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十六年,肃杀之秋。
秋雨倾泻而下,砸在城砖上水花四溅。
帝都戒严,百姓紧闭门户。城墙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站满了士兵。
康王司阳扶剑肃立在城门后楼之上,他的目光穿透了重重雨幕,向城外眺望。
突然!
一道暴烈的紫电,毫无预兆地在漆黑天幕间炸裂开来!
惨白的电光顷刻铺满了天际,将旷野映照得如同鬼域。
“咻!”凄厉的破风声撕裂了雨幕,直奔城楼而来!
司阳猛地侧转身体!
在他身侧,支撑城楼的木柱剧烈震颤!
定睛看去,一支长约三尺的利箭已经深深钉入了木头里面,足见力道之猛!
司阳的亲卫举着燃烧的火把凑近。火光跳跃,映照出绑缚在箭杆上的一卷白色绢帛。
取下绢帛,就见它的中央有方朱红的印记,鲜艳得如同凝血,有种触目惊心的妖异之感。
——南山。
在这时,惨淡的月光终于挣破了云层的封锁,照见千骑奔来!
鱼鳞银铠映雷光,奔腾翻涌如白浪,忽有赤焰破银涛,一骑红裳踏水来!
“吁!”
白马人立而起,前蹄重重踏落。马背上有一人,肩背长刀,手提长弓。
暴雨冲刷过她的面容,肌肤瓷白,红衣精湿。
她缓缓抬头,目光落在城墙上的司阳身上。
那竟是一双光芒流转,灼灼似烧的金瞳,仿佛神秘的古神祇,凛然不可侵犯!
她开口,字字掷地有声 :“我为南山王之女,月绯!”
“奉父之命,奔赴勤王,速开城门!”
城楼上,司阳紧攥着绢帛,望向城下。他认得那双眼睛,月氏金瞳!
康王命令传出:
“开!城!门!”
……
大昭天下,划为三疆四道。
三疆者,云中,燕北,河西三镇,皆据天险而筑,雄兵囤驻,铁壁合围。四道者,明晖、河朔、海澄、江陵。三镇四道各统辖三州,共治二十一州。
高阳十六年开春,位于海澄道腹地的偃州突发大旱,入夏后又遭连场大涝,地方官吏不仅赈济不力,反而借机横征暴敛,兼并良田。
天灾**交相逼迫之下,流民揭竿而起,纠集数千饥民,迅速攻占了一座县城,掠夺府库,开仓放粮。
偃州刺史郑植立即点起州兵八千,意欲速战速决,弹压叛乱。
然而郑植大军刚一出征便中了埋伏,叛军雨夜突袭,杀得州兵尸横遍野,惨败而归。
郑植本人仅以身免,狼狈不堪地逃回州府。
仅仅数月之间,叛军接连攻破风涛、云汉、天音三县,裹挟流民,招降纳叛,军力从起事时的万把人,迅速膨胀至五万之众。
郑植夤夜急报,请求朝廷速发大军增援,否则东南半壁不保!
清都城里,高阳帝拍板做出决定——发兵平叛。
大将军李策却回奏称“粮秣未齐” ,拒不出兵!
天下兵马大权尽在大将军之手,若强行逼其出兵,恐生肘腋之变。
然前线告急,东南岌岌可危,高阳帝无可奈何,乃秘召死士向云中镇奔去,命令镇守云中的南山王出兵北上。
太祖皇帝开国之初,为保社稷永固,特立下祖训,严令禁止各路藩镇染指朝政。
高阳帝下旨调集强藩入关平乱,岂非引狼入室?
然有李策恶虎在前,高阳帝不得不狠心行此驱虎吞狼之举,否则社稷危矣!
李策在京城耳目众多。月暄这边大军刚动,那边密报就送到了他的案头。
李策与南山王素来不和,积怨甚深,其势如水火之不相容。
闻听天子竟召南山王入关,李策勃然大怒,气得大骂。
他不能容忍死对头借机坐大,也顾不上什么“粮秣未齐”了,即日点兵两万,南下平叛,并亲自挂帅出征。
在李策大军南压的同时,北上的南山王月暄率领所属劲旅也迅速投入到战场。
两军皆是百战精兵,锋芒所指,叛军望风披靡。
战事进展神速,叛军主力在内外夹击之下土崩瓦解,未及一月,叛乱便宣告平息。
然而尘埃落定之后,无论是李策还是月暄,竟都不约而同地在偃州赖着不走了,毫无班师回朝的迹象。
李策屯兵博约郡,月暄驻扎临云郡。两军隔江对峙,营寨绵延数里,旌旗蔽日。士卒枕戈待旦,箭镞相向,随时有擦枪走火的风险!
高阳帝唯恐战事另起,殃及京畿,火速下了一道密旨,密令驻守关外的康王司阳率精兵回京,接管帝都防务。
清都闭城七日。城内人心惶惶,城外灶冷烟绝,一派死寂萧索。
直至南山王的女儿月绯领兵前来增援,清都之急才得以解除。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月氏金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