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的生活,像是被按下了慢放键,又像是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晴忙着整理带回来的画作,准备国内的毕业事宜,同时也在思考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林静薇则恢复了忙碌的工作,但无论多忙,她都会准时回家吃晚饭。
家里的气氛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母亲的态度软化了许多,会关心苏晴的起居,但依旧避免任何可能触及核心问题的深度交流。父亲乐见其成,常常充当和事佬,努力营造轻松的氛围。
而对林静薇和苏晴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家人的眼皮底下,维系那份已然不同寻常的情感。
她们变得格外小心翼翼。眼神的交汇不能太久,触碰要显得无意,关心要把握好“姐妹”的尺度。像那次差点失控的亲吻,之后再也没发生过。每一次情不自禁的靠近,都可能被一声咳嗽、一个脚步声打断,提醒着她们现实的束缚。
这种克制,既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别样的甜蜜。像是在玩一场隐秘的游戏,每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每一次指尖短暂的相触,都成了只有她们才懂的暗号,在心里漾开层层涟漪。
一天下午,父母一起去参加老友的聚会,家里又只剩下她们两人。
苏晴在画室整理画稿,林静薇则在书房处理文件。阳光很好,透过窗户洒进来,空气里漂浮着细小的尘埃,安静得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林静薇端着一杯咖啡,走到画室门口,靠在门框上,看着苏晴忙碌的背影。
苏晴似乎感应到她的目光,回过头。逆着光,林静薇的轮廓显得有些模糊,周身笼罩着一层柔和的光晕。
两人相视一笑,没有言语。
林静薇走进来,将咖啡放在旁边的桌子上,目光落在那些新完成的画作上。色彩比出国前更加大胆奔放,情感表达也越发收放自如。
“这些画,打算怎么处理?”她问。
“导师建议可以尝试联系画廊,办个小型的个展。”苏晴说着,语气有些期待,又有些不确定,“你觉得……可以吗?”
“当然可以。”林静薇的语气毫不犹豫,“你需要一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才华。”她拿起一幅画,仔细看着,“这幅,还有那幅《共生》,都可以作为主推。”
听到她提起《共生》,苏晴的心跳快了一拍。那幅画所蕴含的情感,太过直白。
“可是……《共生》会不会……”她有些犹豫。
“艺术解读是开放的。”林静薇放下画,看向她,眼神平静而坚定,“它的情感内核是共通的,关于联结、扶持、突破束缚。足够打动人心。其他的,不需要过多解释。”
她总是这样,能一眼看穿她的顾虑,并用最理性冷静的方式,给她最坚定的支持。
苏晴的心安定了下来,点了点头:“嗯,我听你的。”
“需要我帮你联系画廊吗?我认识几个……”
“不用。”苏晴摇摇头,眼神里带着一丝倔强和成长,“这次,我想自己先试试。如果不行,再找你帮忙。”
林静薇微微挑眉,随即露出一丝赞赏的笑意:“好。需要的时候,我一直在。”
这种被她信任和认可的感觉,让苏晴充满了力量。
阳光缓缓移动,将两人的影子拉近,几乎重叠在一起。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和松节油的味道,还有一种无声流淌的温情。
林静薇没有离开,而是拉过一把椅子,坐在旁边,拿起一份文件看了起来,陪着她。
苏晴继续整理画作,偶尔抬头,就能看到林静薇安静的侧脸。心里被一种巨大的、安稳的幸福填满。
哪怕不能拥抱,不能亲吻,只是这样静静地共处一室,感受着彼此的存在,就已经足够美好。
然而,温存的时光总是短暂。
傍晚,父母回来了。家里的气氛瞬间又回到了那种带着一丝拘谨的“正常”模式。
晚饭时,母亲说起聚会上的见闻,谁家孩子结婚了,谁家抱孙子了……语气里不无羡慕。
林静薇和苏晴都沉默地吃着饭,没有接话。
无形的壁垒,再次悄然竖起。
晚上,苏晴收到林静薇发来的微信,是一份整理好的、本市几家口碑不错的画廊的联系方式和负责人简介,后面附注:“仅供参考。相信你可以。”
苏晴看着那条信息,心里又甜又涩。
她们就像在玩一个踩地雷的游戏,必须在布满 familial obligation(家庭责任)和 social norms(社会规范)的雷区中,小心翼翼地寻找一条能通往彼此的道路。
每一步,都需谨慎。但每一步,都向着对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