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以爱为名的圈养 > 第43章 信息洪流中的真伪

第43章 信息洪流中的真伪

李晓雨的平板电脑屏幕上,那条由“真相探索者”发布的帖子,像一条色彩斑斓的毒蛇,在热搜榜上不断攀升。标题触目惊心:《深扒“心灵灯塔”:慈善外衣下的心智操控实验》。

帖子巧妙地混合了真假信息:一张被恶意拼接、显示有“境外资金”注入的财务报表局部截图;一段被剪裁得面目全非的专家访谈视频,原话“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走出思维误区”变成了“我们需要引导孩子的思维”;再配上“脑波数据”、“行为干预”、“意识形态”等惊悚标签,一个精心编织的阴谋论跃然纸上。

谎言不需要完全虚构,它只需将真相的碎片重新排列,涂抹上猜疑的颜料。

“无耻!下作!”项目主管张薇猛地将一叠打印出来的网络评论摔在桌上,胸口剧烈起伏。这个平日里连说话都轻声细语的江南姑娘,此刻眼圈通红,声音因愤怒而尖利,“他们怎么能…怎么能这样污蔑我们熬了无数个通宵做出来的成果!林悦那孩子走出来多不容易,他们一句话就想把这一切都否定掉吗?”

公关部负责人李峰,一位发际线已显著后移的中年男人,用指关节用力按着太阳穴,声音沙哑:“李秘书长,我们的澄清声明…就像往爆沸的油锅里滴了一滴水。你看。”他把笔记本电脑转向李晓雨。

屏幕上,基金会的官方声明转发寥寥,而“真相探索者”的原文下,点赞最高的几条评论是:

用户@吃瓜不吐籽:“我早就说过,免费的就是最贵的!细思极恐!” (点赞 3.2万)

用户“正义的铁拳”:“查!必须一查到底!把这些文化汉奸全部揪出来!” (点赞 2.8万)

用户“清醒的普罗米修斯”:“[截图]大家看这个问卷第53题,‘你是否有过与主流价值观不同的想法’?这是在筛选目标吗?” (点赞 1.9万)

在情绪的洪流里,事实只是一颗随时可能被冲走的小石子。

这时,李晓雨的助理小圆推门进来,脸色苍白,手里紧紧攥着自己的手机,像是握着一块烙铁。“雨姐…你的工作手机…”她声音发颤,把手机递过来,“从半小时前开始,就…”

李晓雨接过,屏幕正亮着,一个归属地显示的陌生号码正在呼入。她按下接听键,并打开了免提。

一个混杂着电流噪音、明显经过处理的电子合成音立刻灌满了会议室:“李晓雨,你这个卖国求荣的婊子!拿黑心钱给孩子洗脑,你不得好死!你全家都…”

“啪!”张薇忍无可忍,冲过来一把按掉了电话,身体因为愤怒和恶心而微微发抖。会议室里落针可闻,那恶毒的余音似乎仍在空气中回荡。

小圆带着哭腔说:“官网的留言板也…也没法看了。”她点开平板,快速滑动,满屏的污言秽语中,一条留言格外刺眼:“李秘书长,你每天晚上能睡得着吗?那些被你‘灯塔’照‘瞎’了的孩子,会不会来找你?”

网络暴力将抽象的恶意,化作了具体的声音和文字,一下下撞击着人的心理防线。

李峰深吸一口气,努力维持着专业:“李秘书长,刚接到通知,科技大学和理工大学已经正式致函,要求暂停‘心灵灯塔’在本校的活动,等待‘进一步的调查’。”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我们的一名核心志愿者,师范大学的刘星,刚才打电话来…说要退出。”

“为什么?”李晓雨问,声音出乎自己意料的平静。

“他说…有人根据活动合影人肉到了他的学院和班级,在他们的班级群里刷屏辱骂他是‘走狗的走狗’…他…他受不了了。”

仿佛嫌这一切还不够,李晓雨的个人微信弹出一条消息,来自一位曾经因孩子沉迷网络而求助过基金会的母亲:“李老师,网上说的…是真的吗?我回想了一下,当初那个心理评估问卷,确实问了很多家庭收入和父母职业的问题…我现在心里很乱,很害怕…”

信任如同水晶,坚固却易碎。一旦裂开一道缝,猜忌便会无孔不入。

深夜,办公室里只剩下李晓雨一人。她关掉灯,站在落地窗前,俯瞰城市的万家灯火。每一盏灯下,可能都有人在刷着那条谣言,并对她和她所代表的一切投下鄙夷的一瞥。一种深切的无力感,像冰冷的潮水,慢慢浸透四肢百骸。

这时,墨鱼的视频请求窗口在黑暗中亮起,像一座小小的灯塔。

“风暴眼的滋味如何?”屏幕那端的墨鱼,语气一如既往的平稳,甚至带着一丝探究的意味。

李晓雨苦笑一下,把大致情况说了。“…我们准备了所有证据,但就像在对着一场海啸念数据报告。我们的声音,完全被淹没了。”

“因为你们在用剑格挡浪潮,”墨鱼一针见血,“剑再利,能劈开多少水滴?你需要的是风,能吹散迷雾的真相之风。但风需要舞台,需要一个能让所有人看见,迷雾是如何被吹散的舞台。”

李晓雨眸光一闪,瞬间领悟。“我明白了。”

她立刻召集核心团队,调整策略。他们制作了一系列短视频,没有图表,没有术语,只有一张张真实的面孔——林悦对着镜头,坦然说起自己曾经在虚拟与现实间的迷失;社区的王奶奶笑着展示她刚学会用手机和远方的孙子视频;一个曾经封闭自我的大学生,描述“灯塔员”如何在他最黑暗的时刻递来一杯温水…

这些视频起到了一些效果,但“真相探索者”王明迅速抛出了新的“炸弹”——一段听起来极其逼真的伪造音频,模拟了李晓雨的声音,似乎在说:“…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嗯,引导性暗示。”

“这是伪造的!这是刑事犯罪!”张薇几乎要崩溃了,指着屏幕,“他怎么能这么无法无天!”

“我们知道,但法官是舆论,而舆论现在相信他。”李峰面色铁青。

李晓雨看着屏幕上王明那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虚伪姿态,做出了决定。“联系所有有公信力的媒体平台,”她清晰地说,“我要邀请王明先生,进行一场公开的、无剪辑的直播对话。”

团队一片反对之声。

“太冒险了!他就是靠操纵舆论吃饭的,我们玩不过!”

“他现在气势如虹,我们会处于绝对劣势!”

“正因为他在暗处放冷箭得心应手,”李晓雨扫视众人,眼神锐利如刀,“我们才要把他拉到聚光灯下。只有在同一束光下,真伪才能无所遁形。”

王明果然“欣然应战”。直播当晚,观看人数瞬间突破五百万。镜头前,王明梳着油亮的发型,穿着熨帖的西装,脸上挂着洞悉一切的悲悯表情。李晓雨则是一身简单的职业装,素面朝天,只有紧抿的唇线透露出她的紧绷。

“李秘书长,”王明率先发难,语气咄咄,“请您正面回答,基金会与‘寰宇心智研究基金’这个被多次指控有境外特殊背景的机构,是否存在资金输送?”他甩出一张复杂的股权结构图,用红色记号笔在一个离岸公司上画了个圈。

李晓雨没有看那张图,而是直视镜头,语气平稳:“王先生,您这张图做得很有迷惑性。但您为什么不告诉观众,您圈出的这家‘晨曦资本’,与我们基金会之间,隔着至少五层不存在实际控制权的股权投资,而且这条路径,是基于一份三年前就已失效的公开年报推演出来的?”她示意团队在直播画面旁同步展示最新的、清晰的股权穿透图,并用绿色线条标出了真实的、完全透明的资金流向。“如果您坚持这个指控,我现在就可以现场视频连线我们在美国的合作方,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教授,让他向您,也向所有观众,解释什么叫完全公开的国际学术合作经费。”

王明眼角不自然地抽搐了一下,强笑道:“李秘书长很会避重就轻。那我们谈谈更核心的问题——你们使用脑电设备收集学生的生物数据,这是否构成了对国家生物信息安全的威胁?”

“感谢您提到‘安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李晓雨顺势接过话头,让工作人员拿出那台便携式脑电设备,“王先生,各位观众,这就是我们用于科研的脑电仪。它记录的是阿尔法波、贝塔波这样的节律信号,用于评估注意力集中度或放松水平,其数据维度,远比您手机里的健康APP记录的心率、睡眠质量要简单得多。所有数据采集都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和参与者知情同意,并立即进行匿名化处理。我想请教王先生,您在使用各类手机APP,授权它们读取您的通讯录、位置信息时,是否也曾如此义正辞严地关心过您的个人数据安全?还是说,您这份‘安全意识’,唯独对基金会情有独钟?”

将对手投来的毒镖,淬上事实的火焰,精准地掷回——这是舆论战场上最有效的反击。

弹幕开始剧烈波动:

“[思考]好像是啊…我们天天被APP收集数据…”

“主播怎么不回答APP的问题?”

“感觉基金会这边更坦荡啊…”

王明脸色微变,迅速切换话题,抛出那段伪造的音频:“那么这段您亲口承认要使用‘引导性暗示’的录音,您又作何解释?!这总不是APP的问题了吧!”音频播放时,他的右手无意识地、快速地敲击着桌面。

李晓雨心中冷笑,等的就是这个。

“这段音频的伪造技术相当高明,”她语气依旧平静,“但很遗憾,您忽略了一个环境细节。您伪造的这句话,背景音里有一辆消防车警笛声由远及近,根据本市消防局的出警记录和声音特征比对,可以精确锁定在下午3点12分左右。而那个时间点,我正在市政府的3号会议室,参加由张副市长主持的教育工作协调会,会场有超过十五位与会者,会议全程有官方记录。需要我现场拨打其中几位,比如教育局王局长的电话,为您求证一下吗?”

她拿起自己的私人手机,作势要查找号码。王明的额头瞬间沁出细密的汗珠,他强作镇定:“你…你当然可以提前串通…”

“是吗?”李晓雨步步紧逼,目光如炬,“那不如我们更直接一点,现场请一位权威的第三方声学鉴定专家,在线对这段音频进行实时的频谱分析,看看是否存在剪辑合成的机械音痕?我相信在场的媒体朋友,很乐意提供这样的技术支持。”

谎言最恐惧的,不是质疑,而是无可辩驳的、公开的技术验证。

王明彻底慌了神,眼神闪烁,语无伦次地试图将话题引向其他模糊的指控,逻辑彻底崩盘。弹幕的风向彻底逆转:

“骗子!取关!”

“原来我们都被当枪使了!”

“给基金会和李秘书长道歉!”

直播在王明强行切断连线的仓皇中结束。舆论的洪流,一夜之间调转了方向。

几天后,事件的始作俑者——一家竞争机构的负责人被依法查处。王明的账号被平台永久封禁。他给李晓雨发了一封长长的道歉信,忏悔自己被流量和利益蒙蔽了双眼,变成了自己曾经憎恶的那种人。

风暴平息了,但李晓雨的心情并未感到轻松。她特意带着张薇,去看望了那位在恐慌中提出质疑的母亲,耐心解释,直到对方紧紧握住她的手,眼带愧疚。她也找到了那位被迫退出的志愿者刘星,男孩惭愧地低着头,李晓雨却拍拍他的肩膀:“不怪你,面对那种规模的恶意,恐惧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更多人,拥有不屈服于谎言和暴力的勇气。”

这次事件,像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在李晓雨和整个团队的心上。在一次项目复盘会上,张薇整理着志愿者们的反馈,若有所思地说:“李秘书长,我复盘了一下,发现很多我们自己的志愿者,甚至一些受助学生,在第一眼看到那条谣言时,心里都‘咯噔’了一下。他们说,那些‘证据’看起来太‘真’了,如果不是亲身参与,他们可能也会半信半疑。”

李晓雨点了点头。她想起直播时,那些最初被情绪裹挟、后来才逐渐清醒的弹幕。一个想法在她脑中越发清晰。

不久后,“心灵免疫”计划正式启动。它的目标不是告诉人们“信什么”,而是教会人们“如何信”。计划包括制作通俗易懂的“信息甄别三步法”工具包:追溯源头、交叉验证、动机分析;开展校园和社区的“媒介素养”工作坊,让参与者亲身体验信息被扭曲的轻易与核查的艰难;并与权威媒体合作设立“科学流言榜”,定期粉碎那些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

在第一次走进大学的工作坊上,李晓雨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设置了一个情景模拟环节,让学生们亲自扮演“谣言制造者”和“真相核查员”。当学生们亲自尝试如何用片面信息编织一个看似可信的谎言,又费尽心力去核查时,会场爆发出阵阵惊叹和深思的沉默。

一位参与活动的大学生课后感慨:“原来,保持清醒的头脑,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最宝贵的技能。”

李晓雨听到后,对身边的张薇轻声说:“你看,我们无法为每个人建造一个无菌的信息温室,但我们可以帮他们建立起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信息病毒,他们都能依靠自己清醒的头脑——那枚在最浑浊的迷雾中,也能牢牢定住人生的锚。”

窗外,信息的洪流依旧奔腾不息,嘈杂而汹涌。但李晓雨相信,每多一个学会在浪潮中独立思考和锚定自我的人,这片信息的海洋,就会多一分清明的希望。

在真相与谎言交织的迷雾中,清醒的头脑是最坚固的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我寄长风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