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名声的增长,找上苏晴的商业合作越来越多,且五花八门:品牌联名、艺术衍生品开发、商业空间艺术顾问、甚至还有综艺节目邀约……
面对这些诱惑,苏晴变得更加谨慎。她牢记着林静薇的提醒,不想被过度消费,也不想偏离创作的初心。
她和林静薇一起,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择标准:
1. 是否与她的艺术调性相符?能否反哺她的创作?
2. 合作方是否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而非一味追求商业利益?
3. 是否占用过多的核心创作时间?
基于这个标准,她们拒绝了不少报酬丰厚但纯粹消耗品牌价值的快钱项目。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甚至嘲讽,觉得她“假清高”、“装艺术家”。
但苏晴不为所动。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熹微工作室”的运营和深度创作中。工作室开设的成人油画体验班和少儿艺术启蒙课程口碑越来越好,甚至需要提前预约。这部分的收入虽然不如接一个大项目来得快,但细水长流,且能真正推广艺术教育,让她很有成就感。
同时,她也开始尝试一些她认为有意义的商业合作。比如,为一个注重环保理念的服装品牌设计印花图案;为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区创作壁画;甚至与一个科技公司合作,尝试将她的画作进行数字艺术再创作……
这些项目,都严格遵循了她的标准,并且在合作过程中,给了她新的灵感和挑战。
林静薇则在她的身后,扮演着“经纪人”和“防火墙”的角色。她负责审核所有的合作合同,规避法律风险,争取最大程度的创作自主权,并将那些不必要的应酬和干扰牢牢挡在外面。
她们一个在前方开拓创作,一个在后方保障运营,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和合力。
一次,一个国际知名的奢侈品品牌抛出橄榄枝,想邀请苏晴为其新产品系列设计包装和广告视觉,酬劳极其诱人。
苏晴一开始很心动。但仔细研究后,她发现该品牌的产品理念与她所倡导的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且合同条款极其苛刻,要求她完全让渡版权,并配合大量的商业宣传活动。
她犹豫不决,去找林静薇商量。
林静薇看完合同,直接指出了几个陷阱条款,然后问她:“抛开价格,你真的喜欢这个品牌吗?愿意让你的名字和它紧密联系在一起吗?”
苏晴沉默了。答案是否定的。
“那就拒绝。”林静薇果断地说,“钱永远赚不完,但口碑和调性一旦破坏了,很难挽回。我们会找到更适合的合作机会。”
最终,她们婉拒了这个无数人挤破头都想得到的机会。当时圈内很多人都觉得她们疯了。
然而,几个月后,另一个注重工匠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小众奢侈品牌找到了她们。对方欣赏的正是苏晴这种对艺术的坚持和挑剔的态度。合作过程非常愉快,尊重彼此的专业,最终呈现的效果叫好又叫座,反而极大地提升了苏晴在高端领域的声誉。
这件事让苏晴更加确信,坚持自己的原则是多么重要。艺术与商业并非完全对立,但找到那个平衡点,需要智慧、定力和彼此毫无保留的支持。
她们在摸索中前行,逐渐找到了一条既能保持艺术纯粹性,又能实现商业价值的、属于她们自己的独特道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