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古典架空 > 明月天涯 > 第21章 第 21 章

第21章 第 21 章

021

经此一役,元军元气大伤,人心涣散。

朱元璋趁势挥师,势如破竹,元军节节败退,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最终,义军宣告了蒙元统治的终结。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

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国大明,年号洪武。

登基大典后,便是论功行赏,大封功臣。

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文武重臣皆获高官厚禄,封公封侯,光宗耀祖。

然而,当封赏至云靖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出列,躬身坚决推辞。

“陛下,”他声音平静却坚定,“云靖投身义军,是为驱除鞑虏,复我汉家山河,非为功名利禄。如今大业已成,心愿已了。靖本是江湖散人,习惯纵情山水,逍遥自在,于朝堂之事并无兴趣,亦无才能。恳请陛下收回成命,允我辞去一切官职爵位。”

金殿之上一片哗然。

新朝初立,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从龙之功、封爵之荣,他竟然毫不留恋,弃如敝履。

朱元璋端坐龙椅,目光深沉地注视着殿下这位结义兄弟、功勋卓著却选择急流勇退的三弟。

他亲自挽留数次,见云靖心意已决,最终叹息一声,看似无奈地应允,只保留了其一个“浩然剑尊”的虚名荣衔,以示不忘其功勋与兄弟情谊。

但朱元璋心中那根自城楼下便埋下的刺,却似乎因云靖的坚决辞官而微微触动——是真淡泊?还是以退为进?

与此同时,败逃后隐匿江湖、如同毒蛇般蛰伏的裴骏,并未死心。

他利用其影煞阁残存的势力,开始在江湖乃至市井之中,悄然散播流言蜚语:

“知道吗?如今坐上龙椅的那位,当年若没有云靖云将军,哪能那么容易得天下?”

“濠州解围、焚毁元军火药工坊、多少次阵斩敌将……这大明江山,怕有一半是云将军打下来的!”

“啧啧,最要紧的是,你们可知云将军真实身份?他可是正儿八经的南宋皇室遗脉,赵家皇子!那才是真正的天潢贵胄,华夏正统!”

“凭什么他朱元璋一个和尚出身的人能当皇帝?就因为他姓朱?这天下,本该是姓赵的!云将军这是被兄弟情义所累,让出了江山啊!”

这些流言经过刻意编排,真假掺半,极具煽动性,很快便在暗地里流传开来,虽不敢明面议论,却像无形的风,吹进了许多人的耳朵,也不可避免地,吹进了皇宫大内。

朱元璋的脸色日渐深沉。

他虽深知这是裴骏的离间毒计,但流言反复提及的“功高震主”、“血脉正统”,恰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

他想起云靖在军中的巨大威望,想起他那超凡的武学天赋,想起他坚决辞官却反而赢得更多敬仰……再看龙椅上俯瞰的江山,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影子挥之不去。

最终,在一日早朝之上,朱元璋力排众议(或许本就没有太多异议),颁布旨意:

云靖虽坚辞实职,然其功在社稷,德配天地,特加封为“太子太保”,赐丹书铁券,享双俸,可见君不拜。此职虽尊荣无比,却更多是象征意义,并无实际权柄。

这道旨意,既是帝王对功臣的极致荣宠,示天下以不忘本、重情义之心;同时,也将云靖牢牢地框定在了“臣子”的身份与荣衔体系之内,强调了君臣名分,那“赵氏血脉”在煌煌大明体制之下,终究只是前朝旧事。

云靖接到旨意,沉默良久。

他明白大哥(如今是陛下了)的心意,心中百味杂陈,却终究还是叩谢皇恩,接下了这份尊荣而沉重的封赏。

他知道,有些东西,从裴骏喊破他身份、从石凌化为药人出现的那一刻起,或许就已经悄然改变了。

而他那位昏迷不醒的故友石凌,则被秘密安置在一处清净之地,由信得过的人照料,依旧沉睡不醒,仿佛凝固了时间,也凝固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

云靖受封“太子太保”后,便在应天府赐下的府邸中深居简出。

那“浩然剑尊”的虚名与“太子太保”的荣衔,如同华美的囚笼,将他与曾经的快意江湖、沙场纵横隔绝开来。

他大多时间闭门谢客,或于庭院中练剑,或静坐调息,试图以《天罡正气诀》的浩然之力涤荡内心日益增长的沉闷与压抑。

偶尔,他会去探望依旧沉睡不醒的石凌,对着那毫无反应的面容,一坐便是半日。

外界关于他身份与功绩的流言,他亦有耳闻,却只能报以无奈的沉默。

任何辩解,在此刻都只会越描越黑。

而深宫之中的朱元璋,在龙椅上坐得越久,那流言的阴影便似乎越发清晰。

裴骏像一条隐于暗处的毒蛇,其散布的毒素并非烈性,却缓慢而顽固地侵蚀着信任的基石。

“一半江山”、“赵氏正统”、“让出皇位”……这些词汇如同梦魇,偶尔会在朱元璋批阅奏折至深夜时,悄然浮上心头。

他越发勤政,权势也越发巩固,但目光扫过功勋名单上那个显眼却又已边缘化的名字时,眼神总会变得复杂难明。

他对云靖的赏赐依旧丰厚,年节关怀从不缺席,甚至偶尔会召其入宫闲话当年兄弟情谊,言语亲切,一如往昔。

但云靖却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亲切之下,隔着一道无形却冰冷的墙,那是帝王心术铸就的壁垒。

这一日,朱元璋于御书房单独召见云靖。

屋内熏香袅袅,气氛看似融洽。

朱元璋仿佛不经意间提起:

“三弟,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然前元余孽、江湖宵小仍不安分。朕听闻,近来有些不着调的流言,竟胡扯什么江山归属、血脉正统,实乃荒谬至极!三弟你听听便罢,莫要往心里去。”

他语气轻松,目光却状若无意地扫过云靖的脸。

云靖心中凛然,知道这是皇帝的试探,也是警告。

他立刻躬身回道:“陛下明鉴。些微信口雌黄之辈的妄言,如风过耳,臣从未放在心上。臣只知道,如今天下姓朱,陛下乃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万民臣服。臣此生能追随陛下,驱除鞑虏,见证盛世开启,于愿足矣,别无他念。”

朱元璋闻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亲自扶起云靖:“朕自然信得过三弟!你我兄弟,生死与共,岂是宵小所能离间?只是……”

他话锋微微一转,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三弟你如今身份尊贵,不同往日,言行举止皆关乎朝廷体面。那些江湖上的朋友,若无关紧要,便少些往来,免得落人口实,平添烦恼。安心在京中荣养,岂不自在?”

云靖低头应道:“臣,谨遵陛下教诲。”心中却是一片冰凉。

这番话,看似关怀,实则是软性的禁足与监视,要他彻底切断与江湖的联系,安安分分做一个被困在荣华富贵中的“太子太保”。

就在君臣二人看似推心置腹,实则暗流涌动之际,一名太监匆匆入内,呈上一份密报。

朱元璋展开一看,面色骤然一沉,目光瞬间锐利如刀,猛地射向云靖!

“云靖!”皇帝的声音陡然变得冰冷,之前的温和荡然无存,他将那份密报狠狠掷于地上,“你来看看!这便是你所说的‘从不在意’?这便是你所谓的‘别无他念’?!”

云靖心中一突,拾起密报快速浏览,脸色也瞬间变得难看无比。

密报来自潜伏江湖的探子,上面赫然写着:近日,一股隐秘势力正在江南一带悄然活动,打着“光复赵宋”的旗号,秘密联络前宋遗臣和对新政不满的江湖势力!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股势力的首领,对外宣称的身份,竟是——“南宋皇子赵靖”的特使!

他们甚至持有据说能证明“赵靖”身份的信物(显然是裴骏伪造),言辞凿凿,声称“皇子”将于时机成熟时振臂一呼,拨乱反正!

“陛下!此事臣毫不知情!这定是裴骏的毒计!他盗用臣之名,行此大逆之事,意在置臣于死地,并扰乱朝纲!”

云靖又惊又怒,急忙辩解。

这嫁祸之计,恶毒至极!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眼神中充满了怀疑和帝王独有的猜忌与愤怒:“裴骏的毒计?天下皆知你与裴骏乃死敌,他为何要替你扬名,替你招兵买马?!这与你当年坚辞不受封,是否早有预谋?!你要朕如何信你?!”

“臣……”

云靖百口莫辩,心中涌起巨大的悲凉和无力感。

他知道,无论自己如何解释,在精心设计的“证据”和早已埋下的猜疑种子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就在这时,刘伯温闻讯匆匆赶至御书房。

他显然是得知了消息,赶来斡旋。

他快速扫过密报,又看到眼前剑拔弩张的局势,心中了然。

“陛下息怒!”刘伯温躬身道,“此事实在蹊跷,确像是有人精心构陷。云将军若真有二心,当年手握重兵、声望无两之时便可有所作为,何须等到今日深居简出、手中无权之时,用此等拙劣手段?此非智者所为。依臣之见,这仍是裴骏一石二鸟之计,既欲陷害云将军,更欲引发朝堂动荡,其心可诛!请陛下明察,万不可中此奸计,自毁柱石!”

刘伯温的话有理有据,稍稍平息了朱元璋的雷霆之怒。

皇帝深吸几口气,缓缓坐回龙椅,目光在云靖和刘伯温之间来回扫视,阴沉不定。

良久,他冷冷开口,声音不带一丝感情:“刘爱卿所言,不无道理。然,此事既出,瓜田李下,云靖难逃嫌疑。即日起,太子太保府加强‘护卫’,没有朕的旨意,不得随意出入。云靖,你就在府中,好好给朕想清楚!退下!”

这无疑是变相的软禁了。

云靖看着龙椅上那熟悉又陌生的结义大哥,心中最后一丝温情也彻底冷却。

他默默躬身,行礼,转身退出御书房,背影挺直,却带着无尽的萧索。

刘伯温看着云靖离去,心中叹息,知道兄弟情分至此,已裂痕难补。

他正欲再劝谏朱元璋,皇帝却先开口了,声音疲惫而冰冷:

“伯温,你去查。给朕查个水落石出!朕要知道,到底是裴骏的阴谋,还是……朕的好三弟,真的藏了不该有的心思!”

“是,陛下。”

刘伯温低头领命,心中却沉重万分。

他知道,无论查出的结果如何,那道隔阂的深渊,已然铸成。

而隐匿暗处的裴骏,正狞笑着欣赏着他的毒计一步步奏效。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从玄幻三国开始

国术,从扮演封于修开始!

寻仙

人间道之拜师九叔

秦皇遇刺,暗影刺客全员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