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的深秋转瞬即逝,当第一场细碎的雪花悄然落在实验室窗沿时,陈鹿才惊觉自己已经在这个北方城市度过了近半年的时光。
小组会之后的日子,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拨正了轨道,一切都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行起来。陈鹿渐渐熟悉了实验室的节奏——每周三下午的组会,每月一次的文献分享,还有那些看似随意却总能给人启发的学术讨论。她开始能在复杂的公式中寻到乐趣,在调试代码时保持耐心,更重要的是,她开始在这个曾经陌生的环境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每周最让她期待的是和苏霖共进的午餐时光。两个女孩通常会选择清晏园二楼的角落,那里靠窗的位置能望见一整排银杏树。初雪过后,金黄的叶子铺满了草坪,像是给冬日的大地镀上了一层暖意。
"你看这里,"苏霖常会一边吃饭一边摊开文献,用指尖轻点着某个复杂的公式,"这个推导过程我总是想不明白。"
陈鹿则会凑过去仔细研究,两个脑袋几乎要碰在一起。有时她们会为了一个算法的实现细节争论不休,有时又会为某个巧妙的设计同时发出惊叹。在这样的交流中,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而与张瑞的相处则显得更加轻松自然。作为同校师兄,他总是能在陈鹿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有一次,陈鹿的实验环境配置出了问题,整整一个下午都在各种报错信息中打转。就在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张瑞恰好路过她的工位。
"遇到麻烦了?"他停下脚步,俯身看向她的屏幕。
陈鹿无奈地指着一段红色错误信息:"这个依赖包总是安装失败,已经试了好几个源了。"
张瑞推了推眼镜,在她旁边的空位坐下:"让我看看。"他的手指在键盘上熟练地敲击着,调出终端窗口,"有时候是权限问题,试试用sudo。"
果然,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陈鹿感激地道谢,张瑞只是腼腆地笑笑:"这些都是小事,我刚来的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
这样温暖的互动在实验室里时有发生。有时是张瑞主动询问她是否需要帮助,有时是陈鹿带着问题去请教。在这个充满理性思考的空间里,同校的情谊像是一缕温暖的阳光,让严肃的学术氛围多了几分人情味。
而与裴智的相处,则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的源头,陈鹿很快就发现了。那是在一次关于实验设计的讨论中,裴智正在白板上画着示意图,讲到关键处时,他突然停顿了一下,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个设计其实是我女朋友给我的灵感,她说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我女朋友"这三个字像是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陈鹿心中的某个认知。从此以后,她开始注意到这个词汇在裴智话语中出现的频率——分享有趣的见闻时,他会说"我女朋友也觉得这个很有意思";讨论电影时,他会提到"我女朋友最喜欢这个导演的作品";甚至连吐槽食堂的新菜品时,他也会笑着说"我女朋友要是尝到这个,肯定要皱眉头的"。
那个素未谋面的"她",就这样通过裴智的只言片语,在陈鹿的想象中渐渐成形——一个聪明、有趣、与裴智志趣相投的女孩。陈鹿甚至开始不自觉地在校园里寻找可能的身影,试图将这个名字与某个具体的形象对应起来。
这个机会在一个寒冷的傍晚不期而至。那天陈鹿准备归还裴智的校园卡,发微信询问他是否在实验室。裴智很快回复:"我在外面,你把卡放在我桌上就好。"
就在她走到宿舍楼下时,却意外地撞见了一个场景:裴智骑着电动车在楼前停下,后座跳下来一个女生。那个女生穿着一件米白色的羽绒服,围着浅灰色的围巾,整个人显得清爽利落。她笑着朝裴智挥手道别,眼睛弯成了好看的月牙。而裴智也回应着灿烂的笑容,眼神里的温柔是陈鹿从未见过的。
"这个女生,应该也很优秀吧。"陈鹿站在原地,看着那个身影轻快地走进宿舍楼,心里默默地想,"他们看起来真的好幸福。"
那一刻,裴智在陈鹿心中的形象突然变得立体而清晰:一个深情、专一、在异**往中极有边界感,并能给予伴侣十足安全感的、近乎完美的男朋友形象。她甚至开始想象,这样深刻而稳定的感情,或许是从青梅竹马的学生时代就开始孕育的,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而愈发珍贵。
这种认知无形中加深了她与裴智之间的距离。陈鹿骨子里的独立,让她在科研中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永远是先自己查阅资料、反复调试。她很少主动去敲响裴智的工位,寻求一对一的帮助。即使是在组会上听到裴智提出宝贵的建议,她也更倾向于自己消化理解,而不是私下请教。
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实验室,半年过去了,她与裴智的交集并不多,关系停留在客气而疏离的"师兄师妹"上。除了必要的组会汇报和零星的工作询问,他们几乎没有更深入的交流。偶尔在实验室独处的夜晚,她也只是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从不去打扰正在专注工作的裴智。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发生在最不经意的时刻。
那是十二月的一个下午,陈鹿收到了她第一个工作的审稿意见。当她满怀期待地点开邮件时,却被审稿人犀利而专业的质疑击中了。三条审稿意见,每一条都直指她工作的软肋,有些问题甚至是她从未考虑过的。
一时间,无助和沮丧涌上心头。她独自坐在实验室里,对着那些尖锐的评语发呆,感觉这半年来的努力似乎都要付诸东流。
"审稿意见回来了?"
裴智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把陈鹿从沉思中惊醒。她回过头,看见裴智站在她身后,目光落在她的电脑屏幕上。
"嗯,"陈鹿勉强笑了笑,"意见...有点难。"
裴智拉过旁边的椅子坐下:"让我看看。"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裴智耐心地陪她逐条分析审稿意见。他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给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更让陈鹿感动的是,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回复审稿意见的经验与技巧都倾囊相授。
"回复审稿人就像是在下一盘棋,"裴智在白纸上画着示意图,"你要学会把握他们的心理。有些问题是在考验你的专业素养,有些则是在引导你完善工作。要学会区分哪些需要坚决捍卫,哪些可以适当妥协。"
他教她如何将尖锐的质疑转化为展示工作亮点的机会,如何在保持谦逊的同时有力地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些经验对于初出茅庐的陈鹿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那一周里,他们前前后后迭代了四版修改方案。每次陈鹿觉得已经无懈可击的时候,裴智总能提出新的改进建议。在这个过程中,陈鹿不仅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更学会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她开始觉得,抛开那些遥远的光环,裴智是一个真正强大而可靠的同行者,一个非常好的师兄。
寒假前夕,实验室里的氛围明显轻松了许多。张瑞提议课题组聚个餐,大家都欣然同意。不过最后李洵因为要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苏霖也要提前回家,只剩下裴智和陈鹿一同前往。
他们选择在学校附近的一家火锅店。店里热气腾腾,红色的灯笼在冬日里显得格外温暖。张瑞很自然地承担起了点菜的任务,熟练地选择了大家都喜欢的菜品。
"这家店的羊肉很不错,"张瑞一边倒茶一边说,"我记得陈鹿是南方人,应该很少吃到这么地道的北方火锅吧?"
陈鹿笑着点头:"确实,我们那边的火锅更重麻辣,这种清汤涮肉的吃法很新鲜。"
整顿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张瑞分享着实验室的趣事,裴智偶尔补充几句,陈鹿则安静地听着,适时地露出微笑。氤氲的火锅蒸汽模糊了彼此的界限,让这个冬夜显得格外温馨。
饭后,陈鹿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春节礼物。给张瑞的是一支精致的钢笔,给裴智的则是一个质感很好的笔记本。
"谢谢这半年来师兄们的照顾,"陈鹿真诚地说,"希望新的一年一切顺利。"
张瑞开心地收下礼物,裴智也微笑着道谢。那一刻,陈鹿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
寒假前,裴智又专门找陈鹿谈了一次。他们坐在实验室的小会议室里,裴智在白板上画出了她工作的整体脉络,帮她梳理了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你现在的基础已经很扎实了,"裴智说,"接下来可以考虑把这篇工作投出去了。我建议试试ACL,虽然竞争激烈,但是个很好的机会。"
他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投稿计划,把每个时间节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个春节,他们都因为紧迫的投稿任务而选择留在学校。
除夕夜,校园里显得格外宁静。偶尔有零星的鞭炮声从远处传来,提醒着这个特殊的日子。陈鹿独自在实验室里修改论文,窗外的夜色深邃而宁静。
在午夜钟声敲响之前,她给所有师兄和苏霖都发送了新春祝福。让她意外的是,裴智很快回复了:"新年快乐。工作进度怎么样了?"
"在收尾了。"陈鹿回复。
"好,加油,投稿进入倒计时了。"他回道。
真正的"倒计时"在某个凌晨达到**。那天陈鹿工作到凌晨四点,终于将论文的所有材料准备齐全,上传至Overleaf。她正准备最后检查一遍时,却惊讶地发现文档正在被另一个人实时编辑——那个编辑者的头像,是熟悉的蜡笔小新。
裴智在线,正在逐字逐句地帮她修改论文。从语法、措辞到图表引用,他修改得极其细致。陈鹿没有打扰,只是静静地坐在屏幕前,看着光标移动,文档在静谧的深夜里被一点点打磨得更加完美。
直到四点半,裴智发来信息:"整体可以了,几个小地方我标了注释,你看一下,没问题就可以提交了。"
"谢谢师兄!你还没休息吗?"
"嗯,我自己的论文也快收尾了,你提交完早点休息。"
那一刻,巨大的感激与一种难以名状的震动在陈鹿心中交织,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万家团圆又各自守岁的特殊夜晚,有一个人,在为她一篇看似微不足道的论文,燃烧着自己的深夜。
她知道,这份厚重的心意,与风月无关,源于一种更高阶的、来自引路人的责任与善意。她与他,像两条渐近线,在学术的坐标系里无限靠近,却似乎永远遵循着各自的轨迹,不会有相交的那一天。
窗外,第一缕晨光已经悄悄爬上了天际线。陈鹿轻轻点击了提交按钮,论文顺利进入了评审流程。她关掉电脑,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脚步格外轻盈。这个漫长的夜晚,不仅见证了一篇论文的诞生,更让她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信心。
雪花又开始飘落,在晨曦中闪烁着晶莹的光芒。陈鹿伸出手,接住一片雪花,看着它在掌心慢慢融化。就像那些悄然发生的变化一样,有些东西正在融化,有些东西正在生长。而她,已经做好了继续前行的准备。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