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她的字,我的戏 > 第11章 余波与暗礁:冰层裂痕

第11章 余波与暗礁:冰层裂痕

视频通话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苏晴)维持着蜷缩在地毯上的姿势,一动不动。

黑暗中,只有自己尚未平息的、紊乱的心跳和粗重的呼吸声。脸颊紧贴着冰凉的地毯纤维,那点有限的冷意试图镇住皮肤下奔涌的、滚烫的后怕与……一丝难以定义的、陌生的战栗。

我做到了。

我真的在耳机里听到了另一个人的声音,并且给出了回应。虽然声音抖得不成样子,虽然大脑多次空白,虽然整个过程像在刀尖上跳舞……但我没有崩溃,没有失语,没有搞砸。

林夕最后那句温和的“再见”,和她清晰稳定的阐述,还隐约回荡在耳边。她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没有试图窥探我的**,甚至体贴地提前结束了通话。

这种被尊重的、界限分明的对待方式,像一道微光,照进了我混乱不堪的内心世界。

然而,紧随成就感和那丝微弱暖意之后的,是更深的疲惫和一种……仿佛被掏空般的虚弱。每一次与外界(哪怕是这种极度受限的外界)的接触,都像一次巨大的能量透支。

胃部传来熟悉的绞痛,提醒我身体和精神都已接近极限。

我挣扎着爬起来,摸索到床头柜上的药盒,看也没看就倒出几片,和水吞下。冰冷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短暂的清醒,随即是更沉重的昏沉感。

我把自己摔进床铺,用被子紧紧裹住身体,试图获取一点可怜的安全感。

脑海里不受控制地回放着刚才通话的片段。我那些破碎的、颤抖的回答,会不会显得很愚蠢?她是不是只是在礼貌地忍耐?下一次……如果还有下一次,我还能做到吗?

对未来的恐惧,像潮水般漫上来,几乎要将那点刚刚获得的微末信心吞噬。

我用力闭上眼睛,强迫自己停止这种无休止的内心拷问。

至少,为了叶文婧,这次冒险是值得的。

这个念头,像最后一根稻草,支撑着我,缓缓沉入药物带来的、并不安稳的睡眠。

---

第二天,我(林夕)醒来时,感觉格外的神清气爽。

昨晚那场短暂而艰难的视频通话,非但没有让我感到疲惫,反而像给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苏晴那些虽然简短却精准无比的指点,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我仔细拾起,串联起来,对叶文婧这个角色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度。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些理解运用到实践中。

上午的培训是科学仪器操作进阶。我比以往更加投入,不仅仅是模仿动作,更试图理解每一个操作背后,叶文婧可能有的心理活动——那种对精密仪器的掌控感,对未知数据既期待又敬畏的复杂心情。

休息间隙,我甚至主动找到那位天体物理学的副教授,请教了几个关于“认知维度差异导致孤独感”的问题,将苏晴昨晚提到的概念与现实科学理论进行印证。

教授有些惊讶地看着我,随即露出了赞赏的笑容:“林小姐钻研得很深啊。这个问题确实涉及到一些科学哲学层面的思考,你能从这个角度理解角色,很难得。”

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让我更加确信,苏晴的指引是多么宝贵。

然而,这种沉浸在角色世界中的宁静,很快就被打破了。

中午在剧组临时食堂吃饭时,陈灏端着餐盘,自然而然地坐到了我对面。

“林老师,看起来心情不错啊。”他笑着,语气随意,眼神却带着一丝探究。

“还好,就是对角色有点新想法,正在消化。”我保持着礼貌的微笑。

“哦?是因为昨晚和那位原作者苏老师‘开小灶’了?”陈灏夹起一块西兰花,状似无意地问道。

我的心微微一沉。消息传得这么快?虽然视频通话不算什么秘密,但被这样直接点出来,还是让我有些不舒服。

“只是针对剧本的一些细节,向苏老师请教了一下。”我语气平静,没有否认,但也没有过多解释。

陈灏笑了笑,压低了些声音:“林夕,不是我说你,有时候没必要那么较真。演员嘛,把台词说好,情绪给到位,剩下的交给导演和剪辑。你跟那个作者走得太近,万一她的想法和导演组有冲突,你夹在中间难做。”

他这话听起来像是关心,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种“别多事”的告诫。

我放下筷子,正视着他,语气依旧平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陈老师,谢谢提醒。不过我理解演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呈现台词和情绪,更是理解和塑造角色的灵魂。苏老师作为叶文婧的创造者,她的见解能帮助我更好地完成这个‘塑造’的过程。至于导演组的想法,我相信李导他们也是希望角色能尽可能立得住,有深度的。”

陈灏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他耸耸肩:“行吧,你有你的想法。我就是提个醒,毕竟剧组是个复杂的地方。”

他不再多说,低头吃饭。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陈灏代表了剧组里一部分人的看法——演员做好本职工作就好,过多地与“麻烦”的原作者牵扯,是不明智的。

但我并不后悔。对我来说,戏比天大,而角色的真实性,是戏的根基。

下午,这种潜在的矛盾似乎有了具象化的迹象。

编剧团队发布了新一轮的剧本修改稿。我仔细阅读后发现,关于叶文婧启动危险实验的动机部分,虽然采纳了苏晴“内在引力坍塌”的核心概念,但在具体情节设置上,却增加了一段男主角通过监控发现叶文婧状态不对,试图劝阻并表达关心的戏码。

这段戏,无疑是为了强化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联动,迎合市场和CP粉的期待。从商业角度,可以理解。

但站在叶文婧的角色立场,这段“外界劝阻”,恰恰是苏晴所说的“噪音”。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叶文婧独自面对真理、做出孤注一掷决定的纯粹性和悲剧性力量。

我皱起了眉头。

这似乎印证了陈灏的“提醒”。创作理念和商业考量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张力。

我该怎么办?像苏晴那样,直接提出异议?我毕竟只是个演员,人微言轻。而且,直接对抗编剧和制片方的决定,并非明智之举。

但如果不发声,眼睁睁看着叶文婧的角色内核被一点点侵蚀?

我想起苏晴在黑暗中颤抖却坚定的声音。她为了守护叶文婧,可以鼓起那么大的勇气。我呢?

犹豫再三,我决定采取一个更迂回的方式。我找到执行导演,以讨论表演细节为名,委婉地表达了我的顾虑。

“导演,关于新加的这场劝阻戏,我在理解叶文婧的心理状态时有点困惑。在她那种‘内在引力坍塌’的极端状态下,外界的劝阻,哪怕是来自男主角的关心,对她而言是否真的能产生决策层面的影响?我担心如果处理不好,会削弱她后续行动的决绝感和力量感。”

执行导演听了,沉吟片刻:“你的担心有道理。我会把你的意见反馈给编剧和李导。不过林夕,你也知道,有些调整是为了整体剧情的平衡和看点。”

“我明白,谢谢导演。”我知道,这已经是作为演员的我,能做的极限了。

结果如何,我无法预料。

但这种试图守护角色完整性的努力,让我觉得自己和苏晴,在某种程度上,站在了同一阵线上。

这种隐秘的联结感,冲淡了因为剧组复杂生态而产生的些许无力感。

晚上,我犹豫着,是否该给苏晴发一封邮件,告知她剧本的这一调整,以及我微不足道的努力。

但最终,我放弃了这个念头。

不能再给她增加额外的压力和焦虑了。她为了这次视频通话,已经耗费了巨大的心力。让她暂时停留在相对安全的文字和有限通话的世界里吧。

风暴,暂时由我来面对就好。

我拿起笔,在苏晴那份批注版剧本的新增戏份旁边,写下了自己的理解和试图融入表演的、对抗“噪音”的小设计。

窗外的夜色浓郁。

我知道,平静的水面之下,暗礁已然浮现。

而我和她,一个在台前,一个在幕后,都在这艘名为《星墟》的大船上,试图守护着各自认定的、那颗名为“真实”的北极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女帝的日常

狩心游戏

假少爷回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