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初遇·银针与手术刀的交锋
第1章急诊室的交汇:心梗患者与中西医的首次碰撞
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夜晚永远亮如白昼,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鲜血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焦虑混合的气息。各种仪器规律的滴答声、医护人员急促却不失沉稳的脚步声、病人偶尔的呻吟或家属压抑的啜泣,交织成这里独有的生命交响曲。
沈聿珩刚结束一台长达六小时的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脱下手术服,里面的刷手衣肩背处已被汗水洇湿。她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正准备回心外科值班室稍作休息,急诊大厅方向传来一阵尖锐的喧哗和更加急促的推床轮子摩擦地面的声音。
“让一让!急性心梗!疑似心源性休克!准备抢救!”
职业本能让她瞬间驱散了疲惫,脚步一转,立刻朝着抢救室方向快步走去。她的眼神锐利,如同精准的手术刀,迅速扫过被护士和急诊医生簇拥着推进来的移动病床。
患者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性,面色灰败,呼吸急促,冷汗已经浸透了他的衣领,捂着胸口的手无力地垂下。
“什么情况?”沈聿珩的声音冷静,自带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她一边问,一边已经伸手接过护士递来的听诊器。
急诊值班医生语速飞快地汇报:“男性,63岁,突发剧烈胸痛伴后背放射痛一小时,伴大汗淋漓、恶心。心电图显示广泛前壁ST段显著抬高,血压80/50mmHg,血氧饱和度92%。初步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前期。”
沈聿珩的眉头蹙紧,情况极其危重。“立刻准备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呼叫导管室!升压药先用上,多巴胺……”
话音未落,一个略显清柔但异常镇定的女声插了进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请求:“请稍等。”
沈聿珩循声望去。抢救室门口站着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女医生,气质温婉,但眼神清亮坚定。她的白大褂款式与西医略有不同,衣襟上别着一个小小的、精致的草药图案徽章。沈聿珩认得,那是中医院的人。
她是顾清涵。今晚中医院安排她来西医院急诊进行中西医协同诊疗的试点值班,刚去会诊另一个病人回来,就撞见了这一幕。
“什么事?”沈聿珩的语气带着一丝被打断的不悦和面对危急病情时的天然紧迫感,时间就是心肌,就是生命。
顾清涵快步上前,目光快速扫过患者的面色和状态,语速加快但清晰:“沈主任,抱歉打扰。患者面色青灰,冷汗如油,气息微弱欲绝,这是阳气暴脱的危象!立刻进行血运重建的冲击力巨大,他此刻的心脉可能承受不住。能否允许我先为他行针,稳定一下气机,固护心阳,为手术争取多一点缓冲?”
“行针?”沈聿珩的眉头锁得更深,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拒绝,“这是急性心梗!每一秒都耽误不起!现代医学有标准的抢救流程,针灸能做什么?缓解疼痛吗?那对救命没有意义!”她的世界观里,数据、指标、迅速有效的介入手段才是硬道理。
“不是为了止痛,是为了强心、升压、固脱!”顾清涵毫不退让地迎着沈聿珩审视的目光,声音提高了些许,却依旧保持着医者的冷静,“请给我两分钟!就两分钟!如果血压和血氧没有改善,我绝不耽误后续治疗!”
她举起手,指间不知何时已经拈住了三枚细如麦芒的银针,在抢救室明亮的灯光下闪烁着冷冽而古老的光泽。
周围的急诊护士和医生都停下了动作,看着这两位气质迥异却同样气场强大的女医生。一边是代表着绝对权威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心外科副主任,另一边是提出看似“玄学”要求的中医医生。
时间仿佛凝滞了一秒。患者的监护仪发出刺耳的报警声,血压仍在缓慢下降。
沈聿珩看着顾清涵那双眼睛,里面没有丝毫动摇,只有一种深切的、对生命的担忧以及对她所学所信的坚持。她又瞥了一眼生命垂危的病人,终于咬牙,几乎是挤出一句话:“就两分钟!计时!准备所有PCI术前工作,一秒都不能耽误!”
“谢谢!”顾清涵立刻上前,护士下意识地让开一点空间。只见她屏息凝神,手法快得几乎看不清,三枚银针精准地刺入患者的内关、涌泉、人中穴,并进行轻柔而快速的捻转提插。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监护仪的屏幕上。
一秒,两秒……十几秒过去,数值似乎没有变化。沈聿珩的手指微微收紧,已经准备下令拔针推进导管室。
就在这时,护士惊喜地低呼:“血压!85/55了!还在升!90/60!血氧95%了!”
虽然仍远低于正常值,但止住了下跌的趋势,并且开始了艰难的回升!更重要的是,患者原本极其痛苦而扭曲的面容,似乎舒缓了一丝,呼吸也略微平稳了一些。
沈聿珩眼底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震惊,但她迅速压下情绪,现在不是探究的时候。她立刻恢复主导:“很好!维持住!立刻移送导管室!快!”
医护人员立刻行动起来,推床再次快速移动。顾清涵小心地护着患者身上的银针,跟着移动,准备在途中继续行针。
擦肩而过时,沈聿珩的目光复杂地落在顾清涵专注的侧脸上,那几枚细微的银针仿佛带着某种神秘的力量。
银针与手术刀,在这生死时速的急诊室里,完成了它们的第一次交锋。
没有胜负,只有对生命共同的敬畏,以及彼此心中投下的那一颗充满疑问与震撼的石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