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灯火在窗外连成一片流动的星河,苏予却无暇欣赏。她工位上的台灯是这片开放办公区里最后几盏亮着的之一,像夜海中孤独的航标。连续三十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太阳穴微微发胀,但大脑却因高度专注而异常清醒。
报告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只剩下最后的风险评估和结论需要打磨。她翻到报告中对“技术实施风险”的分析部分,目光停留在自己写下的几行字上:“……现有AI解决方案对数据质量要求极高,而传统制造业底层数据往往存在大量缺失与标准不一的问题,此‘数据沉默成本’极易被低估……”
一个念头如同暗夜中的闪电,骤然划过她的脑海。
这个风险点,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吗?不,它更深层。它关乎企业长期忽视数据积累所付出的隐性代价,关乎组织惯性对技术变革的无声抵抗。这个发现让她的心跳莫名加速。她回想起顾青裴在会议室里,精准指出那份营销方案“逻辑混乱”时的场景。那位总裁所追求的,恐怕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对问题本质的洞察。
一种难以言喻的冲动,混合着疲惫带来的微妙亢奋,驱使着她。苏予移动鼠标,将原本规整列在“技术风险”下的这一条,单独拎了出来。她新建了一个章节,标题定为——“第三章:被忽略的‘沉默成本’与组织排斥风险”。
她的指尖因这个大胆的决定而微微发热。这偏离了常规分析报告的模板,更像是一篇带着个人洞见的学术论述。她知道这很冒险,可能会被视为不合规矩、标新立异。但心底有一个更强烈的声音在说:顾青裴想看到的,或许正是这份敢于打破常规的“不合规矩”。
她开始奋笔疾书,将这两天查阅资料、观察思考所得的所有关于数据治理难度、基层员工因技能焦虑而产生的潜在抵触、以及管理层在转型期可能出现的决策摇摆等碎片化想法,凝聚成逻辑清晰的文字。她写得很快,仿佛慢一点,那灵感的火花就会熄灭。
翌日下午,截止时间前最后一小时。
苏予将最终定稿的报告,以PDF格式上传至指定系统。点击“提交”按钮的瞬间,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身体后仰靠在椅背上,一股巨大的疲惫感如同潮水般涌来,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倾尽所有后的释然与平静。
她不知道这份带着她鲜明个人印记的“答卷”,会引来怎样的评判。她只是遵循了自己的专业直觉和内心深处那股想要被“看见”的渴望。
几乎在同一时间,总裁办公室内。
顾青裴刚结束一个短暂的电话会议。她靠向宽大的椅背,略显疲惫地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提示有新的报告提交。她随手点开内部系统,筛选出新人任务提交列表。
大部分报告的名字都中规中矩。她的目光淡漠地扫过,直到——“苏予”两个字映入眼帘。
她的动作微微一顿。指尖在鼠标上停留片刻,最终还是点开了那份文件。
报告的开篇框架清晰,与她预想的相差不多。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她的眼神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快速的浏览,而是变成了专注的、逐字逐句的审阅。当看到那个独立成章的“沉默成本与组织排斥风险”时,她的背脊不自觉地挺直了一些。
报告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论证缜密,引用的数据来源多样且可靠,显示出撰写者出色的信息整合能力。更难得的是那份洞察力,精准地刺穿了浮于表面的技术乐观主义,直指转型中最顽固、最容易被忽视的人与组织的核心困境。
这不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能有的视野和胆魄。
顾青裴的目光落在报告末尾,那简洁有力的结论与带着些许青涩却充满锐气的商业模式构想上。她几乎能透过这些冷静的文字,看到那个在电梯里递出创可贴的女孩,此刻正以一种截然不同的、专业的姿态,站在她的面前,沉着而坚定地展示着自己的价值。
一种极其细微的、近乎欣赏的情绪,极快地从她眼底掠过,快得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
她移动鼠标,关闭了报告页面。偌大的办公室里,只剩下空调系统低沉的运行声和她自己清浅的呼吸。
片刻的沉默后,她拿起放在桌角的内部电话,接通了人事总监林薇的分机。
“林总监,”她的声音依旧平稳,听不出任何波澜,“新人的报告我大致看过。战略部苏予的那份,单独打印一份,送到我办公室。”
她没有给予任何评价,但这个“单独打印”的要求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却重若千钧的认可。
电话那头的林薇显然有些意外,但立刻专业地回应:“好的,顾总,马上办。”
挂断电话,顾青裴的目光再次投向电脑屏幕,屏幕上似乎还残留着那份报告冷静而锐利的影子。她端起手边已经冷掉的咖啡,却没有喝,只是无意识地用指尖摩挲着微凉的杯壁。
那个带着小雏菊创可贴的新人,没有在规矩面前退缩,反而用最专业的方式,在那堵高墙上,敲下了一声清脆的回响。
她究竟,还能带来多少意外?
顾青裴放下咖啡杯,眼底深处,一丝真正的、带着探究意味的兴趣,终于悄然浮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