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纷纷扰扰也蔓延到了别处。
这天,孙戎正在孙权武昌的行宫别苑里陪着孙献。
“前几天议事堂上可真热闹。和赤壁之战那时,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孙献一边喝着茶,一边和孙戎闲聊着,“那些老头和当时一点儿都没变。”
孙戎此时心中有些担心,略带愠气地说:“姑姑,江东的军士是在前线以命相搏。这群人只知道躲在武昌城里聒噪……之前二叔让他们迁来武昌,他们都拖拖拉拉地不愿意。”
“这江东的军士,指的怕是伯言吧。”孙献喝了一口茶,抿嘴笑了笑。
“姑姑,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拿我开心呢。我是真的担心伯言。”孙献给孙戎倒的茶水,她一口也没动。
“你是担心他才不配位,还是担心别的什么?”孙献放下手中的茶杯,认真地看着孙戎。
孙戎叹了口气,“其实,我根本不担心他的才能。我知道他一定可以胜利。我担心的是,武昌城里的百官愿不愿意给他这个时间,二叔愿不愿意给他这个时间。姑姑,他们根本不知道,他这些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所以才如此质疑诋毁他。”
“哦?我倒很好奇。我只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常能在吴郡的将军府看到他。他当时总是跟着二哥身边,好像是个文官,一副文文弱弱的样子……这十几年过去,他突然当了大都督,我起初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不过想想你出嫁的时候,我在偏厅里望过一眼,当时也确实是没认出来他。”孙献对于陆议的晋升经历颇有兴趣。
孙戎点点头说:“没错,他确实是文官出仕。可是二叔后来把他外放去了海昌。他就是在那里开始,一边当县令,一边和山越较劲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的心里怕早就不是书生了。其实嫁给他的这些年,我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他几次。在他去协助子明将军之前,他一去山里就是一两个月,回来府上呢,待不到几日就要回军营练兵。每次回来,都是满身风霜,好几次还受了刀兵之伤。”
孙戎边说边思索着,“我记得我听跟了他多年的卫兵说,在我还没嫁他的时候,有段时间,他几乎就住在海昌、会稽那边的山里。每天带着自己的部曲和那些为非作歹的山越在深山里周旋。也就是那几年,他不停地围剿山越暴民,把他们迁出大山,编为良民,充实军队和城镇。后来他自己的部曲也有近万人。”
“伯言会亲自冲锋,真刀真枪地和山越较量。”说到这里,孙戎不禁想起了之前的事情,“在我没亲眼见过之前,我根本没法想象那样子的他。因为他在我面前,从来没发过火,一直都那么斯斯文文的。可后来我知道,他有不同的样子,绝不是大家口中的书生。”
孙献看着孙戎,眼底有一闪而过的羡慕:“看来你和伯言有不少故事。你的判断,不会有错。我江东从来都不缺能力挽狂澜的英雄,相信伯言也是。”
刘备进驻秭归后,出人意料地休战了。
自七月底破秭归城之后,刘备派了水军和中军部分精锐驻守在秭归,前锋军也没有继续前进。最近前线的哨骑回报,刘备已经很久没有带着秭归驻军练兵,似乎并不在秭归城中,行踪不明。吴蜀剑拔弩张的边境局势,似乎有了和解的迹象。
吴军内部也有了点放松的气氛。秭归之败已成事实,武昌孙权那里并未有问责陆议的公文,无可奈何的老将们对陆议的态度也随着时间缓和了一些。
“大都督,已经四个多月过去了,看来刘备果然犹豫了。早日恢复联盟,回到他蜀地去,才是真嘛。”
陆议抬眼望了一下众人,“诸位将军都是这么想的?”
“刘备起兵时,锐气干云,哪知道是这般虚晃声势。我看再过一两月,说不定他就会撤军了。”
“就是,那蜀地补给可比我们困难多了。在荆州境内跟我们耗着,对他怕是没有益处。”
“前几日接到主上的文书,说是那刘备派了使者去武昌。看来是想要和我们议和啊。刘备到底是惧怕开战。”
“诸位将军,刘备一日不退兵回蜀地,我们一日就不可以懈怠。各位且回去各营,练兵不可放松,营防每日都需检查。这是军令。”
几个月过去,诸将仿佛已经习惯了陆议的做事方式,也不再与他争辩。
刘备这几个月按兵不动,固然让前线的防御稍微减轻了负担。可是陆议的心里却有更为担忧的事情。
刘备举国兴兵,却在荆州的门口停了下来。又派出使者,想必是要要挟主上。刘备,哪里是在按兵不动,他根本就是想引魏军前后夹击,逼主上就范。此时绝不可能松懈,否则便是落入了刘备的缓兵之计。
果然,不出十日,陆议便接到了孙权从武昌发来的密信。刘备态度强硬地向孙权讨要江陵和公安二郡。还警告孙权,如果继续拖着不还,到时,恐怕就不只是蜀军陈兵国门这么简单的事了。同时,孙权也已经接受了曹丕给他的吴王封号,立为吴国。
陆议的猜测没错。刘备并不是有心讲和,他是想诱曹魏调兵,两面夹击。孙权的信里还提及,目前曹魏在长江沿岸的军队尚未有任何动静,而曹丕那边似乎还沉浸在称帝的大庆之中。吴国东线目前尚安。孙权嘱咐陆议,全力应对刘备,朝堂之上他自有应对之法。陆议知道孙权在朝堂上要面对的是什么,刘备的咄咄逼人,曹丕的虎视眈眈,还有满朝文武对陆议的不满。这些,全都要靠孙权一力弹压。孙权的担子,比自己更重,也更难。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刘备目前不在秭归前线,使者又入吴谈判,想必他正在策划些什么,年关将至,想必蜀军内部思乡情绪甚重,定不适合继续行军。想到这里,陆议决定前进一步,派人试探蜀军。
“来人,去把宋谦将军找来。”
宋谦是从孙策的老将,为人稳重敦厚,之前在几位老将军难为陆议的时候,宋谦是唯一一个没有参与的。而且根据陆议这半年的观察,宋谦将军麾下的驻军也是军容肃整,营防也都按照陆议的要求认真加固。陆议才决定将这件任务交给这位老将军。
“大都督叫末将前来有何军务?”
“宋将军,这半年来,你整肃军旅,加固防御,完成得十分尽责。”陆议先开口称赞了一番。
“职责所在,不敢怠慢。大都督谬赞了。”宋谦的语气似乎并没有示好的意思。
“好,有宋将军这句话,本督就安心派宋将军去执行军务了。”陆议停顿了一下,“宋谦将军听令,命你领兵三千,往秭归方向攻击。全力攻击秭归城附近防御。”
“大都督,几个月前,我军自己放弃了秭归城,现在要攻城,只给三千兵马……这恐怕无法成事。恕难从命!”宋谦颇为不解。
陆议笑了一下:“宋将军作战经验丰富。想必应该明白,两军僵持近半年,这时候必然不只是攻击防御这么简单。”
“大都督是指,试探他们的营防部署?”
“宋将军心明如镜。本次出击一来试探他们营防是否有变,二来也要看看他们到底是主战还是虚张声势。不知宋将军可否负责本次行动?”
“若是如此,末将领命。这就去集结士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