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50。
图书馆。
这里静得仿佛能听见阳光在书页间流淌的声音。
夏续舟提前十分钟就到了,选了个靠窗的僻静位置,摊开物理和数学笔记,心思却像窗外被风吹动的树叶,轻轻摇曳。
2:00。
许自彦的身影准时出现在阅览室门口。
他穿着简单的黑色短袖和灰色运动长裤,单肩挎着背包,目光扫视一圈,精准地落在他身上,然后迈步走来。
“等很久?”他在对面坐下,声音压得很低,融在图书馆特有的静谧中。
“刚到。”夏续舟轻声回应,把一本笔记本推过去,“这是上次你问的那几道竞赛题的详细过程。”
许自彦接过,指尖不经意擦过夏续舟的手背。
两人都顿了一下,随即若无其事地分开。
“谢了。”许自彦翻开笔记本,目光迅速扫过那些清晰工整的公式和注解,“你步骤写得很细。”
“怕有些跳步的地方你看不懂。”夏续舟低头翻开自己的书,耳根微微发热。
接下来的时间,两人都沉浸在题海里。
偶尔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或极轻微的、讨论难题的低语。
他们思维频率相近,往往一方刚提出思路,另一方就能立刻跟上,甚至提出更优解。
这种智力上的默契碰撞,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阳光慢慢西斜,给许自彦低垂的睫毛镀上一层柔光。夏续舟偶尔从书页间抬头,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画面。心像被羽毛轻轻搔过,痒痒的,又带着点微甜。
“累了?”许自彦忽然开口,却没抬头,笔尖依旧在草稿纸上演算。
夏续舟吓了一跳,像是偷看被抓包:“……有点。”
“歇会儿。”
许自彦放下笔,向后靠在椅背上,活动了一下脖颈,目光看向窗外,“出去透口气?”
图书馆后面有个小花园,这个时间没什么人。
微风带着凉意,吹散了方才的些许疲惫。
两人并肩站在一棵黄桷树下,一时无话,却也不觉尴尬。
“你……”夏续舟犹豫着开口,“平时周末都做什么?除了打球。”
他想起郑浩宇总是咋咋呼呼地约他。
“随便待着。”许自彦语气懒散,“打游戏,或者看些乱七八糟的书。偶尔被郑浩宇他们拉出去闹。”
“哦。”夏续舟想象了一下他打游戏时的样子,还挺新奇。
“你呢?”许自彦侧过头看他,“好学生日程应该排得很满。”
夏续舟笑了笑,有点涩:“嗯,竞赛班,还有我妈安排的一些……课程。”
“李教授那个项目小组?”许自彦忽然问。
夏续舟一愣:“你怎么知道?”
“老鲍提过一句,说名额很少,你肯定没问题。”夏续舟语气平淡,“恭喜。”
“谢谢。”许自彦心里有点暖,又有点莫名的压力。
他想起母亲期待的眼神。
“其实……”他鬼使神差地说了出来,“有时候觉得挺累的。”
话说出口,他有点忐忑。
把自己的烦恼徒加给别人,好像有些不太礼貌……
许自彦沉默了几秒,目光落在远处嬉闹飞过的麻雀上。
“觉得累就歇歇,”他说,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没人能一直绷着。”
很简单的一句话,甚至算不上安慰,却让夏续舟心头那根紧绷的弦,奇异地松动了一下。
他没想到许自彦会这么说。
“嗯。”他低声应道。
回图书馆的路上,经过自动贩卖机。
许自彦停下脚步,扫码买了两罐蜜茶,递了一罐给夏续舟。
“补充点糖分,脑子转得快。”
夏续舟接过,小声说了声"谢谢"。
重新坐回桌前,气氛似乎有些不一样了。
讨论间隙,许自彦注意到夏续舟手边那本摊开的竟是本哲学类的闲书。
“你对这个感兴趣?”他挑眉。
他指了指夏续舟正在翻阅的书。
毛姆的《人性的枷锁》。
夏续舟瞥了一眼那本书,难得语气随意:“瞎看。有时候觉得物理题解多了,需要点别的思路洗洗脑子。”
许自彦笑了,“看不出来夏大课代表也这么感性?”
夏续舟笑着摇头,“也不算,只是想看看我目所能及的世界之外的故事罢了,这本书我在网上看过书评,刚好看见,顺便读一下。”
——
直到图书馆闭馆的音乐响起,两人才收拾东西离开。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
“怎么回?”许自彦问。
“公交。”
“嗯。”许自彦双手插在兜里,和他一起往车站走。
等车的时候,夜晚有些凉意。
夏续舟下意识地搓了搓手。
许自彦看了一眼,没说话。
公交车很快来了,车厢里灯光明亮。
“走了。”夏续舟踏上台阶。
“嗯。”许自彦站在站台下,看着他,“下周……”
夏续舟的心提了一下。
“物理小组讨论,老鲍让我请你带带我们组。”许自彦说。
“……好。”
车子启动,夏续舟透过车窗,看到那个身影在站台上站了一会儿,才转身融入夜色。
——
陈淑静对夏续舟能进入李教授的项目小组感到非常满意,脸上的笑容都真切了许多,连着几天晚餐的菜肴都格外丰盛。
“舟舟,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李教授在学术界地位很高,他的推荐信对你申请顶尖大学至关重要。”
她细致地剔掉鱼刺,将鱼肉夹到夏续舟碗里,“要好好把握,多听,多看,多问,给教授留下好印象。”
“我知道,妈。”夏续舟点头。
“哥哥真厉害!”夏茵茵也笑着夸奖。
家庭的氛围难得的温馨轻松。
——
项目小组第一次见面安排在周六上午,京大的一间小会议室里。
除了夏续舟,还有另外四名来自不同重点高中的学生,都是佼佼者,眼神里带着聪明和些许竞争性的锐气。
李教授年近五十,气质严谨,话不多,但句句切中要害,简单介绍了项目方向——
基于新型材料的纳米级传感器设计,涉及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的交叉知识,然后直接抛出一个预习题,要求他们各自查阅文献,一周后提交初步思路。
强度和要求都比高中竞赛高出一大截。
会议结束,夏续舟收拾东西时,感觉有人走到他身边。
是许自彦。
“怎么样?”他问,手里也拿着同样的资料袋。
“有点难。”夏续舟如实回答,眉头微微一皱。
“正常。”许自彦语气没什么起伏,“不然怎么叫拔高项目。一起走?”
“好。”
两人并肩走在京大的林荫道上。
大学校园里的氛围自由而开阔,随处可见抱着书步履匆匆的学生,或坐在长椅上低声讨论的小组。
“你好像一点都不紧张。”夏续舟看着许自彦平静的侧脸。
“紧张没用。”许自彦瞥了他一眼,“而且,不是还有你吗?”
夏续舟一愣。
“物理课代表,”许自彦嘴角似乎弯了一下,“以后说不定要经常找你讨论了。”
心口像被轻轻撞了一下。
夏续舟低下头,掩住嘴角不自觉扬起的弧度:“……随时都可以。”
他们在站口分开。
夏续舟看着许自彦身影越来越远,才转身离开。
——
项目小组的任务成了新的重心,也无形中增加了他们两个之间的交集。
他们经常在图书馆或者放学后路上讨论,许自彦自然加入他和宋归的同行路上。
平时他陪着宋归走,总是基本上相顾无言,把他送到和宋卓凯约定的交叉口,又只剩他一个人回家了。
难免会有些失落。
但是许自彦加入后,会自然而然他讨论项目和习题,还会贴心将他送到小区门口。
说实话,这种相处模式他觉得格外舒适。
不过,争执在所难免。
——
放学路上。
“这里用碳纳米管导电性更好,但稳定性差,我觉得不如用石墨烯复合材料。”夏续舟边走边指着图纸上一处,眉头微蹙。
“石墨烯成本高,制备工艺也复杂,不符合实际应用导向。”许自彦反对,手指点着上面一处文献数据报告,“碳纳米管的稳定性问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解决,有篇最新论文……”
“但修饰过程会引入新的变量,控制不好反而会影响灵敏度……”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思维在碰撞中迸出火花。
连跟在他们旁边的宋归都会有些好奇地抬头听着他们辩论。
这种纯粹学术上的“对抗”让夏续舟感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兴奋。
他享受这种和许自彦激烈讨论的过程,哪怕有时争得面红耳赤,许自彦也从不敷衍,总是精准地抓住核心问题。
往往在争论到某个节点,他们会同时沉默下来,看着对方,然后几乎同时想到另一个折中或更优的方案。
“其实可以试试异质结……”夏续舟迟疑地开口。
“二维材料异质结?”许自彦眼睛一亮,立刻接上,“避开两者的缺点,利用界面效应?”
“对!”夏续舟也兴奋起来,“我好像看过类似的报道……”
思路瞬间打通。
两人立刻“和好如初”,变脸程度之快都令旁观者宋归都有些膛目结舌。
二人换了话题,仿佛之前的争执从未发生。
这种高度默契的合作让他们各自的项目进展顺利,夏续舟这边连李教授在中期检查时都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在日常频繁的相处中,夏续舟其实也渐渐窥见许自彦更多的一面。
他并非总是冷淡,提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时,眼神会格外亮;他有点挑食,尤其不喜欢吃青椒;他偶尔会盯着窗外发呆,侧脸线条在那一刻会显得有些疏离,好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
夏续舟,想起之前夏茵茵拉着他偷看的一些青春疼痛文学类的小说——
在难以言明的暗恋里,幻想暗恋对象是自己的童话男主角,接触起来其实往往与想象都有所差异。
但他在与许自彦的日渐相处中,却好像是终于把那些虚无的情感落到了实处,有了着力点。
周五晚上,他们又在线上讨论一个数据问题。
结束时已经快十一点。
“差不多了,就这样吧。”许自彦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好,那你早点休息。”夏续舟说。
“嗯。”那边应了一声,却没有立刻挂断。沉默了几秒,许自彦的声音再次响起,比平时低一些,“谢了。”
“没事……”夏续舟话还没说完,通话已经结束了。
他忍不住用额头抵住手机屏幕。
笑了一下。
好吧,那晚安,许自彦。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