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雨缠绵,校园生活越发得无聊。
夏天的时候,这种日子常常出现,乌兰巴托的风吹到北京,从印度洋形成的气流影响着北京城,云乐衍看着窗外扭动手臂的杨树,看着他们和自己一样。
一连下了三天的雨,空气是潮湿的,燥热在校服中游走,穿着统一校服的学生从走廊中鱼贯而出。
邓行谦不喜欢夏天,他总能在夏天里敏锐地发现每个人身上散发着的不同味道。
树叶上的雨珠落在地面上,泡泡冒了出来,深深浅浅。
地面上的城市清澈,被微弱的脚步声震动。
笔挺的皮靴落在地上,发出整齐的啪嗒声,水波纹散开,水中城市变得面目全非。
四位穿着军装的学生分别拉着红旗的四角,他们在雨中走向升旗台。步伐干净利落,英姿飒爽。
操场的上站着的学生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国际部的,另一个就是穿着墨绿色军装的军校生,最后剩下的就是普通高中部。
从天而降的一滴雨落在额头上,学生们齐刷刷地仰望天空,麻木、空洞的脸上不约而同地出现一样的表情。
这一刻,学校操场上安静得令人毛骨悚然,学生们没有任何动静。
云乐衍站在普高部的人群中,远处高年级的学长将国旗升起来。国歌奏起的那一刻,所有军校生都要脱帽行礼。
风吹过杨树,树声沙沙作响,天空中铁青色的云堆砌着,巨大的黑云笼罩在城市上空,层层叠叠,冷风吹动衣角。
“果然穿着军装就是不一样,比咱们帅。”
“谁穿那身都帅。”
“……”
充满雨水的日子里,学生老师都懒洋洋的,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
数学老师在讲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坐标轴,邓行谦微微出神,扭头看向窗外,雨打在窗户上,像是入侵而来的怪物被无情地阻拦在外,雨水在身边流淌,蜿蜒,蔓延,风声一过,发出野兽般的嚎叫。
邓行谦分不出来,这是风声,还是风包裹着雨发出特有的声音。
倏地,狂风骤雨扑在窗户上,电闪雷鸣,窗框和楼房都随之震动。教室里的人都扭头看去,看着雨水碰到玻璃,而后留下一串印记,来不及思考什么,一串接着一串的印记,不甘心地冲过来又无力地落下去。
不知道为什么,邓行谦内心某种东西也随之翻滚。
他扭过头,对上了云乐衍迷茫的眼,又面无表情地移开脸。
数学老师抓回同学们的注意力,奇怪的是,教室里的时间仿佛停止一般,上一分钟和下一分钟没有什么区别,在一个空间内呆太久,对时间也会感到陌生。
血管内的细胞呼啸着,想要些雨后新鲜的空气,里面最好有一些泥土的味道。
课间十分钟的铃声像往常一样响起,终结了暂停的时间。走廊上突然出现一片喧闹,所有人都从一场梦中醒来。
有人从教室冲出去买奶茶,有人半趴在课桌上补觉,更多的人三三两两结伴说笑。
云乐衍动作迟缓地收拾着自己的数学课本,拿出化学练习册,抬头时正对上邓行谦的目光。
他靠窗,修长的手臂搭在桌面上,手里拿着圆规,随意地在草稿纸上划着圈。听见动静,他转了下头,目光落在草稿纸上,整个人懒懒散散的。
“你看我干嘛?”
“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在看你?”他回得理所当然,嘴角却轻轻勾着,心情不错。
云乐衍手里拿着的笔顿了顿,低头继续在化学练习册上写题。
没一会儿,上课铃声响起,班主任走了进来。
“正式上课前,两件事,第一,十一研学的报名单,五分钟填好,交上来。第二件事,”班主任彭飞站在讲台上,环视一周,“高考改革的事,下课后,户籍不在北京的同学到办公室找我。”
教室内因为研学开心的躁动被这一盆冷水浇灭,报名单从前往后传到云乐衍手中。
研学有两个选择。
一条路线是从纽约大学到剑桥,最后去伦敦,完全是游学路线,一所经典大学连着另一所;另一条路线则一路向北,直到北极科考站。
云乐衍一只手按压着手中的笔,另一只手撑着下巴,她斜眼瞥过去。
邓行谦穿着校服衬衫,衣领松松垮垮的,手腕骨节分明,整个人都散发着种漫不经心的好看。
只见他毫不犹豫地在第二条路线上打了勾,她有些分神,脑海里一遍遍回荡着那天晚上在车里的那句:“还是北极好玩。”
北极有什么好玩的?
她还是更想去时代广场,去看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去西雅图喝星巴克,去洛杉矶看球赛,去好莱坞。
甚至去英国,吃仰望星空。
她想在十六岁的尾巴上,看繁华世界。
“去北极啊,”邓行谦忽然开口,“你犹豫什么呢?”
云乐衍利落地在报名单上划了第一条路线。
邓行谦眼皮一耷,看到她的选择后,嗤笑一声,也没说什么把手里的单子往前传去。
云乐衍也把自己的单子传出去,凭什么要听他的,他看过了繁华,觉得俗气,所以她就会觉得不好吗?
替人做决定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下课后,云乐衍去了老师办公室。
“你的户口在内蒙古,现在在北京借读,高考是不能在北京考的,这个政策你了解吧?”班主任彭飞说着,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你家的情况,我也了解,现在你把户口迁到你父亲户口本上,就可以在北京高考。”
云乐衍看着彭飞眨眨眼。
彭飞以为是自己的话吓到了云乐衍,连忙干笑了两声,拿起茶水杯喝了一口,“你呢,也别愁,你父亲就是北京人,问题好解决。”
“不迁户口,我就必须要回内蒙高考吗?”云乐衍反问。
“这是规定。”彭飞看不懂眼前这小女孩了,家里原本是挺有势力的,大树倒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想要在这个事情上运作,还是很简单的。
“有没有不迁户口,还能解决我回内蒙高考的方法?”云乐衍认真地说。
彭飞某不着头脑,迁户口这事儿就这么难?还是家里出事了?
作为班主任,为太多也不好,他仔细想了一下,“可以参加比赛,得奖后保送。物理竞赛、化学竞赛,都可以试试。”
他顿了顿,想到云乐衍的考试成绩,“我记得你化学一直都是全校第一,可以试试化学竞赛。”
云乐衍眼睛一亮。
彭飞不太看好这个事儿,低着头又说,“不过呢,初赛也快了,你有时间准备吗?”
云乐衍没点头也没摇头,“老师,我想试试。”
“试试呗?”彭飞一乐,“但你也不能把心思全放在竞赛上,该其他科目也得学。”
云乐衍点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她懂,但不破不立的道理她也明白。
云乐衍出了办公室,彭飞看她关好了门,才转头和其他老师说,“这孩子怎么还瞧不上北京户口?能在全国竞赛上拿奖,她也是异想天开。”
邓行谦很快就发现云乐衍情绪的不对,但也没闲心问,下午和隔壁班还有一场足球比赛,他心思全放在足球比赛上。
可又想到这周五要去英国,于是扭头轻碰云乐衍的胳膊,“我要去英国,你有什么想要带的吗?”
云乐衍的头从练习册里浮起来,拧着眉头看向邓行谦,显然是被他打扰到了,这个人总是这样,不管别人做什么,他都能无视,自己的需求最要紧。
“带一半儿英国回来。”
邓行谦一愣,而后哈哈笑道:“嚯,你口气还不小。”
云乐衍没接茬,继续写着化学练习册。
得,热脸贴冷屁股,邓行谦撇了撇嘴,但这场子他得找补回来,“你户口怎么回事?不在北京吗?”
云乐衍一边做题一边摇头。
“你爹不是北京人吗?后爹啊?”
云乐衍听到这话果然抬起了头,邓行谦一脸惋惜地看着她,嘴角的笑还压不下来,“哦,我忘了你和你妈姓,你爹是倒插门。”
本来云乐衍觉得自己和母亲姓不是什么坏事,也不觉得倒插门是什么稀奇事,本来就是谁家厉害就听谁的,可看着邓行谦那张脸,她怒火中烧。
“你妈没能耐让你跟着她姓,你在这儿跟我撒什么气。”
也是第一次有人这么对邓行谦说话,他倏地一下站起身来,低头看着云乐衍,气得耳朵都红了。
云乐衍抬头对上他怒气冲冲的眼,眼睛瞪得可真大。
腮帮子、脖子和脸都红了。
他要做什么?
云乐衍放下手里的笔,认真地看他。
旁边的同学也发现了气氛的不对,想劝,但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直到上课铃响起,邓行谦才像个没事儿人一样坐下来。
飞机落地希思罗机场的时候,他心里的气儿才消掉一半。出了机场,克制而温吞的湿意包裹着邓行谦,伦敦总是这样的,空气像一张山水画的宣纸,什么都能渗进去。
他扣好风衣扣子,手里拿着几分官方发出来的资料。
一批从大英博物馆里流出来的中国清代宫廷漆器,有一件是雍正时期的供器,看图片他觉得是件赝品,但也得放在手里瞧瞧。
离开家的时候,家中的阿姨还嘱咐他要买从北极飞的航班,最近中东那一片不得安宁,要是转机到土耳其或者埃及,可不是什么好事。
老派收藏家——伊什特万·拉兹洛·埃斯特哈兹再次见到这个少年老成的高中生,心中还是浮现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
“伊什特万先生,好久不见,”邓行谦伸出手,两人轻轻一握。
“好久不见。”
伊什特万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个少年,叫先生?显然这个小孩子还不到这个年纪。叫小孩子?但邓行谦已经是他的助理了,没人会让小孩子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的。
更何况,邓行谦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青涩的优雅。
他之所以雇佣他,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巴黎拍卖会上见过邓家人,还有他母亲钱女士,家族势力给邓行谦加了很多分。
另一方面,也要归咎于家族培养——年纪这么小,见过不少真东西,再加上邓行谦自己也肯下功夫学,帮他拿到不少真品。
两人没有聊天,邓行谦放下行李,就跟着伊什特万去了大英博物馆。
那是一件仿哥釉净瓶式香插,色泽灰白,纹理冷静,釉面带着自然开片,像冬天里冻裂的池水。
邓行谦没有立即戴上手套。
他只是站在玻璃柜前,低头看了那只瓶十秒,然后说:“仿哥釉的色是对的,但开片的走向太工整了。”
伊什特万先生挑了挑眉:“您指裂纹?”
“对。自然开片是像冰在化,它是乱的,是自由的。可这片——是人为催釉的,它不冷,它……有点乖。”
乖?
伊什特万微微一笑。
紧接着,邓行谦戴上手套,在工作人员的帮忙下,拿到了真瓶。他用手摸了底座,像摸一个人的后颈。
邓行谦轻轻一敲,耳朵凑到瓶边听声儿。
过了好一会儿,邓行谦将东西放回去,脱掉手套。
“是真的,但没有什么收藏价值。”
雍正年制无疑,底款刻得细致,是旧宫中标准制器的一类。
真,但没什么价值。
这种器物生来不是为人观赏的,而是为神佛烧香用的,摆在佛案侧边,香点燃一次,不动不移,灰落也不扫。
功能单一,气质安静,太过克制,以至于脱离了时间,脱离了市场。
从商业角度来说,邓行谦能说出十几条不收藏的原因。只从艺术角度来说,收藏品得有“魂”,没有魂,就是一个玩意儿。
第一次触碰到“魂”的时候,他才六岁。
那天爷爷叫他别写作业,拉着他进了书房。
“别怕碰,东西是给人用的,不是供的。”
爷爷的声音低,却不容抗拒,“越不敢碰,越容易被它骗。”
那是一只宋代官窑小盏,通体灰青色,指腹触上去的时候,他以为那是一块冰。
“听。”爷爷抬起盏,用指节轻敲——声音干净,却不亮。
“假的敲得响,真的敲得深。”
“响,是它在找存在感;深,是它认了自己。”
他没太懂。
后来爷爷又拿出一块康熙的珐琅盖盒,让他摸那个底足。
“记住了,胎底是最容易说谎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人也一样。越怕你看的地方,越藏着真相。”
有一次,他分不出一件黄釉碗是真是伪,爷爷没有骂他,只是关了灯,让他在暗处独自看十五分钟。
“眼睛没用的时候,你才会开始相信手。”
“你摸多了,就知道什么是生、什么是熟;什么是等你靠近的,什么是只想远观的。”
看得多了,邓行谦隐约觉得,这些百年的东西,真的东西,他们从不喧哗。
他们不需要赢得谁的信任。它等着你去懂。
但大部分真的东西,都差点意思。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都差点儿意思。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