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博士的身影消失在公园茂密的树丛中,仿佛从未出现过。观鹭亭里,只剩下四个少年,以及空气中弥漫的震惊与不安。
“他……他说他是故意留下U盘的?”赵星宇率先打破沉默,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那我们岂不是从一开始就被他算计了?”
李可欣脸色苍白,下意识地靠近陈静一些:“他好像很害怕,是不是有人在追他?我们会不会有危险?”
陈静推了推眼镜,试图用理性分析驱散心头的迷雾:“故意留下U盘,意味着他希望有人发现里面的内容。选择我们教室附近,可能是随机,也可能是他对我们学校环境有所了解。关键在于,他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用我们引起注意,还是真的寻求帮助?他的话里真假难辨。”
林晓阳深吸一口气,公园里湿润的空气带着草木的清新,却无法缓解他内心的沉重。他回想起林凡博士那双疲惫而急切的眼睛,那种恐惧不像伪装。“我觉得他是真的害怕。”林晓阳开口,声音比平时低沉,“他说‘启明计划’对地质稳定有威胁,这和我们之前查到的古河道信息、还有U盘里的数据能对上。如果他只是想利用我们,没必要透露这么多具体信息,更没必要冒险来见我们。”
“可万一这是陷阱呢?”赵星宇反驳,“把我们引到更深的坑里?”
“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他,但也不能无视他带来的信息。”林晓阳看向伙伴们,“我们需要验证。林凡博士提到下一次大规模实验的时间窗口,还提到了某种特定的异常信号频率。这是我们能抓住的线索。”
陈静点头同意:“晓阳说得对。冲动行事和因噎废食都不可取。当前最稳妥的方式,是立足于我们已有的信息进行深化研究。第一,进一步分析U盘内数据的模式和指向性。第二,利用公开资源,查询林凡提到的信号频率可能代表什么,以及深地环境改造的相关知识。第三,可欣,能否在不引起怀疑的前提下,向你爷爷请教更专业的地质波动知识?”
李可欣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我试试看,就说……学校兴趣小组在做相关课题。”
“好!”林晓阳感受到团队重新凝聚起来,“我们保持警惕,但调查不能停。从明天开始,分头行动,定期在老地方(图书馆角落)汇总信息。线上沟通用那个加密软件,尽量简洁。”
接下来的几天,“星火小组”进入了紧张的“潜水”研究阶段。陈静利用她的逻辑思维和信息检索能力,在图书馆的专业期刊区和受限较少的学术网站上,查找关于低频地质信号、深部钻探环境影响的资料。她发现,某些类型的人工地壳活动确实可能产生独特的、可监测的信号。
林晓阳则负责反复研究U盘里的数据图表,试图找出规律。他注意到,那些“异常波动”的记录并非持续不断,而是集中在几个特定的时间段,而且强度似乎在缓慢递增。他将这些时间点与公开的、无关的自然事件(如小型地震、大型工程活动)日历进行比对,排除了部分可能性,使得“启明计划”人为导致异常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
李可欣从爷爷那里带回了更令人不安的信息。爷爷提到,深层地下水系如同人体的血脉,极其敏感且脆弱。一旦某个关键节点受到强烈干扰,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影响范围难以预估。他甚至在闲聊中提起一桩旧闻:多年前,外地某处因过度开采地下资源,曾导致局部地面微陷。“科技发达了,但对大自然的敬畏不能少。”爷爷语重心长地说。
赵星宇虽然对啃书本不在行,但他承担了“安保”和“后勤”工作。他更加留意校园和放学路上的陌生面孔,确认了确实偶尔有不明车辆在校外缓行。他还负责给大家打气,用他特有的乐观驱散紧张气氛。
然而,无形的压力确实在增大。一天,林晓阳发现自己家的信箱里被塞进了一份“创世科环”赞助的青少年科技竞赛宣传单,印刷精美,但在当前背景下,这寻常的广告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异。陈静也发现,她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关键词时,偶尔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干扰或弹窗。
验证的结果和感受到的压力,像天平的两端。一方面,他们找到的线索相互印证,指向林凡博士警告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对手的阴影似乎无处不在。小组再次开会时,气氛比之前更加凝重。
“证据链还不够直接,但风险已经很明显了。”陈静总结道。 “我们不能坐等实验窗口到来。”林晓阳目光坚定,“我们需要更主动,想办法在实验开始前,获取更确凿的证据,或者阻止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