟,穿过一个嘈杂的十字路口,在一个相对安静的、有着高大梧桐树的街角,晓妍突然停了下来。她踢了踢脚边一颗小石子,看着它咕噜噜滚进下水道的缝隙,然后抬起头,望向树荫间破碎的天空,用一种尝试性的、带着点不确定的语气,开口:
“哎,我说……等咱们这烤肠摊,下个月要是真能把那个‘魔鬼辣’酱料配方固定下来,是不是……可以考虑去大学城那边试试?”
林知梦的脚步也停了下来。她转过头,看向晓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晓妍脸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斑,让她那双总是带着点倔强和疲惫的眼睛,此刻竟显得有些亮晶晶的。
这个问题,很普通,关于生计,关于烤肠摊的未来。
但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从晓妍嘴里问出来,意义却截然不同。
这不是在讨论“钱花完了怎么办”、“药吃完了要不要继续”、“下个月的房租在哪里”。
这不是在深渊边缘互相拉扯着,问“还能撑多久”、“要不要一起跳下去”。
这是在问:“以后干什么?”
而不是:“怎么死。”
这个微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转变,像一颗被小心翼翼捧出的、初生的嫩芽,脆弱,却蕴含着挣脱冻土的生命力。它标志着,她们的重心,终于从如何“避免最坏”,开始尝试着,向如何“构建更好”,倾斜了那么微不足道的一毫米。
林知梦没有立刻回答。她也抬起头,看着被梧桐树叶切割成碎片状的蓝天。那些困扰她多年的、关于僵尸、土人、金蟾的噩梦意象,似乎在这一刻,被这真实的、带着温度的阳光和微风,暂时驱散到了意识的角落。
“大学城……”她沉吟着,脑子里开始不受控制地盘算起来,“那边竞争可能更激烈,但学生客流稳定,对新鲜口味接受度高……‘魔鬼辣’如果能做出特色,说不定……”
她的话没说完,但那种投入的、带着一丝规划意味的语气,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答。她们开始像两个正常的、为生计奔波的小贩一样,思考着生意经,而不是像两个时刻准备与死神谈判的病人。
就在这时,她们路过市医院新建的附属科研楼。大楼外墙是一整面巨大的电子屏幕,通常滚动播放着医院简介、专家介绍和健康科普知识。此刻,屏幕上正在播放一则本地新闻,似乎是关于文化与健康结合的创新实践。
画面切换,出现了一个设计感很强的Logo,旁边是几个醒目的大字:
白鹿艺术中心——公共艺术疗愈空间,现公开招聘项目专员……
钩子:医院大屏幕播"白鹿艺术中心招聘"。
“白鹿”!
这两个字像一道强光,瞬间刺入林知梦的瞳孔!她出生时的幻象,梦中“白车变白鹿”的隐喻,沈野立拍得相机里偶然捕捉到的轮廓……这个纠缠她半生的意象,竟然以这样一种方式,如此具体、如此正面地出现在她的眼前!
艺术中心?疗愈空间?招聘?
她死死地盯着屏幕,看着下面滚动的招聘要求和联系邮箱。心脏在胸腔里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奇异的、混合着震惊、宿命感和一丝微弱悸动的情绪。
公立医院办"艺术疗愈"试点的新闻,她之前似乎也在哪里扫到过一眼,当时只觉得是某种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但此刻,当“白鹿”与“艺术疗愈”、“招聘”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在她刚刚开始思考“以后干什么”的时候,突兀地出现在医院门口……这巧合,未免太过精准,精准得令人心惊。
晓妍也看到了屏幕,她碰了碰林知梦的胳膊,语气带着同样的惊讶:“我靠……白鹿?这么巧?这地方……听着有点意思啊。”
林知梦没有回答,她只是看着那屏幕,直到新闻画面切换成下一个专家访谈。但那几个字,已经像烙印一样,刻在了她的脑海里。
两人继续往前走,气氛却悄然发生了变化。之前的对话像是打开了一个阀门,那些关于“以后”的、模糊的、却不再仅仅与生存和死亡相关的念头,开始细细碎碎地冒出来。
“其实……要是烤肠摊真的能做起来,攒点钱,以后说不定可以租个小门面?”晓妍继续着刚才的话题,眼神里多了点憧憬,“不用太大,干净亮堂就行,还可以卖点别的,关东煮?或者自己做点柠檬茶?”
“门面成本高,而且绑人。”林知梦下意识地分析,“不过……如果能做成品牌,线上也可以试试预订单,减少库存压力……”
“品牌?就咱俩这烤肠摊还品牌?”晓妍嗤笑,却没什么嘲讽的意思,反而带着点跃跃欲试,“那得起个啥名?‘丧气姐妹烤肠’?‘今天也不想出摊’?”
“太难听了,”林知梦终于也忍不住笑了,“还不如叫……‘等等烤肠’。”
“等等?”晓妍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是天台上那两个字。她沉默了几秒,点点头,“……也行。”
她们就这样,一边走,一边说着这些琐碎的、甚至有些异想天开的“规划”。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街边的店铺传来各种声音,孩童的哭闹,小贩的叫卖,汽车的鸣笛……这一切曾经让她觉得嘈杂刺耳的背景音,此刻听来,却仿佛构成了人间烟火的交响。
走到那个熟悉的、她们埋过第一个漂流瓶的废弃操场边缘(如今这里已经被围起来,据说要改建成社区公园)。她们找了个还算干净的石阶坐下。
看着那片曾经承载了她们少年迷茫和约定的土地,如今即将焕然一新,两人都有些感慨。
“时间真快。”晓妍轻声说。
“嗯。”
“你说……咱们当初埋的那个瓶子,会不会已经被挖掉了?”
“可能吧。或者,还在下面,等着哪天被挖出来,吓施工队一跳。”
两人相视一笑,带着点苦涩,又带着点释然。
沉默了一会儿,林知梦忽然从随身背着的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空了的塑料药瓶(之前吃完的),又找出一张便签纸和一支笔。
“干嘛?”晓妍问。
“写点东西。”林知梦说着,将笔和纸递给晓妍,“一起。”
晓妍接过笔,看着空白的便签纸,又看了看林知梦。林知梦的眼神很平静,带着一种确认般的坚定。
晓妍明白了。她没有犹豫,在便签纸上,用力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两个字:
“向前。”
然后,她把笔和纸递还给林知梦。林知梦看着那两个字,拿起笔,在旁边,也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同样的两个字:
“向前。”
两个“向前”,并排而立,像两个互相支撑的、小小的誓言。
林知梦将这张便签纸仔细地卷起来,塞进那个空药瓶里,拧紧瓶盖。
然后,她站起身,走到操场边缘的围挡旁,找到一个松动的砖缝,将这个承载着她们此刻最简单、也最坚定愿望的新漂流瓶,小心翼翼地塞了进去。
这不是埋藏,而是放置。不是将希望寄托于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再挖掘,而是将方向确认在当下,放置在即将发生改变的地方,让它见证,也让它陪伴。
第一个漂流瓶,是关于恐惧和迷茫的封存。
这一个,是关于方向和希望的启程。
做完这一切,她们拍拍手上的灰尘,转身离开。
身后,是即将改变的旧日废墟。
身前,是车水马龙、充满未知却也蕴含无限可能的,人间。
她们没有再讨论那个“白鹿艺术中心”的招聘启事,也没有确定烤肠摊到底要不要去大学城。
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她们手里还拎着药。
心里还装着过去的伤。
但嘴里讨论的,已经是“以后干什么”。
而笔下写下的,是“向前”。
这或许,就是她们在这场漫长而痛苦的“自救”战役中,拿到的,最来之不易的——
毕业证书。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