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职业交叉:共同受邀参加跨学科研讨会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凌薇公寓光洁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难得没有在闹钟响起前醒来,一夜无梦,睡得深沉而安稳。醒来时,鼻尖似乎还萦绕着昨夜那令人安心的檀香余韵,以及蜂蜜姜茶的淡淡甜味。
她坐起身,揉了揉眼睛,感觉连日来的疲惫和紧绷感消散了大半。一种陌生而充盈的平静感包裹着她。拿起手机,屏幕亮起,第一条消息就是苏瑾发来的。
【早安。姜茶很有效,睡得很好。谢谢你的杏仁酥:)】
后面跟着一个可爱的、抱着杏仁的仓鼠表情包。
凌薇看着那条消息,嘴角不受控制地向上扬起。她能想象出苏瑾发这条消息时温柔含笑的模样。她斟酌了一下,回复道:
【早安。睡得好就行。】
想了想,又补充了一个从秦妍那里偷来的、略显笨拙的狗狗点头表情。
刚放下手机,准备起床,工作邮箱的提示音就响了起来。职业本能让她立刻拿起手机查看。
是一封学术会议邀请函。发件方是市法官协会与心理学会联合组委会。会议主题是《法律与心理的交叉视野:复杂案件中的当事人心理评估与权益保障》。
凌薇快速浏览着邮件内容。这是一个高规格的跨学科学术研讨会,旨在促进法律界与心理学界的对话与合作。邀请的参会者多是资深法官、知名律师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
她的目光落在演讲嘉宾名单和圆桌论坛参与者的部分,微微一怔。
在“特邀发言嘉宾”一栏,她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邀请她就“律师在诉讼过程中对当事人心理状态的觉察与伦理边界”进行主题分享。
而就在她名字下面几行,“圆桌论坛嘉宾”一栏里,赫然写着另一个熟悉的名字——苏瑾。论坛主题是“创伤知情视角下的司法实践与心理支持”。
心脏像是被轻轻撞了一下。
她们……要被邀请参加同一个会议?甚至可能同台交流?
这不再是私人领域的交集,而是职业身份在公众视野下的首次并行。
一种奇异的、混合着兴奋与紧张的情绪悄然滋生。她几乎能想象出苏瑾在专业论坛上侃侃而谈的模样,沉静、睿智、光芒内敛却不容忽视。
她立刻回复邮件确认参会,并开始下意识地构思演讲提纲。这一次,她的思考角度似乎与以往有些不同,不再仅仅局限于法律条文和策略,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更多关于“人”的考量——当事人的情绪、压力、决策心理……
刚回复完邮件,手机就响了。是苏瑾打来的。
凌薇立刻接起,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轻快:“喂?”
“凌薇,”苏瑾的声音从那头传来,带着一丝同样的讶异和笑意,“你收到法官协会和心理学会的那个研讨会邀请了吗?”
“刚收到,正准备回复。”凌薇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开始忙碌的城市,“你也收到了?圆桌论坛?”
“嗯。”苏瑾的声音里透着认真,“主题刚好涉及一些我最近研究的领域。没想到……这么巧。”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微妙,“而且,我看到演讲嘉宾名单里有你。”
“嗯。”凌薇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玻璃窗,“主题还挺有挑战性的。”
“我相信你一定能讲得很好。”苏瑾的语气充满信任,随即又带上了一点调侃,“不过,凌律师,到时候在台上,可要对我们心理学界的朋友‘口下留情’啊。”
凌薇几乎能想象出她此刻微微弯起的眼睛,忍不住也笑了:“苏老师放心,我一定谨记‘伦理边界’,只谈法律,不涉攻击。”
两人在电话里都笑了起来。一种基于专业彼此欣赏、又因私人情感而更显亲密的氛围在电波中流淌。
“说起来,”苏瑾像是忽然想到什么,“这个研讨会倒是个很好的契机。我一直觉得,在很多涉及家事、未成年人、或者重大创伤事件的案件中,如果法律和心理支持能更早、更有效地结合,或许能避免很多二次伤害。”
“我同意。”凌薇正色道,她想起自己经手过的一些案子,“尤其是一些长期诉讼,对当事人的心理消耗是巨大的。律师有时专注于法律点,可能会忽略这些。”
“或许……我们可以借此机会,真正探讨一些合作的可能性?”苏瑾提议道,语气里带着专业的热情,“不仅仅是会议上交流,会后的圆桌讨论也可以深入一些。”
“好。”凌薇毫不犹豫地答应,“我会重点准备一下这方面内容。或许……我们可以提前沟通一下思路?”她提出这个建议时,心跳微微加速。这不再是为了私人的见面,而是基于共同职业目标的正当理由。
“当然好。”苏瑾欣然应允,“我这周下半周时间都比较灵活,你看你方便的时候?”
两人很快约定了周五下午在苏瑾的疗愈室见面,讨论研讨会发言的思路和可能的交叉点。
挂了电话,凌薇依旧站在窗边,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阳光灿烂地洒满整个城市。
她不再只是一个独自在法庭上战斗的律师。
她有了想要并肩同行的人。不仅在生活里,也在职业的疆域上。
那个研讨会,不再仅仅是一个学术活动,更像是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起点。
沉香的气息在阳光中缓缓升腾,带着沉稳的力量和清晰的方向感。
她期待着周五的讨论。
更期待着,在那个专业的舞台上,与苏瑾,以彼此独立的、优秀的身份,并肩而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