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苏瑾的担忧:主动跨出的一步
周日下午,苏瑾刚结束一位长期来访者的线上咨询。关闭视频会议软件,她轻轻呼出一口气,感到一丝轻微的疲惫,但更多的是满足。能陪伴他人走过艰难时刻,始终是她职业价值的核心。
她端起桌上微凉的花草茶,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花园里嬉闹的孩子和散步的老人,让紧绷的神经慢慢松弛下来。周末的时光总是流淌得格外缓慢而宁静。
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一种莫名的不安感,像细微的电流,悄然掠过她的心间。毫无来由地,她的思绪飘向了凌薇。
自从上周街头那次短暂的偶遇后,苏瑾能感觉到凌薇的态度有了一丝微妙的软化,似乎开始真正考虑接受帮助,而不仅仅是寻求“效率优化”。那封邮件,以及那次关于“倾听信号”的认可,都让苏瑾对下一次咨询抱有更多的期待。
但此刻,这股莫名的不安却让她微微蹙起了眉。
是因为凌薇那双总是隐含疲惫的眼睛?还是因为她那过于强大的自我控制下,可能隐藏着的、一触即发的脆弱?抑或是…Alpha那独特而沉稳的沉香信息素,在短暂的平和之下,总让她直觉般地感知到其深处不易察觉的、仿佛被强行镇压的波动?
心理疗愈师的经验和直觉同时在向她发出细微的警报。对于凌薇这类习惯于独自承受一切的高功能来访者,进步往往伴随着反复,甚至可能因为触及核心问题而引发更强烈的防御或退缩。
那个在街头看似“巧合”出现的凌薇,那份无意中流露出的、对平静的渴望和依赖…是否预示着什么?
苏瑾放下茶杯,走到书桌旁,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她想起督导时陈教授的提醒:要警惕过度的“额外关注”。她深吸一口气,尝试用理性分析压下这份莫名的担忧。
也许只是她自己多心了。凌薇是成熟的成年人,优秀的律师,她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
可是…万一呢?
万一那根弦,就在下一次咨询前,猝不及断地绷断了呢?那份深夜的失控,如果无人察觉,是否会将她也入更深的黑暗?
职业伦理要求她保持距离,等待来访者主动求助。但内心深处那份源于共情和责任感的不安,却越来越清晰。
她看了一眼日历,距离下次预约还有三天。
三天,对于正在艰难挣扎的人来说,可以很长。
犹豫再三,那份超越纯粹专业责任的担忧最终占据了上风。她决定不再等待。
她再次拿起手机,这一次不是发邮件,而是找到了凌薇的号码。直接通话更具侵入性,也需要更大的勇气,但在此刻,似乎更能传递关切,也更能及时获取反馈。
她拨通了电话。
听筒里传来漫长的“嘟——嘟——”声,每一声都敲打在苏瑾的心上。她不确定凌薇是否会接听,甚至不确定自己希望对方接听还是不希望。如果接了,她该说什么?如果不接…
就在她以为呼叫即将自动挂断时,电话突然被接通了。
但另一端,传来的却不是凌薇平日里冷静自持的声音。
而是一种…极力压抑着、却依然无法完全掩盖的、急促而混乱的呼吸声。背景音异常安静,反而更衬得那呼吸声里的异常格外刺耳。
苏瑾的心猛地一沉。
“凌小姐?”她立刻开口,声音不由自主地放得极轻、极缓,带着安抚的意味,“是我,苏瑾。你还好吗?”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