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河流静静奔涌,带走年少的彷徨与青涩,沉淀下从容与笃定。
十年,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
林澈主导的艺术项目在国际上斩获大奖,他的名字在国内动画界拥有了足够的分量。他从一个追逐光影的少年,成长为能定义光影的创作者。江屿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拒绝了海外顶尖实验室的橄榄枝,选择留在母校,带领自己的团队,在计算生物学与数据可视化的交叉领域开拓深耕,成为了业内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
他们依然住在那个六十平米的小家里,暖灰色的地板有了岁月的痕迹,墨绿色的沙发换过了洗得发白的罩子,窗台上的绿萝早已枝繁叶茂,垂落下长长的气根。
某个秋日的午后,阳光和煦。林澈盘腿坐在阳台的画架前,修改着一幅画的最后细节。画面上是两个背影,并肩站在一片开阔的、暮色四合的风景前,他们的影子在身后拉得很长,交融在一起。画面的角落,用极细的笔触勾勒着一本摊开的书,书页上是模糊的、仿佛被风吹动的字迹。
江屿端着一杯水走过来,放在他手边,目光落在画上,静静看了片刻。
“这幅,叫什么?”
林澈放下笔,微微后仰,靠在江屿的腿上,仰头看着他:“还没想好。也许……就叫《坐标》吧。”
江屿低头,与他对视,明白了这个名字背后跨越了十数年的回响。从图书馆那本诗集里的第一封信,到如今画布上并肩的背影,“坐标”这个词,贯穿了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相守的全部岁月。
“还记得你当年在信里写,”林澈眼神带着怀念,“‘有些话,只能说给陌生人听’。”
“嗯。”江屿应道,手指轻轻梳理着他额前微乱的发丝,“后来发现,有些话,只能说给一个人听。”
窗外,秋风拂过老槐树,发出沙沙的声响,几片黄叶悠悠飘落。夕阳的金辉透过玻璃,将整个阳台,连同画架上那幅名为《坐标》的画,以及画前依偎的两人,都笼罩在一片温暖、宁静的光晕里。
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起承转合,没有狗血淋漓的误会纠缠。它始于文字间孤独的共鸣,成长于各自轨道上的奋力奔跑,安定于彼此灵魂深处的懂得与支撑。
从图书馆的惊鸿一瞥,到火车站的决定性同行;从大学校园的青涩奔赴,到深圳北京的短暂分离;从亲手构筑的第一个小家,到如今事业有成的相互辉映……他们用十几年的时光,一笔一画,共同绘制出了一幅名为“我们”的、独一无二的人生画卷。
林澈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十年。他们会面临衰老,面临新的挑战,面临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琐碎与平淡。但他无比确信,无论未来如何,他和江屿,都将是彼此生命中那个最稳定、最核心的坐标。
无需寻找,无需确认。
因为你就是我的方向,我就是你的归途。
(正文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