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初夏的北京,天黑得晚。
苏晚将最后一瓣蒜拍碎,利落地剁成蒜蓉,空气中瞬间弥漫开辛辣又清爽的气息。她关掉抽油烟机,厨房里只剩下窗外胡同里隐约传来的几声自行车铃铛响,和邻居家小孩傍晚归家的吵闹声。
世界一如往常,只是这间屋子,安静得有些过分了。
案板上,今晚的晚餐食材已经准备就绪。五花肉切成了均匀的小片,肥瘦相间,是父亲生前常念叨的“黄金比例”;干香菇和黄花菜在温水里泡发得饱满丰腴,挤掉水分后,散发出朴实的干货香气;木耳也舒展开了它卷曲的裙边。
这些,都是一碗地道老北京打卤面的“浇头”。
苏晚的动作有些机械,却一丝不苟,仿佛在执行一个刻入骨髓的程序。这是父亲手把手教她的第一道“大菜”。她还记得,自己十三四岁的时候,踩着小板凳,笨拙地握着比手腕还粗的菜刀,父亲宽厚温暖的手掌就包在她的手背上,带着她,一刀一刀地切下肉片。
“慢点,别急,”父亲的声音温和而有耐心,在灶火的噼啪声中显得格外清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做不出一碗好卤子。”
“嗤啦——”
她回过神,将切好的五花肉片滑入烧热的油锅。油脂在高温下迅速融化,浓郁的肉香猛地窜起,霸道地占据了整个厨房。苏晚下意识地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
就是这个味道。
记忆的闸门,被这股熟悉的香气猛地撞开。
她熟练地用锅铲将肉片煸炒至微微焦黄,放入八角、花椒、葱段姜片,香料的复合气息在油锅里炸开,随后是黄花、木耳、香菇……每一步,都像是电影的慢镜头,在她的脑海里与过去的某个瞬间重叠。
“爸说,好卤要靠‘喂’,”她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小火慢炖,让各种食材的味道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叫‘情分’。”
锅里开始“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酱红色的卤汁翻滚着,散发出醇厚的香气。这单调而持续的声音,成了屋子里唯一温暖的背景音。苏晚靠在灶台边,静静地听着,仿佛能从这声音里,听到父亲当年在厨房里哼着不成调的京剧。
她想起,自己成为美食博主后,尝过天南海北的山珍海味,用最华丽的词藻去形容米其林餐厅里分子料理的精妙。可粉丝们问她,你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她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爸做的打卤面。
因为各家的打卤面的味道都是各有千秋,说是一家一个味道也不为过,小晚喜欢的是爸爸的味道。
锅里的汤汁渐渐浓稠,她将打散的鸡蛋液以画圈的方式缓缓淋入,金黄色的蛋花在酱红色的卤汁中瞬间绽放,像一朵朵飘散的云絮。
“最后勾芡淋上蛋花,淋上滚热的花椒油,这叫‘圆满’。”父亲的话又在耳边响起。
圆满。苏晚的眼眶一热,赶紧仰起头,眨了眨眼,把那股酸涩逼了回去。
(下)
一碗手擀面,浇上满满一大勺热气腾腾的卤子。面条是下午和的,醒得恰到好处,筋道爽滑;卤汁浓稠适中,均匀地包裹住每一根面条。
苏晚在餐桌前坐下,桌子的对面,习惯性地摆放着一副干净的碗筷。那曾是父亲的位置。
她挑起一筷子面,没有像往常一样迫不及待地“吸溜”入口,而是静静地看了一会儿,才缓缓送进嘴里。
咸鲜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甜,那是香菇和黄花在慢炖中释放出的自然甘醇。肉片软烂又不失嚼劲,木耳爽脆,面条挂着浓郁的汤汁,口感丰富而和谐。
味道,分毫不差。
和记忆里的一模一样。
在这熟悉的味道包裹住味蕾的瞬间,苏晚一直紧绷着、强撑着的情绪,终于像被洪水冲垮的堤坝,轰然决堤。
她没有哭出声,只是大口大口地吃着面,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接一颗地砸进碗里,悄无声息地汇入那碗酱红色的卤汁中。
人总说,悲伤到极致会失味。可此刻她才明白,有些味道是不会说谎的。它根植于你的血脉和记忆,无论你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它再次出现,就能精准地将你拉回最温暖的那个坐标。
父亲不在了,可他的味道还在。
这味道,是思念,是慰藉,也是一种无声的陪伴。仿佛他从未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于这碗热气腾腾的打卤面里。
一碗面下肚,胃里暖了,心里那块被悲伤冻结的坚冰,似乎也开始慢慢融化。
她收拾好碗筷,走进父亲的书房。书房里的一切都还保持着原样,书桌上的老花镜,笔筒里的钢笔,还有那摞得整整齐齐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苏晚蹲下身,抚摸着那些杂志的封面,指尖在一摞书的底部,触碰到了一个硬质的、带着布纹封面的本子。
她抽出来,本子的封面上,是父亲用他那手漂亮的仿宋体写的四个字——《知味随行》。
心,猛地一跳。
她翻开第一页,一行隽秀的字迹映入眼帘:
“人这一生,不过吃吃喝-喝,寻寻觅觅。待我身体好转,定要带小晚走遍这大好河山,尝尽人间烟火。”
“小晚”是她的小名。
苏晚的手指微微颤抖,一页一页地翻下去。
【江苏卷】
扬州:富春茶社,蟹黄汤包、三丁包。“注:汤包要先开窗,后喝汤。告诉丫头,别一口吞,烫嘴。”
南京:奇芳阁,什锦菜包、鸭油酥烧饼。“评:金陵人嗜鸭,不知这烧饼里的鸭油,是何等风味?”
【广东卷】
顺德:肥光鱼生,清水打边炉。“注:此地乃粤菜之源,厨师之乡。鱼生极考验刀工与食材,当为吾辈厨艺爱好者朝圣之地。”
……
每一页,都详细规划了要去的地方,要尝的美食,旁边还有父亲的批注和期待。这哪里是一本攻略,这分明是父亲写给未来,写给她的,一份未曾寄出的邀请函。
看着这些熟悉的字迹,苏晚的眼前浮现出父亲在病中,依然伏在灯下,一笔一划写下这些文字的场景。他该是怀着怎样的期待和向往啊。
她合上笔记本,紧紧地抱在怀里,仿佛能感受到父亲残留的体温。
悲伤依旧,但不再是空洞的绝望。这本笔记,像一根线,将她从沉溺的悲伤之海里,轻轻地拉了上来,指向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期待的远方。
“爸,”她对着空气轻声说,像是在做一个郑重的约定,“你走不完的路,我来走。你尝不到的味道,我替你尝。”
不,不是“替”。
苏晚抬起头,目光落在书桌上那支父亲最爱的英雄牌钢笔上。
“爸,我带上你,我们一起出发。”
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在书桌前坐下,翻开一本全新的笔记本,就着温黄的灯光,写下了第一行字:
“美食旅行,从一碗治愈悲伤的打卤面开始。”
窗外夜色渐浓,苏晚拿起手机,屏幕的光照亮了她泪痕未干却异常明亮的眼睛。她没有丝毫犹豫,订下了一张三天后飞往扬州的机票。
旅途,就此启程。
注:【晚晚版·老北京打卤面】家庭做法
食材准备:
主料:手擀面500g,带皮五花肉200g。
“浇头”:干香菇5-6朵,干黄花菜一小把,黑木耳一小把。(提前用温水泡发,泡香菇的水不要倒掉)。
调味:大葱半根,姜一小块,八角2个,花椒20-25颗,生抽,老抽,料酒,盐,水淀粉,鸡蛋2个。
制作步骤:
备料:五花肉切成薄片;泡发的香菇、木耳切丝,黄花菜切段;葱切段,姜切片;鸡蛋打散备用。
煸炒:锅中放少许底油,烧热后下五花肉片,小火慢煸,直到肉片出油,表面呈金黄色。这一步是卤子香不香的关键。
爆香:放入葱段、姜片、八角、花椒5颗,炒出香味。
熬卤:依次下入香菇、黄花菜、木耳翻炒均匀,烹入一大勺料酒。然后加入生抽三勺和老抽一勺(用于上色),翻炒均匀后,倒入之前泡香菇的水(过滤掉杂质),再加入足量开水,水量要没过所有食材。
慢炖: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锅盖,慢炖20分钟。让所有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我爸管这叫“喂卤”。
调味勾芡:尝一下咸淡,用盐补足味道。然后分多次淋入水淀粉,边淋边搅拌,直到卤汁变得浓稠。
甩蛋花:关火或转最小火,将打散的鸡蛋液呈细线状、画圈淋入锅中,待蛋液凝固成漂亮的蛋花后,用勺子轻轻推散即可。
淋花椒油:锅内放两勺底油,剩余20颗花椒,放入锅中,小火慢煎,花椒出香味成黑褐色捞出,把油淋在卤上。
吃!:煮好面条,过凉水(天热时)或直接捞入碗中(天冷时),浇上满满一大勺卤,一层面一层卤,开吃!
如果,大家对晚晚打卤面的做法不清楚的,欢迎提问,大家要交作业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一碗打卤面的距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