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时间,足以让很多事情发酵。期末结束后的校园,本该是一片放松的景象,但一股暗流却在易承柯周围悄然涌动。
起初是一些异样的眼光和窃窃私语,易承柯并未在意。他习惯了独来独往,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但渐渐地,风言风语开始变得清晰和恶毒。关于他“性取向不正常”、关于他频繁出入高端场所(指那次云顶会所的兼职)、关于他“傍上了有钱有势的学长”(显然指向谢泱)的谣言,像病毒一样在同系甚至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开来。
这些谣言编织得颇具“说服力”:他出众的外形,他的独来独往,他与谢泱那几次被少数人看到的接触,以及他突然获得国家级奖学金的事实,都成了别有用心者攻击他的“证据”。那个因奖学金落选而心怀怨恨的同学,无疑是谣言的重要推手之一。
易承柯第一次亲耳听到那些不堪入耳的话时,是在食堂。他端着餐盘,感觉周围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他背上。那些议论声不大,却清晰地钻进他的耳朵:“……看着挺清高,原来是这样的人……”“怪不得能拿奖学金,怕是睡出来的吧……”
他的血液瞬间冲上头顶,餐盘几乎要脱手。愤怒、屈辱、还有一种百口莫辩的无力感,几乎要将他吞噬。他死死咬住牙关,强迫自己挺直脊梁,走到一个角落坐下,味同嚼蜡地吃着饭,每一口都像是咽下沙子。他知道,在这种时候,任何失态的反应都只会让谣言传得更凶。
他试图解释,但谣言如同鬼魅,无处不在却又抓不住实体。他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和孤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恶意的孤岛。他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一切、逃离这里的念头。
就在他几乎要被这浊浪淹没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学校官方的校园新闻网和校报上,同时刊登了一篇署名“唐宴昕”的评论员文章,标题是 《破除偏见: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道德认知与媒介素养》。
文章并没有指名道姓,而是从更高的视角切入,犀利地批判了校园中存在的捕风捉影、恶意中伤的现象。文章指出,基于性取向、个人交往或学业成就进行毫无根据的揣测和诽谤,是极其低劣且不道德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大学精神。它呼吁同学们提升媒介素养,理性判断信息,拒绝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并强调学校对这类恶意行为持零容忍态度。
这篇文章,像一道清流,瞬间冲淡了弥漫的污浊之气。它立场鲜明,逻辑清晰,站在了道德和校规的制高点上。很多原本将信将疑或只是跟风议论的学生,在看到文章后都开始反思。舆论的风向开始悄悄转变。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引起了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唐宴昕(他作为校报记者,有渠道反映情况)和部分正直老师的推动下,学校迅速介入调查。很快,谣言的源头被查清,正是那个落选的学生以及几个附和者。
学校对此事进行了严肃处理:涉事学生被通报批评,并要求在院系大会上公开检讨,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学校也发布公告,重申了对诽谤诬陷行为的严厉处罚规定。
谣言迅速平息了。虽然阴影不会立刻完全散去,但压在心口的那块巨石终于被移开。易承柯得知处理结果的那一刻,独自一人在宿舍里,沉默了许久。有一种虚脱般的轻松,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他没想到,最终以这种方式帮他解围的,会是那个他曾拒绝过的唐宴昕。他没有通过私下的安慰或声援,而是用了一种更公开、更有力、也更尊重他尊严的方式。
易承珂主动给唐宴昕发了一条短信,只有简单的两个字: “谢谢。”
过了一会儿,唐宴昕回复了,同样简洁: “不客气。事实胜于雄辩。”
没有多余的客套,没有趁机重提访谈的请求。这份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让易承柯对唐宴昕的印象彻底改观。
风波过后,校园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这一次的经历,在易承柯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更加明白了人心的复杂,也体会到了来自陌生人的、不带施舍意味的正义。而他和唐宴昕之间,似乎也因此建立起一种微妙的、基于相互尊重的联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