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是在市集上面逛了一圈,大致确定了干香菇和干银耳的价钱后,这才背着背篓慢慢来到了这里的几家酒楼门口。
干香菇在现代超市里面卖的也不算便宜,他有预想过,所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干香菇一斤的价格,竟然要三百文,虽然有些惊叹倒也勉强能接受。
但干银耳的价格却是超出了他的预料,因为这个时候还没能找到人工培育银耳的方法,所以银耳作为‘滋补圣品’,价格竟然能达到一斤一两银子。
就这个价格,那还是普通品质银耳的价钱。
系统商城里的银耳给的都是优质干银耳,那这个价格还能再往上翻一番。
出门前还只觉得自己口袋空空,这一会,不亚于瞌睡来了递枕头,整个人都振奋了起来。
他本来是想直接在干货店里把自己手上的这两个布袋子全部出掉的,但是想了想,没准拿到县里的酒楼能卖的更高些,于是准备过来碰碰运气。
没有直接选定哪家酒楼,他隔着一条街,先是把几个酒楼都远远瞧了一遍,从里面选出了两家生意最好的后,又装作休息的模样在不远处桥上的石阶坐了一会儿。
看见有小乞儿在门口蹲守好心食客们的施舍,一家直接让门口的两个跑堂拿扫把把人给轰走,一家虽然也是要把小乞丐劝离,但却还给分了半个窝头,只让他别把酒楼大门口给堵住了。
郭柏文观察了一会,这才背着背篓上前和那正在分窝窝头的人打了个招呼,分窝窝头的是个中年男人,四十余岁的样子,穿着深色圆领襕杉。瞧见郭柏文,严肃的脸上露出些惊讶来。
“客官是过来用饭的?”他越过小乞丐看向郭柏文,郭柏文对他微微摇摇头。
男人上下打量他一眼,一时有点琢磨不透来人的意思。
郭柏文见状把自己背后的筐子拿了下来,小声道:“我是县城外郭家村的,前几日进山摘了些好东西,见您家生意不错也许用的着,才拿过来看看您能不能收这些山货。”
“山货?”中年男人也就是赵叔听见这段话后,犹豫了稍许:“不会是些野果子之类的东西吧,这些我们酒楼里都有专门供货的人,往日里食客们用的也少。”
赵博文陪笑,把背篓里的布袋子打开让他看了一下:“不是野果子,东西都在这了,耽误您时间给仔细看看。”
赵叔原本还不上心,只是想着人家求上门来了,许是真有什么难处,于是也就跟着瞧了一眼。
就这一眼,让他顿时立在原地,“这,这是!”
“这东西我可做不了主,小哥你跟我进到小门来,我去叫一下掌柜的。”
郭柏文谢过他,跟着赵叔从小门进了同福酒楼后面厨房的院子。这院子没有前头那么宽敞,却和他家差不多大了,厨房里一个个厨子和帮工都在忙活着。
赵叔让他在这等着,自己去叫掌柜的。
“听赵叔说,你是来卖山货的?”
走过来的男人年纪也不小,蓄着一把胡子的脸看着脾气很好的模样,连带着声音温和,郭柏文一时拿捏不定自己这决定是对还错,只囫囵着点了点头。
赵叔从屋里走过来:“掌柜的,我刚刚那一眼看的真真的,这可是难得的好东西,他说他是附近郭家村的....”
赵叔回过头问:“你叫什么名字来着?”
郭柏文顿了顿:“我姓郭,您叫我八文便好。”
“对,八文把你刚刚拿出来袋子里的东西再给掌柜的看看。”
于是他又重复了一遍在酒楼门口的动作,掌柜的显然也看出了这干银耳的难得,寻常人送来的都是鲜银耳,毕竟这银耳大多生长在深山老林的枯木上,采摘难度大,可遇不可求。
更何况这郭八文送来的还是干银耳,这干的银耳能存放更久,且这晾晒出来的品质还这样的好。
同福酒楼的李掌柜摸了摸自己的胡子,“这样,八文我也不和你说虚的,你这袋干银耳品质确实是好,哪怕拿到外间干货店里去卖,这一袋子少说也能换个三两银子。”
三两银子?!二两银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够一家三口的农人吃用上一整年了。
还没等郭柏文高兴起来,就听到李掌柜接着说,“但这银耳贵重,放在我们同福酒楼能招揽到更多的客人,我便做主,再给你多加一两银子。并上那袋子品质好的干香菇一起,给你四两银加五百文钱。”
“八文小哥日后要是能寻到更多这样的山珍,也只管拿来我们酒楼,价钱都好说。”
李掌柜也是存了个想要稳定货源的心思,不说多的,就这样的银耳一年能收个一两次,都算是他们酒楼的招牌菜了。
毕竟这时候的银耳,那可都是权贵人家才能吃得上的。
于是等郭柏文从同福酒楼里面出来的时候,背篓里的两布袋山货变成了三两银子和一千五百文钱。
他还是第一次摸到这个时候的银钱,李掌柜给的都还是比较新的小银锭。
摸了摸银子,又仔细数了数铜板的枚数,小心翼翼的用布包好仔细贴着肚子收好,整银暂时不打算动用,自己特意让赵叔找零出来的铜钱,正适合去街上采买置办点东西。
想着昨晚的稀粥和早上的黑面窝窝,他准备先去街上的米铺里看看。
方才过来的路上,他看见街上有两三家的米铺开着,只是走着走着,闻到一旁飘来的食物香味,早上只吃了一个黑面窝窝的肚子顿时开始咕噜咕噜了起来。
到午饭的时间了,早上走了那么久,那个窝窝头早就被消耗掉了,方才在酒楼里因为被能卖的银钱数额给惊喜到了,所以一时倒也没顾上肚子饿。
只是现在出来了,手上又有了能用的钱,肚子可不就开始咕咕叫了。
他看了眼这边上摆着的几家路边摊,找了家看着还算是干净的摊子坐了下来,老板娘干活手脚麻利,锅里东西闻着也挺香的,就叫了一碗有青菜的清汤面条。
撒了胡荽(香菜)的面条端上来香气四溢,虽然分量不是很大,但却是他这两日里吃过最好吃的东西了。拿起筷子,一口下去就让他短暂忘记烦恼,这一碗没有加肉加蛋的素面条是用杂粮面做的,一碗要八文钱。
他付了钱,又找店家再讨了一碗不要钱的热面汤,小心喝面汤的同时心里也开始盘算着接下来该买些什么东西。
米面肯定是要买的,还有自己醒来时小姑娘说养不起的母鸡,为了家里人长远的鸡蛋供应,最少也得买上两只养着才行。
虽然养鸡也能让它吃野菜和昆虫,但为了母鸡能够更好的产蛋,那每天饲料里也要给加上一把糠麸,那也得买上个两斤。
还有那床硬邦邦的被子,已经是全家最好的一床了,奶奶原本是打算等过段时间赶集的时候让人把里面的棉花重新弹一弹的。但他也摸过小花和奶奶盖得被子,有些太薄了,等入了冬怕是会很难熬,那就还要再买两床被子。
还有那挡雨的蓑衣,也还要再添上一件。
……这么一算,零零碎碎要买的东西还不少,他重新背上背篓,准备趁时间还早,多逛几家店看看。
一直熬到快傍晚,晚霞晕染了街道的青石板,郭柏文这才坐了县城门口的牛车一路往家去。
置办的东西有点多,光靠背篓他一个人不太好背,走了这一天脚底板也痛的很,要是再继续走回去怕是晚上脚底就要起泡了。
今天不是什么大日子,也不是人人都舍得花上两文钱坐牛车的,拉人的牛车上总共也就坐了两三个人,拉车的车夫眼看着天色不早,这才赶着上路回家了。
早上进县城的路他走走停停用了快两个小时,这会坐牛车回去,不过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小哥,郭家村到了。”赶牛车的师父敲了敲牛车板提醒了句。
这两文钱花的挺值。
付了钱,他分了两次才把买的东西全都挪下来,车夫看他不太方便,还帮忙推了推他背上的背篓。
谢过人,等他拖着一堆东西有点艰难的在路上走着,郭老太太带着郭小花一起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了,“文崽,你可算是回来了。”
她本来还想说些什么,带着担忧神色的脸在看到他拿着的那一堆东西后,瞬间转为了震惊,“怎么还带了这么多东西回来?”
郭小花第一眼就看见了那两只母鸡,“哥哥!母鸡!”
这里毕竟不是自家,郭柏文没在路上多解释,只把自己手上提着的那两只母鸡递过去,“小花你先把这两只鸡抱回家,一路上,差点把我手上的肉给叨了,你抱着的时候也小心点。”
他背后除了堆得高高的背篓,两只手上的东西也都拿满了。
提了提左右手上分别拎着的东西,把左手上轻一点的东西递给郭奶奶,“东西有点多,我们回家再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