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再也没有谁敢当面轻视和非议陆议。孙权在陆议班师后不久,就升迁陆议为辅国将军,还特命吴国最好的青铜工匠,为他铸鼎,取名“破备鼎”,鼎铭由太常顾雍亲自执笔,孙权手书,再交由工匠篆刻,以昭夷陵之战赫赫功勋。他如今已成孙权麾下最炙手可热的的大将。
然而,朝堂之下,不服的声音还是此起彼伏。
随着陆议快速的擢升,私下里,北人阵营的不满之声渐渐多了起来。他们甚是不满陆议独占了夷陵首功,而北人将领们纷纷成了陪衬。
吴郡陆氏的出身让他在备战之时,便受到了不少北人的排挤,他们多次在夷陵前线掣肘陆议,不遵军令。所幸陆议十分得体地化解了这些纷争,也没有向外透露过半分,对北人同僚也依旧谦逊礼敬。孙家女婿的头衔始终是陆议身上擦不去的印记,不少不知内情的人以此编排陆议,他也并没有介意。夷陵之战后,有不少吴郡子弟借势请托陆议为之举荐出仕,陆议也都一一回绝。他始终只是想做好本分,用真才实干平息所有的质疑,更不想以功邀利,为门人子弟营私。
树欲静而风不止,尽管有夷陵大胜这样的军功傍身,朝中对于陆议升迁过快之事依旧是非议重重。不止如此,孙权因为陆议的功劳,也提拔了不少江东出身的文武官员。很多人在私下议论,吴王不该如此超擢江东的世家子弟,毕竟当年他们始是干碍孙氏势力在江东扎根的最大阻力,如今却开始占据不少吴国中枢的权力以及长江沿岸的军权,实在令人不安。大部分北人与江东世家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脆弱,双方都在积蓄实力,只等待着一次真正的较量。
孙戎虽不想理会这些朝堂之事,可偶尔去王宫里向孙权问安之时,还是能听到不少闲言碎语,更有甚者会在她的背后指指点点。孙戎对这些很是厌烦,却也懒得多言,只能往孙献的偏院里躲避风波。
孙献看着孙戎有些焦虑的样子,打趣地说道:“我们辅国大将军夫人怎么一脸愁容?仗都打赢了,伯言升官封侯,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姑姑快别取笑我了……”孙戎低头叹了一口气,担忧地说,“本以为夷陵取得大胜,朝堂上能少一些流言蜚语,伯言会轻松一些。结果现在却招来了更多非议,实在是令人费解。我不是担心伯言的能力,而是在替他不平。”
“那些人这样想倒也不奇怪。夷陵之战以前,伯言从未在长江沿岸建功。很多沿江地方的老将军甚至都没见过他。战前他突然被拜为大都督,一下子凌驾在他们这些老将头上。赢了大仗,又成为江东武将之首,执掌重兵戍边,有非议也是在所难免。更何况他的出身……”孙献欲言又止,默默地叹了口气。
“他的出身何尝为他带来半分助益。若非他姓陆,又娶了我,以他的才干,只怕早就已经得到提拔。如今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他应该得到的。”孙戎喝了一口茶,很多回忆似是慢慢涌上心头。她接着慢慢说道,“以前,我曾经以为他十分在意家主的位置,可是后来我才知道不是。他一为国家,二为主君,根本不怕这些闲言闲语。”
“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也有人言可畏。你虽笃信他的操行,却也还是要让他小心些。”孙献谨慎地说道,“即便他无心相争,不代表别人无意诽他谤他。如今有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他,很多的人都在等着他犯错,等着拉他下马。他走得越高,也就越是危险。”
孙戎点点头。孙献说的没错,自古以来,流言蜚语便能置人于死地。古时名将如李牧、廉颇,尚且为流言所中伤,更何况陆议这样刚刚扬名,根基未牢的将领。
“不过好在如今伯言不在武昌城中,远在西陵。这些谣言便随他们去吧。而且,我相信以他的品性,也当知道如何应对。”孙戎喝了一口茶,有些释然地说道。
南渡北人和江东大族之间的明争暗斗注定了身处于吴国中枢的所有人都无法逃脱。不管他们想不想,那与生俱来的身份已经注定了他们的命运。或早或晚,他们都必须要面对。
吴国在夷陵之战大胜,荆州安稳后,又打退曹丕三路伐吴的进攻,总算能松下一口气。孙权多年来费尽心血经营的长江沿岸防线这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也终于下令,特许长江沿岸驻守的诸将可以轮番回自己的家乡稍作休整。
另一边,他决定回派使者,与蜀国保持频繁接触,以稳定上游防御,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全力应对北面的魏国。为此,他需要挑选一位才俊。在顾家、陆家和朱家已经先后出现国之干臣后,孙权将眼光放在了吴郡张家。在吴郡郡中,关于四大姓一向有“张文、朱武、顾厚、陆忠”的美誉。张氏子弟以诗书传家为荣,多为饱学鸿儒,通晓经史,著书立说,能言善辩。
孙权早年便已提拔了吴郡四姓中一向最为韬晦的张家家主张温。张温学识渊博,气质不凡,一直以来包括张昭、顾雍和刘基在内的一干重臣都对他赞不绝口,极为欣赏,多次向孙权举荐张温升迁。而孙权对张温也是青睐有加,甚至觉得此人将会比肩于吕蒙,成为自己的助力。于是,在刘备去世,诸葛亮秉政后,张温便奉孙权命出使蜀国,消弭两国因为江陵和夷陵之战所结下的误会。一路上张温处事明敢,尽得蜀国官员的赞誉,连蜀国丞相诸葛亮都在致孙权的国书里盛赞张温是吴国栋梁之才,甚是看重。蜀帝刘禅也十分满意吴国的此次遣使,还特命人赏赐了张温最为上乘的蜀锦以示褒奖。张温此行深受蜀国礼遇,结识了不少蜀地的饱学之士,亦对蜀地民生政令印象深刻,甚为感慨。
他东归回吴,除了向孙权复命,还决定进谏孙权效仿蜀地,行使改革。
“吴王殿下,臣张温奉命出使蜀国。所到之处,皆倍受蜀国君臣礼遇,此乃证至尊威名远播。蜀虽仅具旧汉一州之地,然政令通顺,上下和睦,法治肃然,军士效命。臣愚以为此皆赖于丞相诸葛孔明治国之道。如吴可取其长,而补其短,因地制宜,国祚可远,社稷可兴矣。”张温将自己在蜀国沿途所见告诉了孙权,也一并暗示孙权可以效仿蜀国治国之法,改革吴国政、法、军之制。
尽管孙权对于张温极尽美言蜀国人事内政颇多不满,但尚未影响他对张温本人的评价。不过,张温所提改革一事,倒是甚合孙权的心思。吴国朝堂上几股势力交错,各个大族之间盘根错节,弊端丛生。吴国隔江自保尚有余,远图中原则多为掣肘。他几次想要整改各大衙门,重新部署官员,却都因为接连的大战而搁置下来。如今沿江一线终于平静,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
“惠恕,你所言确有道理。依你之见,若是寻求整改,当从何处入手啊?”孙权思索片刻后,决定与张温详谈。
“臣愚见,国由人治,人由国选。若求止沸之策,莫若抽薪。改革国治,则必由改人而始。臣以为此次整改当由三署开始。”张温似乎早就对此问有所准备,未经思索便答复了孙权。
“为何?”孙权似乎对于张温的提议十分感兴趣。
“三署乃我吴国选拔年轻才俊之地,是吴国人才府库。若是从这里开始便出了问题,那么往上的府衙就算做再多的改革,也只是徒劳无功罢了。因为执行改革的官员并无真才实干,又如何能上领至尊之圣意,下传民众以宏德?”张温跪在孙权面前,诚恳地说道,“臣乞陛下彻查三署,肃清尸位素餐,无才无德之人,以正吴国朝纲。”
孙权捋了捋胡子,稍微思忖,便说道:“看来惠恕早有准备。既如此,惠恕自然知道谁能胜任此差事?”
“臣向陛下举荐一人,必能胜任。”张温的语气十分坚定而自信。
“哦?”孙权却稍稍有些怀疑。
“此人满腹经纶,才德兼备。最重要的是,他为人刚直不阿,清廉勤勉,不畏权贵,是一个坦荡孤臣。如今,三署多为世家功臣之后,如不能以铁腕治之,则必将无功而返。”
“你说的是?”孙权越发地好奇起来。
张温顿了顿首,说道:“臣张温,举荐现任选曹郎暨艳出任选曹尚书,清查三署,为吴王分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4章 弥难(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