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小时的长途飞行后,苏晴抵达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陌生的语言、陌生的街道、陌生的面孔,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也伴随着巨大的不安。
幸好林静薇的安排极其周到。接机、住宿、报到、熟悉环境……一切都有人引导,顺利得超乎想象。她甚至提前帮她租好了一个带小画室的公寓,离驻留的艺术中心很近,环境安静舒适。
苏晴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林静薇发信息报平安,附带了一张戴着那条项链的自拍。
林静薇几乎秒回:“收到。很好。”依旧是言简意赅的风格,但苏晴能想象出她看着照片时微微勾起的唇角。
距离没有切断联系,反而让某种情感在网络的连接下变得更加清晰和直白。
她们开始了隔着时差的日常分享。
苏晴会拍下工作室的窗景、路上有趣的涂鸦、食堂奇怪的食物、自己新画的草图,发给林静薇。她会絮絮叨叨地讲述遇到的趣事、听不懂语言的窘迫、还有对家乡食物的思念。
林静薇则会分享公司楼下的夕阳、偶尔下厨的成果(虽然卖相一般)、父亲康复散步的照片、甚至是一本她觉得苏晴会喜欢的书的封面。她的分享总是克制而简洁,但每一条都会认真回复苏晴的信息,哪怕只是简单的“嗯”或“注意安全”。
她们默契地避开了沉重的话题和敏感的思念,只是分享着彼此生活里细碎的日常,仿佛对方就生活在身边。
但思念,却无孔不入。
有时苏晴在画室熬夜,看到窗外异国的月亮,会突然想起那个暴雨夜温暖的拥抱。有时林静薇结束加班,回到空荡荡的家,会下意识地看向三楼,那里不再有灯光和响动,安静得让人心慌。
她们开始视频通话。频率不高,一周一两次,通常选在周末林静薇的清晨或苏晴的傍晚。
第一次视频连接成功时,两人看着屏幕里的对方,竟然都有些羞涩和不知所措。明明才分开不久,却仿佛隔了很久很久。
“瘦了。”林静薇看着屏幕里素面朝天、眼下有点乌青的苏晴,微微蹙眉,“又熬夜?”
“没有,时差没倒过来嘛。”苏晴嘴硬,却忍不住盯着屏幕里林静薇的脸看,她好像也清瘦了些,“你呢?胃有没有不舒服?按时吃饭了吗?”
“嗯。”林静薇点头,背景是她书房熟悉的摆设,“爸恢复得很好,妈今天包了饺子,念叨着你爱吃。”
简单的话语,却充满了家的味道,让苏晴的鼻子有点发酸。
她们聊工作,聊创作,聊家里的琐事,聊看到的新闻。有时甚至只是开着视频,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偶尔抬头看对方一眼,感受到对方的存在,就觉得很安心。
距离放大了思念,也让她们更加确定彼此在对方生命中的重要性。
苏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喷发期。陌生的环境、自由的空间、沉淀下来的思念,都化为了她笔下的养分。她的画风更加成熟大胆,情感表达也越发深刻。导师和同伴们都对她赞誉有加。
她把每一幅作品的完成稿都第一个发给林静薇看。
林静薇虽然不懂艺术,但每次都会看很久,然后给出极其认真甚至堪称专业的反馈:“这幅颜色很大胆,但中间的留白处理得很妙,让人想象。”或者,“这幅的情绪很浓,我看着有点心疼,但最后那笔亮色加得很好,有希望。”
她总是能精准地捕捉到苏晴画中最核心的情感。这种超越技巧的理解,让苏晴惊喜又感动。她们之间的精神联结,似乎比物理距离更加紧密。
有一次视频,苏晴忍不住问:“你怎么好像什么都懂?”
屏幕那头的林静薇沉默了一下,才轻声回答:“因为是你画的。”
因为你所有的情绪和想法,我都想努力去读懂。
这句话她没有说出口,但苏晴听懂了。她对着屏幕,露出了一个大大笑容,眼睛亮得像星星。
思念很苦,但因为有一个可以思念和期待的人,又变得很甜。
她们在距离中各自成长,却又通过无形的线,紧紧相连。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