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人鱼笔记录 > 第3章 深海

第3章 深海

清晨五点五十,海雾比前几日更浓些,像一层薄纱裹住整个基地。渝万承是被窗缝里钻进来的海风冻醒的——后半夜降温,他没关严窗户,工装外套搭在椅背上,衣角还沾着昨晚实验室的消毒水味。他坐起身,揉了揉眼睛,第一反应是摸向床头的手机,打开“深海探秘”群,置顶消息是赵宇凌晨两点发的:“深探-07探测器传回异常数据,水温骤降2℃,已调整下潜深度,明日上午回收。”

他盯着那条消息看了半分钟,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5000米左右的深海,水温通常稳定在1.5℃-2℃,骤降2℃意味着可能遇到了冷泉或者未知的洋流,而这种异常区域往往藏着特殊的生物。他掀开被子,套上外套,没顾上洗漱就抓着帆布包出门,楼道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只有301宿舍的门缝里漏出一点光,应该是哪个加班到深夜的研究员还没起。

食堂还没开门,刘叔正在门口卸海鲜,泡沫箱里的梭子蟹张着钳子,虾爬子在冰上扭动。看到渝万承,刘叔笑着挥手:“渝老师怎么这么早?食堂还得等半小时才开饭,我给你煮碗姜汤暖暖身子,今早风大。”

“谢谢刘叔,”渝万承走过去,帮着把泡沫箱搬到后厨,“刚看到赵宇说深探-07有异常数据,想早点去观测站看看情况。”

“哦,那个探测器啊,”刘叔一边切姜片一边说,“前几天听老赵说,这探测器要去的区域,跟当年捞H-01样本的地方离得不远,说不定能有新发现。”

渝万承心里一动,接过刘叔递来的姜汤,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驱散了寒意:“离H-01样本的发现地近?之前没听赵宇提过。”

“他那性子,干活比说话利索,”刘叔擦了擦手,“去年我跟他去观测站送水,听他跟同事说,基地一直想在H-01样本的发现地周围再探探,就是深海环境复杂,探测器下去好几次都没敢靠太近。”

喝完姜汤,渝万承谢过刘叔,往观测站走。海雾还没散,远处的海面只剩下模糊的轮廓,防波堤上的灯塔亮着微弱的光,像深海里的磷火。走到半路,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是赵宇,头发乱糟糟的,眼睛里带着红血丝,手里拿着一个面包。

“渝老师?你怎么这么早?”赵宇咬了口面包,含糊不清地说,“我还以为我是第一个到观测站的。”

“看到你发的异常数据,有点好奇,就过来了,”渝万承放慢脚步,跟他并肩走,“刘叔说,深探-07去的区域,离H-01样本的发现地不远?”

赵宇愣了一下,点点头:“嗯,大概相距不到二十海里,本来是想看看那片区域的地形有没有变化,没想到遇到了水温异常。昨晚调数据调到三点,初步判断是冷泉活动,不过具体情况还得等探测器传回更详细的画面。”

观测站的主控室里,显示屏亮着大半,值班的研究员趴在桌上打盹,屏幕上显示着深探-07的实时位置:118°12′E,15°08′N,深度4980米,刚好在H-01样本发现地的西南方向。赵宇拍了拍值班研究员的肩膀,对方迷迷糊糊地醒过来,指着屏幕说:“赵哥,你看这里,刚才探测器的探照灯扫到一片奇怪的岩石,上面好像有东西在动。”

渝万承凑到屏幕前,画面里是漆黑的海底,冷泉口冒着白色的气泡,岩石上覆盖着一层黑色的物质,仔细看能发现有细小的生物在蠕动——是管虫,深海冷泉区常见的生物,靠共生细菌获取能量。但在管虫群的旁边,有一块不规则的岩石,表面泛着微弱的光泽,不像普通的玄武岩。

“把画面放大点,”赵宇坐下来,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操作,“聚焦那块发光的岩石。”

画面缓缓放大,岩石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表面的光泽不是反射的探照灯光,而是自身发出的淡蓝色荧光,像H-01样本骨骼上残留的荧光物质。渝万承的呼吸顿了顿,指尖下意识地攥紧了帆布包的带子——这荧光的颜色、亮度,和他在标本馆里看到的H-01样本几乎一模一样。

“这岩石怎么会发光?”值班研究员揉了揉眼睛,“之前探测器在其他冷泉区也见过发光生物,没见过发光的岩石啊。”

赵宇皱着眉,调出岩石的光谱分析数据:“不是岩石本身发光,是表面附着的物质,成分还在分析,不过初步看,和深海里常见的荧光素不一样,反而有点像……”他顿了顿,看向渝万承,“有点像H-01样本骨骼上残留的荧光物质。”

渝万承点头,声音比平时低了些:“我在标本馆见过H-01样本的荧光,颜色和这个很像。会不会是,这块岩石周围,曾经有过和H-01类似的生物?”

“不好说,”赵宇摇摇头,“深海里的荧光物质太多了,很多都是未知的。等探测器靠近点,采集点表面的物质样本,回去分析了才知道。”

两人在观测站待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其他研究员陆续来上班,才往研究楼走。路上,赵宇突然说:“渝老师,你是不是特别在意H-01样本?这几天看你总往标本馆跑,跟陈教授聊细菌的事也聊得特别投入。”

渝万承心里咯噔一下,脸上依旧笑着:“主要是觉得这样本太特殊了,从事这行这么多年,第一次见这么奇怪的骨骼结构,忍不住想多了解点。你呢?你对H-01样本没兴趣吗?”

“我?我就是个搞设备的,”赵宇抓了抓头发,“不过有时候看着那样本,总觉得有点不舒服——去年我帮李姐搬设备,在标本馆见过一次,那骸骨的头骨盯着人的时候,总觉得像在看活物,尤其是眼睛的位置,空落落的,却让人发毛。”

渝万承没接话,心里却记下了赵宇的话——不止一个人觉得H-01样本“不对劲”,李曼说过样本表面的细菌繁殖速度异常,陈教授发现细菌能在无氧环境生存,现在又多了块附着类似荧光物质的岩石,这些线索像散落在深海的碎片,等着被串联起来。

回到研究楼,李曼已经在标本馆门口等他,手里拿着一份报告:“刚收到陈教授的消息,H-01样本表面的细菌,基因测序有初步结果了,跟已知的深海细菌都不一样,有一段基因序列很特殊,像是能合成某种蛋白酶,用来分解深海里的有机物质。”

两人走进标本馆,C区的冷光灯亮着,H-01样本悬浮在保护液里,灰白色的骨骼在灯光下泛着冷光。陈教授坐在电脑前,面前放着一叠打印出来的基因序列图,看到他们进来,连忙招手:“小渝,李曼,你们快来看看这个。”

屏幕上是细菌的基因序列图谱,其中一段用红色标注的序列格外醒目。“这段序列,”陈教授指着屏幕,“我们在数据库里比对了所有已知的深海细菌,都没有匹配的,而且这段序列编码的蛋白酶,分解能力特别强,能在低温、高压、无氧的环境下工作,跟H-01样本的生存环境完全契合。”

渝万承凑近看,基因序列的排列方式很奇特,不像普通细菌那样规整,反而带着点“跳跃感”:“会不会是,这种细菌和H-01样本是共生关系?细菌帮样本分解有机物质,样本给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

“我也是这么想的,”陈教授点头,“昨天我做了个实验,把这种细菌和深海沉积物混合,发现它能快速分解沉积物里的蛋白质,释放出氨基酸,这些氨基酸说不定就是H-01样本的食物来源。”

李曼翻着手里的报告,眉头微蹙:“如果是共生关系,那H-01样本的消化系统里,应该也有这种细菌才对。之前我们解剖样本的肠道残留时,只发现了一些未消化的甲壳类生物残骸,没找到细菌的痕迹,会不会是样本死亡后,细菌从肠道里流失了?”

“有可能,”渝万承接过报告,翻到肠道残留的分析页,上面附着一张显微镜照片,能看到细小的甲壳碎片,“不过也有可能,这种细菌只存在于样本的体表,或者骨骼缝隙里,之前我们重点检查了肠道,没太关注体表的细菌分布。”

“那今天我们再做一次样本体表的细菌采集,”李曼合上报告,“重点采集骨骼缝隙和软组织残留的位置,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

上午的时间都耗在标本馆里,渝万承负责用无菌棉签采集样本体表的细菌,李曼记录位置,陈教授在旁边准备培养皿。H-01样本的头骨缝隙里藏着不少黑色的沉积物,棉签擦过的时候,能看到淡蓝色的荧光物质粘在棉签上,像碎掉的星星。采集到第三处的时候,渝万承的棉签碰到了一块细小的软组织残留,比之前发现的都要完整,还能看到纤维状的结构。

“李姐,你看这个,”他小心地把棉签递给李曼,“这块软组织残留好像没完全碳化,说不定能提取到更多信息。”

李曼立刻拿出无菌培养皿,把软组织残留放进去,用显微镜观察:“确实,纤维结构很清晰,像是肌肉组织的纤维。我们把它送到四楼的精密仪器室,用冷冻电镜看看内部结构,说不定能找到细胞残留。”

送样本去精密仪器室的时候,遇到了王主任。王主任手里拿着一份文件,看到他们,笑着问:“进展怎么样?是不是有新发现?”

李曼把软组织残留的情况跟王主任说了,王主任点点头:“很好,冷冻电镜昨天刚校准过,正好能用。对了,下周一基地要开个研讨会,邀请了中科院的专家来,你们把H-01样本的研究进展整理一下,到时候做个汇报。”

“好的,王主任,”李曼答应下来,等王主任走后,她对渝万承说,“这次研讨会是个好机会,如果能得到中科院专家的认可,我们就能申请更多的研究资源,说不定还能争取到打开H-01样本的颅骨,看看里面的脑组织残留。”

渝万承心里一紧,表面却不动声色:“打开颅骨?之前不是担心破坏样本吗?”

“之前是因为技术不成熟,怕损坏里面的软组织,”李曼解释道,“现在有了新的冷冻切割技术,能在不破坏样本的前提下打开颅骨,不过这个操作风险很高,需要专家评估后才能决定。”

从精密仪器室出来,已经是中午,食堂里很热闹,张姐和几个行政处的同事坐在一桌,看到渝万承,招手让他过去。桌上摆着一盘清蒸虾,一碗海菜汤,张姐给她夹了个虾:“渝老师,听说你们今天在标本馆有新发现?李曼刚才在群里说,找到一块完整的肌肉组织残留。”

“是啊,还在等冷冻电镜的结果,”渝万承剥着虾,“王主任说下周一要开研讨会,邀请了中科院的专家,到时候要汇报H-01样本的研究进展。”

“中科院的专家?那可是大事,”张姐笑着说,“去年专家来的时候,还特意去标本馆看了H-01样本,当时就说这样本是‘世界级的发现’,要是这次能有新突破,咱们基地可就出名了。”

旁边的后勤处老王接话:“出名倒是其次,能解开这样本的秘密才重要。我听我那在地质队的老战友说,南海深处藏着不少没人知道的东西,当年H-01样本捞上来的时候,附近的渔民都说,那片海晚上能听到奇怪的声音,像人在哭。”

渝万承停下剥虾的手,看向老王:“渔民说能听到奇怪的声音?什么时候的事?”

“就是H-01样本被捞上来的前几年,”老王喝了口汤,“后来基地在那片海设了禁渔区,渔民就没再去过了。我那战友还说,有次他跟船去深海勘探,晚上在甲板上抽烟,看到海面上有个黑影游过,速度特别快,不像鱼,也不像鲸鱼。”

张姐拍了老王一下:“你别瞎说,吓着渝老师。渔民的话大多是谣言,哪有什么奇怪的黑影,说不定是鲸鱼的背鳍。”

老王嘿嘿笑了两声,没再说话。渝万承却没心思吃饭了,脑子里反复想着老王的话——奇怪的声音,快速游动的黑影,再加上深探-07遇到的发光物质,这些线索好像都指向一个方向:H-01样本的发现地周围,可能还存在类似的生物。

下午,渝万承跟着李曼去二楼实验室分析上午采集的细菌样本。张助理正在操作离心机,看到他们进来,指着培养皿说:“渝老师,李姐,你们采集的样本里,真的有那种无氧细菌,而且数量比上次多很多,尤其是头骨缝隙里的样本,细菌密度特别高。”

渝万承凑到培养皿前,白色的菌落已经铺满了半个培养皿,边缘还在往外扩散:“这么高的密度,说明这种细菌在样本的头骨缝隙里繁殖了很久,说不定样本生前,头骨里就有这种细菌。”

“头骨里?”李曼愣了一下,“你是说,细菌可能存在于样本的颅内?”

“有这个可能,”渝万承点头,“如果细菌和样本是共生关系,样本的颅内可能有专门的腔室用来容纳细菌,就像某些深海鱼类的发光器官里住着共生菌一样。之前我们没打开颅骨,没办法检查颅内的情况,要是这次研讨会能申请到打开颅骨的权限,说不定能找到证据。”

李曼眼睛亮了:“你这个想法很有道理!我们可以在汇报里提一下这个猜想,再结合细菌的测序结果,说不定能说服专家同意打开颅骨。”

接下来的几天,渝万承几乎泡在了实验室和观测站之间。深探-07在冷泉区采集了发光物质样本,送到实验室分析后,发现其中含有和H-01样本骨骼上相同的荧光成分,这让他更加确定,H-01样本的发现地周围,一定还有类似的生物活动痕迹。

周五下午,陈教授拿着细菌的完整测序报告来找他们,脸上带着兴奋:“你们看,这段特殊的基因序列,除了能编码蛋白酶,还有一个功能——能合成一种特殊的多糖,这种多糖能在样本的体表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深海里的有害物质侵入体内。”

“保护膜?”渝万承接过报告,“也就是说,H-01样本能靠这种细菌,在极端的深海环境里保护自己?”

“对,”陈教授点头,“而且这种多糖还有一个特性,遇到氧气会分解,所以我们之前在样本体表没发现,只有在无氧的培养环境下,才能检测到。这也能解释,为什么H-01样本被捞上来后,体表的物质很快就氧化了,只剩下骨骼上的荧光残留。”

傍晚,渝万承和赵宇去观测站回收深探-07。探测器从海里吊上来的时候,表面覆盖着黑色的淤泥,探照灯的玻璃上沾着几根管虫的触手。赵宇忙着拆卸样本舱,渝万承站在旁边,看着夕阳落在海面上,把海水染成金色,远处的渔船正在返航,汽笛声在海面上回荡。

“渝老师,你看这个,”赵宇突然喊他,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样本瓶,里面装着一块黑色的物质,“探测器在冷泉区的岩石缝里发现的,摸起来像皮革,还能发光。”

渝万承接过样本瓶,对着夕阳看——黑色物质表面泛着淡蓝色的荧光,和H-01样本的荧光一模一样,用手指敲了敲瓶壁,物质还能轻微变形,不像岩石,反而像某种生物的皮肤。

“这会不会是……某种生物的体表组织?”渝万承的心跳加快,“你看它的柔韧性,还有荧光颜色,跟H-01样本太像了。”

赵宇凑过来看了看,皱着眉:“不好说,深海里的生物千奇百怪,之前也捞到过类似的物质,最后发现是海绵的分泌物。不过这个确实有点不一样,明天送到实验室让陈教授分析一下,说不定能有新发现。”

回到宿舍,渝万承把样本瓶放在书桌上,打开台灯,黑色物质在灯光下的荧光更明显了,像一块会发光的墨玉。他拿出“深海生物观测日志”,翻到新的一页,写下:

“7月18日(入职第七天):

1. 深探-07在H-01样本发现地西南二十海里处,探测到冷泉活动,采集到发光物质样本,成分与H-01样本骨骼荧光物质一致;同时发现疑似生物体表组织的黑色物质,具备柔韧性,能发光。

2. H-01样本体表的无氧细菌测序完成,可编码蛋白酶(分解有机物)与特殊多糖(形成保护膜),推测与样本为共生关系,且样本颅内可能存在细菌腔室。

3. 下周一研讨会,计划提出‘打开H-01样本颅骨’的申请,以验证细菌腔室猜想。

4. 老王提及H-01样本发现地附近,渔民曾听到奇怪声音、看到黑影,结合探测器数据,推测该区域或存在同类生物。”

写完日志,他靠在椅背上,盯着样本瓶里的黑色物质。深海到底藏着多少秘密?H-01样本是孤例,还是某个未知种群的一员?如果真的有同类,它们现在还生活在那片漆黑的深海里吗?

这些问题像潮水一样涌进脑海,他起身走到窗边,海风吹进来,带着海水的咸味。远处的观测站还亮着灯,赵宇应该还在整理探测器的数据;研究楼的四楼也亮着灯,李曼可能在准备研讨会的汇报材料;陈教授的实验室大概也没关灯,他要分析那块黑色物质的成分。

基地里的每个人都在为深海的秘密奔波,有的人是为了科研理想,有的人是为了谋生,而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证明人类对深海的认知,只是冰山一角;证明H-01样本不是简单的“未知生物”,而是能改写人类学和海洋生物学的关键。

他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在海洋馆看到鲸鱼标本时的场景。那时候他才十岁,站在巨大的蓝鲸骨架下,觉得自己渺小得像一粒沙,讲解员说:“海洋里还有95%的区域没被人类探索过,那里藏着比蓝鲸更神奇的生物。”从那天起,“深海”这两个字就刻进了他的心里,他拼命学习,考上最好的海洋生物学专业,放弃出国的机会,在私人标本馆里除锈,在省研究所里做边缘工作,用十年时间伪装自己,终于走到了这里——离深海秘密最近的地方。

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问他周末回不回家。渝万承看着窗外的大海,声音放得很软:“妈,下周要开研讨会,周末得准备材料,回不去了。您跟我爸说,注意身体,别太累。”

挂了电话,他拿起样本瓶,走到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查关于深海冷泉区生物的文献。屏幕上的文字一行行掠过,冷泉区的管虫、贻贝、蛤类,都是靠共生细菌生存,和他推测的H-01样本与细菌的共生关系不谋而合。突然,一篇2010年的文献引起了他的注意——作者是一位日本海洋学家,在南海冷泉区发现过一种未知的甲壳类生物,体表能分泌荧光物质,和H-01样本的荧光成分相似,只是那篇文献只发表了初步观察结果,后续没有再更新。

他试着搜索这位日本海洋学家的名字,却发现对方在2012年之后就没有新的研究成果了,最后一篇论文的结尾写着:“该区域存在未知的大型生物活动痕迹,建议后续研究谨慎推进。”

“大型生物活动痕迹?”渝万承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搜索,却再也找不到更多信息。难道这位日本海洋学家也在H-01样本的发现地附近,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后续没有研究了?是遇到了危险,还是被什么人阻止了?

这些疑问像一团雾,笼罩在他心头。他关掉电脑,拿起样本瓶,黑色物质的荧光在黑暗中闪烁,像深海里的眼睛,静静地看着他。他突然觉得,自己离那个秘密越来越近了,近得能闻到深海的寒意,近得能听到潮水下面的低语。

周六早上,渝万承带着黑色物质去了陈教授的实验室。陈教授正在做实验,看到他进来,笑着说:“正好,我还想找你呢,H-01样本体表细菌的多糖结构分析出来了,你看。”

电脑屏幕上是多糖的分子结构模型,呈链状,上面有很多分支:“这种结构很稳定,能抵抗深海的高压和低温,而且对重金属有吸附作用,这也是H-01样本能在污染较重的冷泉区生存的原因。”

渝万承把样本瓶递给陈教授:“陈教授,您帮我分析一下这个,是深探-07在冷泉区发现的,像生物体表组织,还能发光。”

陈教授接过样本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又取了一点样本做成分分析。半小时后,他抬起头,脸色比刚才严肃:“小渝,你猜得没错,这是生物的体表组织,而且里面含有和H-01样本相同的多糖成分,还有那种无氧细菌的DNA片段。”

渝万承的心脏猛地一跳:“您是说,这块组织,和H-01样本属于同一种生物?”

“目前还不能确定,”陈教授摇摇头,“但至少可以肯定,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可能是同类,也可能是共生关系。你看这块组织的纤维结构,很致密,能抵抗深海的高压,跟H-01样本的肌肉组织纤维很像。”

“那如果是同类生物的组织,是不是说明,H-01样本的发现地周围,还有活的个体?”渝万承追问。

陈教授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有这个可能。深海环境复杂,很多生物都有很强的隐蔽性,探测器很难发现它们。而且冷泉区的食物资源有限,同类生物通常会聚集在同一区域,所以……”

他没说下去,但渝万承明白他的意思——如果H-01样本有同类,它们很可能就生活在深探-07探测到的冷泉区附近,甚至可能就在H-01样本的发现地周围。

下午,李曼把研讨会的汇报PPT发给渝万承,让他帮忙修改。PPT里详细介绍了H-01样本的骨骼结构、软组织残留、细菌共生关系,最后提出了“打开颅骨验证细菌腔室猜想”的申请。渝万承看着PPT里的H-01样本照片,灰白色的骸骨悬浮在保护液里,突然觉得,这具骸骨不像死物,反而像一个信使,从深海里来,带着那个未知世界的消息。

修改完PPT,他去标本馆看H-01样本。C区里只有他一个人,冷光灯的光线落在骸骨上,反射出冷硬的光泽。他走到容器前,手指贴在玻璃上,能感觉到保护液的凉意。头骨的位置空落落的,眼眶对着他,像是在质问:你到底想从我的身体里,找到什么?

他想起老王说的渔民听到的哭声,想起日本海洋学家提到的“大型生物活动痕迹”,想起深探-07发现的黑色组织,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太狭隘了——他一直把H-01样本当成一个“研究对象”,一个用来证明自己猜想的工具,却忽略了它可能是一个“生命”,一个曾经在深海里游动、呼吸、觅食的生命。

如果H-01样本有同类,如果它们还活着,人类的研究对它们来说,是探索,还是侵犯?基地想在H-01样本的发现地周围探测,是为了科学,还是为了占有?他自己呢?他想打开颅骨,想找到细菌腔室,想证明共生关系,是为了科研理想,还是为了那点不甘平庸的野心?

这些问题像针一样扎在心里,他后退一步,靠在墙上,看着H-01样本,第一次觉得迷茫。海雾从通风口钻进来,带着海水的咸味,冷光灯开始闪烁,骸骨的影子在墙上晃动,像一条游动的人鱼。

“你到底是什么?”他低声问,声音在空旷的标本馆里回荡,只有自己的回音。

手机响了,是赵宇打来的,说深探-07的最后一批数据整理好了,让他去观测站看看。渝万承深吸一口气,擦掉手指上的玻璃痕迹,走出标本馆。海雾已经散了,夕阳落在海面上,把天空染成了粉色,观测站的雷达天线在夕阳下泛着光。

赵宇坐在主控室里,面前放着一叠数据报告:“渝老师,你看这个,深探-07在冷泉区探测到了低频声波,频率很低,不像已知的任何海洋生物发出的声音,而且声波的规律很奇怪,像是……像是在传递某种信息。”

渝万承接过报告,声波图上的曲线起伏平缓,却带着明显的周期性:“低频声波?深海里的鲸鱼也会发出低频声波,用来交流,会不会是鲸鱼?”

“不是,”赵宇摇头,“鲸鱼的低频声波频率更高,而且没有这么规律的周期。我对比了所有已知海洋生物的声波数据库,都没有匹配的,这很可能是一种未知生物发出的。”

渝万承看着声波图,突然想起老王说的“奇怪的声音”,心里一个念头闪过——如果这种低频声波,就是渔民听到的“哭声”呢?如果这是H-01样本的同类,在深海里交流的声音呢?

他拿出手机,拍下声波图,发给李曼:“李姐,深探-07探测到未知低频声波,频率和周期都很特殊,你看看会不会和H-01样本有关。”

没过多久,李曼回复:“这声波的频率,和H-01样本骨骼的共振频率很接近!之前我们做过骨骼共振测试,H-01样本的头骨能在这个频率下产生微弱的共振,说不定这种声波就是同类之间的交流方式!”

渝万承的手开始发抖,他看着屏幕上的回复,又看向主控室里的声波图,突然觉得,那片漆黑的深海,不再是遥远的、冰冷的,而是一个有生命的、正在呼吸的世界。H-01样本不是孤例,它的同类就在那里,在4980米的深海里,用人类听不到的低频声波交流,用淡蓝色的荧光照亮黑暗,靠共生细菌在极端环境里生存。

而他,还有基地里的所有人,正站在这个世界的门口,手里拿着钥匙,却不知道打开门之后,迎接他们的是真相,还是灾难。

晚上,渝万承在宿舍里整理研讨会的材料,书桌上的样本瓶里,黑色物质的荧光还在闪烁。他打开“深海生物观测日志”,在最后一页写下:

“深海不是人类的后花园,也不是待开发的宝库。它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生命。H-01样本不是工具,不是证据,它是这个世界的使者,提醒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应该带着敬畏,而不是贪婪。

下周一的研讨会,我会提出我的猜想,也会说出我的担忧。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希望,我们能以正确的方式,对待那个藏在深海里的秘密。”

写完,他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海面上很平静,只有海浪拍打防波堤的声音,像深海里的生物在低语。他知道,从明天开始,他的研究不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更要为那个未知的深海世界,守住一份敬畏。

而那个藏在深海里的秘密,那个可能还活着的人鱼种群,正等着人类用正确的方式,去认识,去理解,而不是去掠夺,去伤害。

夜色渐深,基地里的灯陆续熄灭,只有观测站的灯还亮着,像一双眼睛,静静地注视着那片漆黑的深海。渝万承躺在床上,听着海浪声,慢慢进入了梦乡。梦里,他站在一片温暖的海域里,周围是泛着荧光的生物,一条人鱼从他身边游过,淡蓝色的尾巴在水里划出优美的弧线,嘴里发出低频的声波,像是在说:“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六十二年冬

狩心游戏

貂珰

臣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