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的疲惫尚未完全消散,高中的学习生活便正式拉开了帷幕。高一(三)班的讲台上,迎来了风格迥异的老师们,这让习惯了初中老师教学方式的陈默三人,迎来了新的挑战。
语文老师是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满腹经纶的老先生,上课喜欢引经据典,语调抑扬顿挫,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这对阅读面需要急速拓宽的陈默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拼命阅读老师推荐的经典名著,试图跟上那广阔的文学视野。
数学老师则年轻锐利,思维敏捷,讲课节奏极快,板书如同行军布阵,密密麻麻。王磊虽然基础扎实,但也感到有些吃力,常常需要课后反复琢磨例题才能完全消化。代静则努力适应着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逻辑轰炸。
英语老师是一位发音标准、要求严格的女老师,几乎全英文授课,让来自乡镇初中、听力口语是普遍短板的三人组一开始听得云里雾里。他们不得不组成互助小组,课后反复听录音,互相纠正发音。
适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陈默会觉得语文老师的讲解过于飘渺,抓不住重点;王磊会被数学老师跳跃的思维弄得头晕眼花;代静则在英语课上因为不敢开口而焦急。但他们没有气馁,课后三人总会聚在一起,交流各自的理解,分享笔记,讨论疑难。彼此的支撑,成了他们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最大助力。
忙碌而充实的一周终于过去。周五放学铃声响起,归心似箭的喜悦弥漫在校园。在镇上就读的同乡学生们早已约好,在校门口集合,一起搭乘班车回家。
一路上,车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分享着一周的趣闻,吐槽着风格各异的老师,交流着学习心得。谁带了家里做的咸菜,会分给伙伴;谁这周生活费有点紧,也会得到及时的帮衬。这条蜿蜒的归家路,因为有了同伴,显得不再漫长。
当熟悉的村口映入眼帘时,陈默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推开家门,外婆总是第一个迎上来,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拉着他的手上下打量:“瘦了,在学校肯定没吃好!”外公则会放下手里的活计,看似不经意地问一句:“回来啦?”但那眼里的关切藏也藏不住。
晚饭的餐桌总是格外丰盛,仿佛要把一周缺失的营养都补回来。家人围坐在一起,灯光温暖。外婆不停地夹菜,父母特意打电话回来,在电话里或当面仔细询问:
“和新同学处得来吗?”
“宿舍里住得习惯不?冷不冷?”
“老师讲得能听懂吗?跟得上不?”
“钱够不够花?千万别省着……”
这些琐碎的、重复的询问,此刻听在耳中,却充满了熨帖心灵的温暖。陈默会耐心地回答,分享一些学校的趣事,略去那些适应的艰难和生活的清苦。弟弟陈浩则会崇拜地坐在旁边,听着哥哥讲述高中校园里的一切。
周末的时光总是短暂得像指间流沙。周日下午,离别的时刻又到了。外婆会早早开始忙碌,将洗净晒干的衣物叠得整整齐齐,又偷偷在他的行李里塞上煮熟的鸡蛋、自家做的饼子。外公则会把他叫到一边,将一周的生活费仔细点清,塞进他手里,用力拍拍他的肩膀:“在学校别亏待自己,专心学习,家里不用你操心。”
接过那带着体温的、皱巴巴的钞票,陈默的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他重重地点头,将那份沉甸甸的期望和爱,牢牢刻在心里。
再次与同乡伙伴在校门口汇合,踏上返程的班车。回头望去,村口那两个相互搀扶的瘦小身影还在不断挥手,直到车子拐过弯,再也看不见。
车厢里安静了许多,离家的不舍笼罩着每个人。但当他们看到彼此眼中同样的眷恋与坚定时,一种无形的力量又在悄然滋生。他们知道,家的温暖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而身边的这些朋友,将是他们在求学路上,互相扶持、共同前行的战友。班车向着学校的方向疾驰,载着少年的离愁,也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承诺,开启新一周的奋斗,有着伙伴并肩,似乎,并有那么令人畏惧。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