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后,一个寻常的周末清晨
阳光透过薄纱窗帘,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房子里弥漫着烤面包的香气和隐约的钢琴声。
黎秋系着围裙,正在开放式厨房里准备早餐。她的动作利落从容,嘴角带着一丝浅笑。岁月待她温和,并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只是将那份沉静的气质打磨得更加内敛光华。
钢琴声来自客厅一角。8岁的女儿陈念秋正坐在钢琴前,弹奏着一首短小的练习曲。小姑娘继承了黎秋清秀的眉眼和陈明专注的神情,纤细的手指在琴键上略显生涩却认真地移动着。
陈明拿着浇花壶从阳台走进来,听着琴声,对黎秋会心一笑。他走到女儿身后,没有出声打扰,只是静静地听着。一曲终了,他轻轻鼓掌:“有进步,这个地方的节奏比昨天稳多了。”
小念秋回过头,眼睛亮晶晶的:“爸爸!妈妈说如果我这首弹好了,周末就带我去看画展!”
“当然,”黎秋端着牛奶和果汁走过来,放在餐桌上,“说到做到。不过前提是……先把鸡蛋吃完。”
小姑娘吐了吐舌头,乖乖坐到餐桌前。
这就是他们生活中最寻常的片段,充满了细碎的温暖和默契。十年的光阴,将那些惊心动魄的过往,沉淀为了踏实的幸福。
黎秋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了母校的生命科学学院,成为一名青年研究员。她带领着一个小的团队,专注于疾病耐药性机制的研究。她的科研风格如同她的为人,沉静、专注、坚韧,在领域内逐渐崭露头角。她很少提及自己的过去,但那段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让她对生命科学怀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探索欲。
陈明成了建筑设计院的顶梁柱之一,经手了几个颇有影响力的项目。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务实和创造力,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成熟男人的沉稳。他常常开玩笑说,家里两位“艺术家”(一位科学家,一位小钢琴家),需要他这位工程师来保持结构的稳定。
无法哺乳的往事,早已被日常的洪流冲淡。小念秋像所有在爱里长大的孩子一样,健康、自信。她知道妈妈身体有些特别,但在她小小的世界里,这就像爸爸戴眼镜一样平常。她与黎秋的亲密无间,体现在每晚临睡前的窃窃私语,体现在一起阅读科学绘本时的好奇发问,体现在黎秋总能精准地安抚她的小情绪上。母爱,早已通过无数个日夜的陪伴、理解和引导,渗透进她的生命里。
生活并非总是平静。小念秋上小学后,偶尔也会遇到小朋友的好奇提问:“为什么你妈妈那里是平平的?” 开始几次,念秋会跑回来,有些困惑地问黎秋。
黎秋没有回避,她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平静地解释:“妈妈小时候生了一场很严重的病,医生帮妈妈把生病的地方拿掉了,这样妈妈才能健康地活下来,才能有你这个宝贝呀。”
她的坦然,成了女儿最坚实的铠甲。后来再遇到类似情况,小念秋会像陈述一个普通事实一样,带着点小骄傲说:“我妈妈是科学家,她打败了病毒怪兽,那是她的勋章!” 童言稚语,却道出了最本质的真相。曾经的伤痕,在下一代清澈的目光中,真的变成了勇气的象征。
纪念日
在他们相识十五周年的纪念日,陈明订了一家格调优雅的西餐厅。没有旁人,只有他们俩。
红酒微醺,烛光摇曳。陈明看着对面依旧清丽的黎秋,眼中是历经岁月而愈发醇厚的爱意。
“有时候觉得像做梦一样,”他轻声说,“从高中教室看到你,到现在坐在这里。”
黎秋微笑,指尖轻轻划过酒杯边缘:“是啊,我们都走了好远的路。”
他们聊起很多往事,那些痛苦的、尴尬的、温暖的瞬间,如今都可以带着释然甚至一丝调侃去回顾。
“谢谢你,秋秋。”陈明忽然很郑重地说。
“谢我什么?”
“谢谢你……一直这么勇敢。谢谢你,选择和我一起走下来。”他的声音有些低沉,“是你让我知道,爱一个人,可以有多大的力量。”
黎秋伸出手,握住他的:“也谢谢你,陈明。谢谢你当年那句‘漂亮’,谢谢你的那场打架,谢谢你……从未松开过手。”
他们相视而笑,无需再多言语。他们的爱情,早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渗透在每一天的早餐、每一次接送孩子、每一份共同面对的生活琐事里,坚实如大地。
又一个傍晚,黎秋在书房里查阅文献,陈明在客厅辅导女儿功课。小念秋突然想起什么,跑进书房,扑到黎秋怀里。
“妈妈,下周一家长公开课,你可以来吗?我想让你听我弹那首新曲子!”
黎秋搂住女儿,亲了亲她的发顶:“当然可以,妈妈一定去。”
她抬起头,目光越过女儿的肩膀,看到客厅里陈明温柔望过来的眼神。窗外,华灯初上,万家灯火。
她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躺在冰冷病床上,觉得未来一片漆黑的十六岁少女。如果那时有人告诉她,若干年后,她会拥有自己的事业、一个深爱她的丈夫、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以及一颗如此平静而充盈的心,她一定不敢相信。
命运曾经试图将她击垮,但她和爱她的人一起,亲手从废墟上重建了生活,并且建造得如此坚固而温暖。
黎秋轻轻收紧了怀抱。她知道,她的故事远未结束,它只是换了一种更平凡、也更珍贵的节奏,在日常的烟火气中,静静地、绵长地流淌下去。而这份平凡,正是她用尽青春期的所有勇气,才换来的最伟大的胜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